历史有意思简书历史专题精选

2020-03-06 九州介绍

2020-03-06  本文已影响0人  世界历史讲述

九州中国古代典籍中所记载的夏、商、周时代的地域区划。但这九州所反映的,可能是春秋和战国时期人们的地域观念,而把“”当作实际的行政区划,则是在东汉后期才实行的。九州这个地理范围后成为其中一个中国的代称,其代指的地理范围如割去了辽宁省,余下的就相当于汉地十八省的地理范围。

五岳五镇四渎都在九州这个地理范围内。

先秦的九州

《尚书》中的《夏书·禹贡》记载,大禹的时候,天下分为九州,分别为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梁州、雍州、豫州。其中冀州曾经被分析出幽、并、营三州  ,加上原来的九州,是以九州有时又被称为十二州  。

尔雅·释地》也记载有九州,但其中有幽州、营州,而没有青州、梁州;《周礼·职方》中,有幽州、并州,而没有徐州、梁州。《吕氏春秋·有始览》中有幽州而无梁州。

传统上人们以为,《尚书》记载的九州是夏朝的制度,《尔雅》记载的是商朝的制度,而《周礼》记载的是周朝的制度,但根据《吕氏春秋》对九州的解释,九州的地域,反映的是春秋战国时人们的地域观念。

《吕氏春秋·有始览》中说:豫州在河水和汉水之间,是周;冀州在两河之间,是晋国;兖州在河水和济水之间,是卫国;青州在东方,是齐国;徐州在泗水之上,是鲁国;扬州在东南,是越国;荆州在南方,是楚国;雍州在西方,是秦国;幽州在北方,是燕国。”

后来,战国齐人阴阳家邹衍又创立了大九州的说法,声称《禹贡》九州是小九州,合起来只能算一州,称为“赤县神州”;九个这样的州构成了裨海(小海)环绕的中九州;这种中九州也有九个,共同组成了大九州,其外为大瀛海所环绕。根据这一说法,中国只居天下八十一分之一。 《淮南子》称九州为神州、次州、戎州、弇州、冀州、台州、泲州、薄州、阳州。 杨树达认为《淮南子》所举的九州是邹衍所称的中九州 ] 。

汉代的九州范围

按《汉书卷二十六.天文志第六》所说的星宿所对应分野  :角、亢、氐对应沇州;房、心对应豫州;尾、箕幽州;斗,江湖。牵牛、婺女对应扬州;虚、危对应青州;营室、东壁对应并州;奎、娄、胃对应徐州;昂、毕对应冀州;觜觿、参对应益州;东井、舆鬼对应雍州;柳、七星、张对应三河;翼、轸对应荆州  。 

战国时代的《星经》也有类似的记载 。 

再按《汉书卷二十八下.地理志第八下》所说分野: 

在西边,函谷关以西,东井、舆鬼分野的秦地属于雍州,范围相当今天的陕西、甘肃、宁夏、四川、重庆、云南及贵州  。 

在北边,昴、毕分野的赵地属于冀州,范围相当今天的山西、河北及内蒙的一部分  ;尾、箕分野的燕地属于幽州,范围相当今天的辽宁、天津市、北京市、河北的一部分及朝鲜  。 

在南边,斗、牵牛、婺女的吴地及越地属于扬州,范围相当今天的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江苏南部及越南北部] 。 

东汉建安十八年重新分置全国所属九州州域,主要如下。 

冀州范围扩大,相当于今天的辽宁、河北、山西、北京、天津及内蒙一部分;雍州州域范围比之西汉时有所缩小,辖有今陕西、甘肃、宁夏;四川、重庆、云南、贵州及广西一部分属益州 ;广东、广西、湖北、湖南及河南南部是荆州辖境 。 

晋代的九州范围

按《晋书卷十四.志第四.地理上》 及《晋书卷十五.志第五.地理下》 所载的九州(中国)范围如下。 

豫州 司州、豫州 

兖州 :兖州 

冀州:冀州、平州、幽州、并州 

雍州 :雍州、凉州秦州

梁州 梁州、益州、宁州

青州 :青州 

徐州 :徐州 

荆州 :荆州 

扬州 扬州、交州、广州

隋代的九州范围

《隋书卷二十九.志二十四.地理上》《隋书卷三十.志二十五.地理中》《隋书卷三十一.志二十六.地理下》所载的全国各郡所属的九州(中国)州域如下。 

豫州 :河南郡、荥阳郡、梁郡、谯郡、济阴郡、襄城郡、颍川郡、汝南郡、淮阳郡、汝阴郡、上洛郡、弘农郡、淅阳郡、南阳郡、淯阳郡、淮安郡。 

兖州 :东郡、东平郡、济北郡、武阳郡、渤海郡、平原郡。 

冀州 :信都郡、清河郡、魏郡、汲郡、河内郡、长平郡、上党郡、河东郡、绛郡、文城郡、临汾郡、龙泉郡、西河郡、离石郡、雁门郡、马邑郡、定襄郡、楼烦郡、太原郡、襄国郡、武安郡、赵郡、恒山郡、博陵郡、涿郡、上谷郡、渔阳郡、北平郡、安乐郡、辽西郡。 

雍州 :京兆郡、冯翊郡、扶风郡、安定郡、北地郡、上郡、雕阴郡、延安郡、弘化郡、平凉郡、朔方郡、盐川郡、灵武郡、榆林郡、五原郡、天水郡、陇西郡、金城郡、枹罕郡、浇河郡、西平郡、武威郡、张掖郡、敦煌郡、鄯善郡、且末郡、西海郡、河源郡。 

梁州 :汉川郡、西城郡、房陵郡、清化郡、通川郡、宕渠郡、汉阳郡、临洮郡、宕昌郡、武都郡、同昌郡、河池郡、顺政郡、义城郡、平武郡、汶山郡、普安郡、金山郡、新城郡、巴西郡、遂宁郡、涪陵郡、巴郡、巴东郡、蜀郡、临邛郡、眉山郡、隆山郡、资阳郡、泸川郡、犍为郡、越巂郡、牂柯郡、黔安郡。 

青州 :北海郡、齐郡、东莱郡、高密郡。 

徐州 :彭城郡、鲁郡、琅邪郡、东海郡、下邳郡。 

荆州 :南郡、夷陵郡、竟陵郡、沔阳郡、沅陵郡、武陵郡、清江郡、襄阳郡、舂陵郡、汉东郡、安陆郡、永安郡、义阳郡、九江郡、江夏郡、澧阳郡、巴陵郡、长沙郡、衡山郡、桂阳郡、零陵郡、熙平郡。 

扬州 :江都郡、钟离郡、淮南郡、弋阳郡、蕲春郡、庐江郡、同安郡、历阳郡、丹阳郡、宣城郡、毗陵郡、吴郡、会稽郡、余杭郡、新安郡、东阳郡、永嘉郡、建安郡、遂安郡、鄱阳郡、临川郡、庐陵郡、南康郡、宜春郡、豫章郡、南海郡、龙川郡、义安郡、高凉郡、信安郡、永熙郡、苍梧郡、始安郡、永平郡、郁林郡、合浦郡、珠崖郡、宁越郡、交趾郡、九真郡、日南郡、比景郡、海阴郡、林邑郡。

唐代的九州(中国)范围

豫州 :河南道部分 

兖州 :河南道部分  河北道部分

冀州 :河东道  、河北道部分

雍州 :关内道  、陇右道 

梁州 :剑南道 、山南道部分 

青州 :河南道部分

徐州 :河南道部分

荆州 :淮南道部分  、江南道部分 、山南道部分

扬州 :岭南道  、淮南道部分 、江南道部分

宋代的九州范围

开封府:分属兖、豫、青、徐之域 

京东东路:分属兖、豫、青、徐之域

京东西路:分属兖、豫、青、徐之域 

京西南路:分属冀、豫、荆、兖、梁五州之域

京西北路:分属冀、豫、荆、兖、梁五州之域 

河北路(河北东路、河北西路):分属兖、冀、青三州之域

河东路:分属冀、雍二州之域

陕西路(永兴军路、秦凤路):分属雍、梁、冀、豫四州之域

两浙路:分属扬州之域 

淮南东路:分属荆、徐、扬、豫四州之域 

淮南西路:分属荆、徐、扬、豫四州之域 

江南东路:分属扬州之域

江南西路:分属扬州之域 

荆湖北路:分属荆州之域

荆湖南路:分属荆州之域 

福建路:分属扬州之域

川峡四路(成都府路、梓州路、利州路、夔州路):分属梁、雍、荆三州之地

广南东路:分属荆、扬二州之域

广南西路:分属荆、扬二州之域

另外,宋朝人也将幽燕一帯视为九州的一部分,称为“汉地” 、“汉疆” ,遥祭不在宋版图之内但在九州疆域之内的北镇医巫闾山。辽国人也视燕云为“汉地” 、“中国往昔之疆”  ,也认同燕云一帯是九州的一部分 ,在内政上以汉制南面官治理幽燕 。女真人也认同燕云一帯是“汉地” 

同时,宋朝人也认为灵夏一帯是中国“故地”  、“汉地” ,但被西夏所侵占。

明代的九州(中国)范围

明太祖将以下地区视为“中国之旧疆”、“中国封疆”、“统一”的组成部分:闽粤 (明代福建广东广西)、江东、湖湘襄阳(明代湖广)、赣城(明代江西)、长淮(南直棣北部)、齐鲁、河洛(明代河南)、幽赵晋冀(明代北直棣山西)、秦陇 [79] (明代陕西)、辽海  (明代辽东都司)、巴蜀 (明代四川),同时云南也是九州(中国)的一部分

。 

明朝人认为今日的江苏、安徽、浙江、福建、江西、广东、广西、海南八省地理范围都属于九州中的扬州州域  。 

明朝人认为今日的辽宁省地理范围(相当于明代辽东都司)属于九州州域 。

参考资料

^ “中国”名称和中国历代疆域的演变

^ 《汉书.沟洫志》:“中国川原以百数,莫著于四渎,而河为宗。”

^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十》赵普上疏言:“...臣闻五星二十八宿至于五岳四渎,皆居中国,不在四夷。...”

^ 《史记卷一.五帝本纪第一》集解注马融 曰:“禹平水土,置九州。舜以冀州之北广大,分置并州。燕、齐辽远,分燕置幽州,分齐为营州。于是为十二州也。”

^ 《夜航船.卷二.疆域.九州》人皇氏兄弟九人,分天下为九州,梁、兖、青、徐、荆、雍、冀、豫、扬是也。至舜时,以冀、青地广,分冀东恒山之地为并州,分东北之医无闾之地为幽州,又分青之东北为登州,共成十二州。

^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驺衍……以为儒者所谓中国者,于天下乃八十一分居其一分耳。中国名曰赤县神州。赤县神州内自有九州,禹之序九州是也,不得为州数。中国外如赤县神州者九,乃所谓九州也。于是有裨海环之,人民禽兽莫能相通者,如一区中者,乃为一州。如此者九,乃有大瀛海环其外,天地之际焉。"

^ 《淮南子·墬形训》:“何谓九州?东南神州曰农土,正南次州曰沃土,西南戎州曰滔土,正西弇州曰并土,正中冀州曰中土,西北台州曰肥土,正北泲州曰成土,东北薄州曰隐土,正东阳州曰申土。”

^ 杨树达,《积微居小学述林·邹衍九州考》。

^ 《史记卷二十七.天官书第五》:“二十八舍主十二州,斗秉兼之,所从来久矣。”

^ 《史记卷二十七.天官书第五》太史公曰:“自初生民以来,世主曷尝不历日月星辰?及至五家、三代,绍而明之,内冠带,外夷狄,分中国为十有二州,仰则观象于天,俯则法类于地。天则有日月,地则有阴阳。天有五星,地有五行。天则有列宿,地则有州域。”

^ 《汉书卷二十六.天文志第六》:角、亢、氐,沇州;房、心,豫州;尾、箕,幽州;斗,江湖。牵牛、婺女,扬州;虚、危,青州;营室、东壁,并州;奎、娄、胃,徐州;昂、毕,冀州;觜觿、参,益州;东井、舆鬼,雍州;柳、七星、张,三河;翼、轸,荆州。

^ 《史记卷二十七.天官书第五》注《星经》云:角、亢,郑之分野,兖州;氐、房、心,宋之分野,豫州;尾、箕,燕之分野,幽州;南斗、牵牛,吴、越之分野,扬州;须女、虚,齐之分野,青州;危、室、壁,卫之分野,并州;奎、娄,鲁之分野,徐州;胃、昴,赵之分野,冀州;毕、觜、参,魏之分野,益州;东井、舆鬼,秦之分野,雍州;柳、星、张,周之分野,三河;翼、轸,楚之分野,荆州也。

^ 《汉书卷二十八下.地理志第八下》:秦地,于天官东井、舆鬼之分野也。其界自弘农故关以西,京兆、扶风、冯翊、北地、上郡、西河、安定、天水、陇西,南有巴、蜀、广汉、犍为、武都,西有金城、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又西南有牂柯、越巂、益州,皆宜属焉。

^ 《汉书卷二十八下.地理志第八下》:赵地,昴、毕之分野。赵分晋,得赵国。北有信都、真定、常山、中山,又得涿郡之高阳、鄚、州乡;东有广平、钜鹿、清河、河间,又得渤海郡之东平舒、中邑、文安、束州、成平、章武,河以北也;南至浮水、繁阳、内黄、斥丘;西有太原、定襄、云中、五原、上党。上党,本韩之别郡也,远韩近赵,后卒降赵,皆赵分也。

^ 《汉书卷二十八下.地理志第八下》:燕地,尾、箕分野也。武王定殷,封召公于燕,其后三十六世与六国俱称王。东有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西有上谷、代郡、雁门,南得涿郡之易、容城、范阳、北新城、故安、涿县、良乡、新昌,及勃海之安次,皆燕分也。乐浪、玄菟,亦宜属焉。

^ 《汉书卷二十八下.地理志第八下》:“吴地,斗分野也。今之会稽、九江、丹阳、豫章、庐江、广陵、六安、临淮郡,尽吴分也;粤地,牵牛、婺女之分野也。今之苍梧、郁林、合浦、交阯、九真、南海、日南,皆粤分也。”

^ 《太平御览.卷一百五十七.州郡部三》注曰:“《禹贡》无益州,有梁州。然梁、益亦一地也。”

^ 《献帝起居注》曰:“建安十八年三月庚寅,省州并郡,复禹贡之九州。冀州得魏郡、安平、钜鹿、河闲、清河、博陵、常山、赵国、勃海、甘陵、平原、太原、上党、西河、定襄、雁门、云中、五原、朔方、河东、河内、涿郡、渔阳、广阳、右北平、上谷、代郡、辽东、辽东属国、辽西、玄菟、乐浪,凡三十二郡。省司隶校尉,以司隶部分属豫州、冀州、雍州。省凉州刺史,以并雍州部,郡得弘农、京兆、左冯翊、右扶风、上郡、安定、陇西、汉阳、北地、武都、武威、金城、西平、西郡、张掖、张掖属国、酒泉、敦煌、西海、汉兴、永阳、东安南,凡二十二郡。省交州,以其郡属荆州。荆州得交州之苍梧、南海、九真、交趾、日南,与其旧所部南阳、章陵、南郡、江夏、武陵、长沙、零陵、桂阳,凡十三郡。益州本部郡有广汉、汉中、巴郡、犍为、蜀郡、牂牁、越巂、益州、永昌、犍为属国、蜀郡属国、广汉属国,今并得交州之郁林、合浦,凡十四郡。豫州部郡本有颍川、陈国、汝南、沛国、梁国、鲁国,今并得河南、荥阳都尉,凡八郡。徐州部郡得下邳、广陵、彭城、东海、琅邪、利城、城阳、东莞,凡八郡。青州得齐国、北海、东莱、济南、乐安,凡五郡。”

^ 《太平御览.卷一百五十七.州郡部三》引《后汉书》“献帝建安十八年,复《禹贡》九州。”注《献帝春秋》曰“时省幽,幷州,以其郡国幷于冀州。省司隶校尉及凉州郡国以幷于雍州。自交州,荆益州。于是有兖、豫、青、徐、荆、扬、冀、益、雍”,九数虽同。《禹贡》无益州,有梁州。然梁、益亦一地也。

^ 《晋书卷十四.志第四.地理上》:“司州,案《禹贡》豫州之地。............兖州,案《禹贡》济河之地,舜置十二牧,则其一也。............豫州,案《禹贡》为荆河之地。《周礼》:“河南曰豫州。”豫者舒也,言禀中和之气,性理安舒也。............冀州,案《禹贡》、《周礼》并为河内之地,舜置十二牧,则其一也。............幽州,案《禹贡》冀州之域,舜置十二牧,则其一也。............平州,案《禹贡》冀州之域,于周为幽州界............并州,案《禹贡》盖冀州之域,舜置十二牧,则其一也。............雍州,案《禹贡》黑水、西河之地,舜置十二牧,则其一也。............凉州,案《禹贡》雍州之西界............秦州,案《禹贡》本雍州之域............梁州,案《禹贡》华阳黑水之地,舜置十二牧,则其一也。............益州,案《禹贡》及舜十二牧俱为梁州之域,周合梁于雍,则又为雍州之地。《春秋元命包》云:“参伐流为益州,益之为言厄也。”言其所在之地险厄也,亦曰疆壤益大,故以名焉。始秦惠王灭蜀,置郡,以张若为蜀守。及始皇置三十六郡,蜀郡之名不改。汉初有汉中、巴蜀。高祖六年,分蜀置广汉,凡为四郡。武帝开西南夷,更置犍为、牂柯、越巂、益州四郡,凡八郡,遂置益州统焉,益州始此也。............宁州,于汉魏为益州之域。”

^ 《晋书卷十五.志第五.地理下》:“青州,案《禹贡》为海岱之地,舜置十二牧,则其一也。............徐州,案《禹贡》海岱及淮之地,舜十二牧,则其一也。............荆州,案《禹贡》荆及衡阳之地,舜置十二牧,则其一也。............扬州,案《禹贡》淮海之地,舜置十二牧,则其一也。............交州,案《禹贡》扬州之域,是为南越之土。......广州,案《禹贡》扬州之域,秦末赵他所据之地。”

^ 《初学记.卷八.州郡部.河南道》:“河南道者,《禹贡》豫、徐、青、兖四州之域,北距河,东至海,南及淮,西至荆山,尽其地也。”

^ 《初学记.卷八.州郡部.河南道》:“河南道者,《禹贡》豫、徐、青、兖四州之域,北距河,东至海,南及淮,西至荆山,尽其地也。”

^ 《初学记.卷八.州郡部.河北道》:“河北道者,《禹贡》冀州之域。舜置十二州,分冀州为幽州、并州,分青州为营州,而幽、冀、营等三州及兖州之北界,今并为河北道,南距河,东至海,北尽幽营,悉其地。”

^ 《初学记.卷八.州郡部.河东道》:“河东道者,《禹贡》冀州之域。舜置十二州,分冀州为幽州、并州。今河东道即并、冀两州之地,西南距河,北尽朔垂,悉其地。”

^ 《初学记.卷八.州郡部.河北道》:“河北道者,《禹贡》冀州之域。舜置十二州,分冀州为幽州、并州,分青州为营州,而幽、冀、营等三州及兖州之北界,今并为河北道,南距河,东至海,北尽幽营,悉其地。”

^ 《初学记.卷八.州郡部.关内道》:“关内道者,《禹贡》雍州之域,东自同华,略河而北;西自岐陇原会极于北垂,尽其地也。”

^ 《初学记.卷八.州郡部.陇右道》:“陇右道者,《禹贡》雍州之域,自陇而西,尽其地也。秦州有秦亭。秦之先非子,为周孝王养马于汧渭之间,孝王封之附庸邑于秦也;凉州,汉武威郡,故匈奴休屠王地也。前凉张轨、后凉吕光、北凉沮渠蒙逊并都之;甘州,汉张掖郡,故匈奴昆邪王地也。西秦乞伏干归都之子炽盘徙都于河州;肃州,汉酒泉郡。前凉张轨、西凉李暠,北凉沮渠蒙逊并都之;西州,汉车师国之高昌壁也。”

^ 《初学记.卷八.州郡部.剑南道》:“剑南道者,《禹贡》梁州之域。”

^ 《初学记.卷八.州郡部.山南道》:“山南道者,《禹贡》荆、梁二州之域,北距荆华二山之阳,绝汉水而南至江;西距剑阁,尽其地也。”

^ 《初学记.卷八.州郡部.河南道》:“河南道者,《禹贡》豫、徐、青、兖四州之域,北距河,东至海,南及淮,西至荆山,尽其地也。”

^ 《初学记.卷八.州郡部.河南道》:“河南道者,《禹贡》豫、徐、青、兖四州之域,北距河,东至海,南及淮,西至荆山,尽其地也。”

^ 《初学记.卷八.州郡部.淮南道》:“淮南道者,《禹贡》扬州之域,又得荆州之东界。自淮以南,略江而西,尽其地也。”

^ 《初学记.卷八.州郡部.江南道》:“江南道者,《禹贡》扬州之域,又得荆州之南界。北距江、东际海、南至岭,尽其地也。”

^ 《初学记.卷八.州郡部.山南道》:“山南道者,《禹贡》荆、梁二州之域,北距荆华二山之阳,绝汉水而南至江;西距剑阁,尽其地也。”

^ 《初学记.卷八.州郡部.岭南道》:“岭南道者,《禹贡》扬州之南境,其地皆粤之分。自岭而南至海,尽其地。”

^ 《初学记.卷八.州郡部.淮南道》:“淮南道者,《禹贡》扬州之域,又得荆州之东界。自淮以南,略江而西,尽其地也。”

^ 《初学记.卷八.州郡部.江南道》:“江南道者,《禹贡》扬州之域,又得荆州之南界。北距江、东际海、南至岭,尽其地也。”

^ 《宋史.志第三十八.地理一》:“开封府,京东路分为东西两路,得兖、豫、青、徐之域,当虚、危、房、心、奎、娄之分,西抵大梁,南极淮、泗,东北至于海。”

^ 《宋史.志第三十八.地理一》:“开封府,京东路分为东西两路,得兖、豫、青、徐之域,当虚、危、房、心、奎、娄之分,西抵大梁,南极淮、泗,东北至于海。”

^ 《宋史.志第三十八.地理一》:“开封府,京东路分为东西两路,得兖、豫、青、徐之域,当虚、危、房、心、奎、娄之分,西抵大梁,南极淮、泗,东北至于海。”

^ 《宋史.志第三十八.地理一》:“京西南、北路,本京西路,盖《禹贡》冀、豫、荆、兖、梁五州之域,而豫州之壤为多,当井、柳、星、张、角、亢、氐之分。东暨汝、颖,西被陕服,南略鄢、郢,北抵河津。”

^ 《宋史.志第三十八.地理一》:“京西南、北路,本京西路,盖《禹贡》冀、豫、荆、兖、梁五州之域,而豫州之壤为多,当井、柳、星、张、角、亢、氐之分。东暨汝、颖,西被陕服,南略鄢、郢,北抵河津。”

^ 《宋史.志第三十九.地理二》:“河北路,盖《禹贡》兖、冀、青三州之域,而冀、兖为多。当毕、昴、室、东壁、尾、箕之分。南滨大河,北际幽、朔,东濒海岱,西压上党。”

^ 《宋史.志第三十九.地理二》:“河东路,盖《禹贡》冀、雍二州之域,而冀州为多。当觜、参之分。其地东际常山,西控党项,南尽晋、绛,北控云、朔,当太行之险地。”

^ 《宋史.志第四十.地理三》:“陕西路,盖《禹贡》雍、梁、冀、豫四州之域,而雍州全得焉。当东井、舆鬼之分,西接羌戎,东界潼、陕,南抵蜀、汉,北际朔方。”

^ 《宋史.志第四十一.地理四》:“两浙路,盖《禹贡》扬州之域,当南斗、须女之分。东南际海,西控震泽,北又滨于海。”

^ 《宋史.志第四十一.地理四》:“淮南东、西路,本淮南路,盖《禹贡》荆、徐、扬、豫四州之域,而扬州为多。当南斗、须女之分。东至于海,西抵濉、涣,南滨大江,北界清、淮。”

^ 《宋史.志第四十一.地理四》:“淮南东、西路,本淮南路,盖《禹贡》荆、徐、扬、豫四州之域,而扬州为多。当南斗、须女之分。东至于海,西抵濉、涣,南滨大江,北界清、淮。”

^ 《宋史.志第四十一.地理四》:“江南东、西路,盖《禹贡》扬州之域,当牵牛、须女之分。东限七闽,西略夏口,南抵大庾,北际大江。”

^ 《宋史.志第四十一.地理四》:“江南东、西路,盖《禹贡》扬州之域,当牵牛、须女之分。东限七闽,西略夏口,南抵大庾,北际大江。”

^ 《宋史.志第四十一.地理四》:“荆湖南、北路,盖《禹贡》荆州之域。当张、翼、轸之分。东界鄂渚,西接溪洞,南抵五岭,北连襄汉。”

^ 《宋史.志第四十一.地理四》:“荆湖南、北路,盖《禹贡》荆州之域。当张、翼、轸之分。东界鄂渚,西接溪洞,南抵五岭,北连襄汉。”

^ 按福建路北边的两浙路、西边的江南东路江南西路及南边的广南东路均属扬州之域。《宋史.志第四十二.地理五》:“福建路,盖古闽越之地。”

^ 《宋史.志第四十二.地理五》:“川、峡四路,盖《禹贡》梁、雍、荆三州之地,而梁州为多。天文与秦同分。南至荆峡,北控剑栈,西南接蛮夷。”

^ 《宋史.志第四十三.地理六》:“广南东、西路,盖《禹贡》荆、扬二州之域,当牵牛、婺女之分。南滨大海,西控夷洞,北限五岭。”

^ 《宋史.志第四十三.地理六》:“广南东、西路,盖《禹贡》荆、扬二州之域,当牵牛、婺女之分。南滨大海,西控夷洞,北限五岭。”

^ 《宋史.卷六十六.志第十九.五行四》 崇宁四年三月,铸九鼎,用金甚厚,取九州水土内鼎中。既奉安于九成宫,车驾临幸,遍礼焉,至北方之宝鼎,忽漏水溢于外。刘炳谬曰:“正北在燕山,今宝鼎但取水土于雄州境,宜不可用。”其后竟以北方致乱。

^ 《宋名臣奏议.卷一百四十二》上徽宗论女真决先败盟 宋昭:“...或者又谓山后之民皆有思汉之心咸欲归顺,此尤诞妄之易见者,不唯北人为备日久山后之民往往徙居漠北,又自唐末至于今数百年间子孙无虑已易数世,今则尽为畨种岂复九州中国旧民哉?皆由边臣用人无术,致探报者利于所得恣为诞谩,帅臣庸暗更加縁饰,妄议边事侥觊功赏。”

^ 《宋史卷四百八十七.列传第二百四十六.外国三.高丽》雍熙三年,出师北伐,以其国接契丹境,常为所侵,遣监察御史韩国华赍诏谕之曰:“朕诞膺丕构,奄宅万方,华夏蛮貊,罔不率俾。蠢兹北裔,侵败王略,幽蓟之地,中朝土疆,晋、汉多虞,夤缘盗据。今国家照临所及,书轨大同,岂使齐民陷诸犷俗?今已董齐师旅,殄灭妖氛。惟王久慕华风,素怀明略,效忠纯之节,抚礼义之邦。而接彼边疆,罹于虿毒,舒泄积愤,其在兹乎!可申戒师徒,迭相掎角,协比邻国,同力荡平。奋其一鼓之雄,戡此垂亡之寇,良时不再,王其图之!应俘获生口、牛羊、财物、器械,并给赐本国将士,用申赏劝。”

^ 《三朝北盟会编.卷六》 宣和四年四月二十三日辛亥,童贯驻军高阳关,宣抚司揭榜示众。 榜曰:“幽燕一方本为吾境,一旦陷没几二百年,比者汉蕃离心、内外变乱,旧主未灭新君纂攘,哀此良民重罹涂炭,当司遵奉睿旨统率重兵巳次近边,奉辞问罪务在救民,不专杀戮,尔等各宜奋身早图归计,有官者复还旧次、有田者复业如初,若能身率豪杰别立功效即当优与官职、厚赐金帛,如能以一州一县来归者即以其州县任之,如有豪杰以燕京来献不拘军兵百姓虽未命官便与节度使、给钱十万贯、大宅一区,惟在勉力同心、背虏归汉,永保安荣之乐,契丹诸蕃归顺亦与汉人一等,已戒将士不得杀戮,一夫傥或昏迷不恭,当议别有措置应,契丹自来一切横敛悉皆除去,虽大兵入界,凡所须粮草及车牛脚乘并不令燕人出备,仍免二年税赋。”

^ 《太宗皇帝实录.卷三十五》雍熙三年春正月丁酉,诏幽州吏民曰:“朕祗膺景命光宅中区,右蜀全呉尽在提封之内,东渐西被或归覆育之中,常令万物以由庚,毎耻一夫之不获,眷此北燕之地本为中国之民,晋汉已来戎夷窃据,迨今不复垂五十年,国家化被华夷恩覃动植,岂可使幽燕奥壤犹为被髪之郷,冠带遗民尚杂茹毛之俗!爰兴师律以正封疆,拯溺救焚聿从于民望,执讯获丑即震于皇威,凡尔众多冝体兹意,今遣行营都部署曹彬崔彦进等推锋直进振旅长驱,朕当续御戎车亲临寇境,径指西楼之地尽焚老上之庭,灌爝火之微宁劳巨浸,折春螽之股岂待隆车,应大军入界,百姓倍加安抚,不得误有伤杀及发掘坟墓焚烧庐舎斩伐桑枣虏掠人畜,犯者并当处斩,应收复城邑文武官皆依旧任,候平幽州日别加擢用,若有识机知变因事建功以节度防御团练刺史州降者即以本任授之,仍加优赏,军镇城邑亦如之,其郷县戸民,候平定日除二税外无名科率并当除放,凡在众庶当体朕怀。”

^ 《燕云奉使录》曰:“宣和二年春二月诏遣中奉大夫右文殿修撰赵良嗣假朝奉大夫由登州泛海使女真,忠训郎王环副之,以计议依祖宗朝故事买马为名因议约夹攻契丹取燕蓟云朔等旧汉地复归于朝廷。”

^ 《金史.卷二.本纪第二.完颜阿骨打》是月,宋使登州防御使马政以国书来,其略曰:“日出之分,实生圣人。窃闻征辽,屡破勍敌。若克辽之后,五代时陷入契丹汉地,愿畀下邑。”

^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十》 端拱二年, 右拾遗直史馆王禹偁奏议曰:“...五曰下哀痛之诏以感激边民。顷岁吊伐燕蓟,盖以本是汉疆,晋朝以来,方入戎地,既四海一统,诚宜取之。而边民蚩蚩,不知圣意,皆谓贪其土地,致北戎南牧。陛下宜下哀痛之诏,告谕边民,则三尺童子,皆奋臂而击敌矣。...”

^ 《宋史.志第五十五.礼五.岳镇海渎之祀》秘书监李至言:“按五郊迎气之日,皆祭逐方岳镇、海渎。自兵乱后,有不在封域者,遂阙其祭。国家克复四方,间虽奉诏特祭,未著常祀。望遵旧礼,就迎气日各祭于所隶之州,长史以次为献官。”其后,立春日祀东岳岱山于兖州,东镇沂山于沂州,东海于莱州,淮渎于唐州。立夏日祀南岳衡山于衡州,南镇会稽山于越州,南海于广州,江渎于成都府。立秋日祀西岳华山于华州,西镇吴山于陇州,西海、河渎并于河中府,西海就河渎庙望祭。立冬祀北岳恒山、北镇医巫闾山并于定州,北镇就北岳庙望祭,北海、济渎并于孟州,北海就济渎庙望祭。土王日祀中岳嵩山于河南府,中镇霍山于晋州。

^ 《新五代史.卷七十三.四夷附录第二》显德六年夏,世宗北伐,以保大军节度使田景咸为淤口关部署,右神武统军李洪信为合流口部署,前凤翔节度使王晏为益津关部署、侍卫亲军马步都虞候韩通为陆路都部署。世宗自乾宁军御龙舟,艛船战舰,首尾数十里,至益津关,降其守将,而河路渐狭,舟不能进,乃舍舟陆行。瓦桥淤口关、瀛莫州守将,皆迎降。方下令进攻幽州,世宗遇疾,乃置雄州于瓦桥关、霸州于益津关而还。周师下三关、瀛、莫,兵不血刃。述律闻之,谓其国人曰:“此本汉地,今以还汉,又何惜耶!”述律后为庖者因其醉而杀之。

^ 《辽史.本纪第二十九.耶律延禧.保大四年》天祚既得林牙耶律大石兵归,又得阴山室韦谟葛失兵,自谓得天助,再谋出兵,复收燕、云。大石林牙力谏曰:“自金人初陷长春、辽阳,则车驾不幸广平淀,而都中京;及陷上京,则都燕山;及陷中京,则幸云中;自云中而播迁夹山。向以全师不谋战备,使举国汉地皆为金有。国势至此,而方求战,非计也。当养兵待时而动,不可轻举。”不从。

^ 《三朝北盟会编.卷一》良嗣见于延庆殿,上亲临轩慰劳礼异,上问所来之因,即奏曰:“臣国主天祚皇帝耽酒嗜音、禽色俱荒、斥逐忠良、任用群小,远近生灵悉被苛政,比年以来有女真阿骨打者知天祚失德,用兵累年,攻陷州县,加之溃卒寻为内患,万民罹苦,辽国必亡,愿陛下念旧民遭涂炭之苦,复中国往昔之疆,代天谴责以顺伐逆,王师一出必壶浆来迎,愿陛下速行薄伐,脱或后时恐为女真得志,盖先动则制人后动则制于人。”上嘉纳之,遂赐姓赵,授朝请大夫,秘阁待诏。

^ 《辽史.卷三十七.志第七.地理志一.上京道》:“ 帝尧画天下为九州。舜以冀、青地大,分幽、并、营,为州十有二。幽州在渤、碣之间,并州北有代、朔,营州东暨辽海。其地负山带海,其民执干戈,奋武卫,风气刚劲,自古为用武之地。太祖以迭刺部之众代遥辇氏,起临潢,建皇都;东并渤海,得城邑之居百有三。太宗立晋,有幽、涿、檀、蓟、顺、营、平、蔚、朔、云、应、新、妫、儒、武、寰十六州,于是割古幽、并、营之境而跨有之。”

^ 《辽史.卷四十五.志第十五.百官志一》:“至于太宗,兼制中国,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国制简朴,汉制则沿名之风固存也。辽国官制,分北、南院。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因俗而治,得其宜矣。”

^ 《辽史.卷四十七.志第十七上.百官志三.南面一.南面朝官》:“辽有北面朝官矣,既得燕、代十有六州,乃用唐制,复设南面三省、六部、台、院、寺、监、诸卫、东宫之官。诚有志帝王之盛制,亦以招徕中国之人也。”

^ 《三朝北盟会编.卷四》金人国书:“七月日大金皇帝谨致书于大宋皇帝阙下,隔于素昧未相致于礼容酌以权宜在交驰于使传期计成于大事,盍备露于信华,昨因契丹皇帝重遭败衄,竟是奔飞京邑立收人民坐获告和备礼册上为兄,理有未宜斥令更饰,不自惟度尚有夸淹,致亲领甲兵恭行讨伐,途次有差到朝奉大夫赵良嗣、忠训郎王环等奏言奉御笔据燕京并所管州城原是汉地,若许复旧,将自来与契丹银绢转交可往,计议虽无国信,谅不妄言,已许上件所谋燕地并所管汉民外据诸邑及当朝举兵之后皆散到彼处余人户不在许数,至如契丹虔诚请和听命无违必不允应,若是将来举军贵朝不为夹攻,不能依得已许为定从于上京,巳曾遣回转赴燕路,复为敌人远背孽畜多疲已还士马,再命使人用报前由,即日据捉到上京盐铁使苏寿吉、留守同知王民效、推官赵拱等俱贯燕城内,摘苏寿吉先行付去,请发国书备言,银绢依准与契丹数目岁交,仍置榷场,及取前人家属并余二员即当依应具形别幅,冀亮遐悰,令属秋初,善绥多福,有少礼物具诸别录,今差勃堇斯刺习鲁充使、大迪乌高随充副同回前去,专奉书披陈不宣谨白。”

^ 《宋史.卷三百三十五.列传第九十四.种师道》 以武功大夫忠州刺史泾原都钤辖知怀德军。夏国画境,其人焦彦坚必欲得故地,师道曰:“如言故地,当以汉、唐为正,则君家疆土益蹙矣。”彦坚无以对。

^ 《宋名臣奏议.卷一百三十四》 上仁宗和守攻备四策 范仲淹等:“...盖汉多叛人陷于穷漠,衣食嗜好皆不如意,必以苻坚刘元海元魏故事日夜游说元昊使其侵取汉地而以汉人守之,则富贵功名衣食嗜好得如其意,乃知非独元昊志在侵汉,实汉之叛人日夜为贼之谋也。...”

^ 《宋名臣奏议.卷一百三十五》上仁宗河北守御十三策 富弼:“...臣上之所陈西北形势乃唐室以前夷狄之事也,其后契丹自得燕蓟以北拓跋自得灵夏以西,所生英豪皆为其用,得中国土地役中国人民称中国位号立中国家属任中国贤才读中国书籍用中国车服行中国法令,是二冦所为皆与中国等而又劲兵骁将长于中国,中国所有彼尽得之,彼之所长中国不及,我当以中国勍敌待之,庶几可御,岂可以古之夷狄待二冦耶?...”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之三十七》洪武元年十二月壬辰,遣符宝郎偰斯奉玺书赐高丽国王王颛,曰:“自有宋失御天绝其祀,元非我类,入主中国百有余年,天厌其昏淫亦用殒绝其命,.......东渡江左,习养民之道,十有四年,其间西平汉主陈友谅、东缚吴王张士诚、南平闽粤、戡定八番,北逐胡君、肃清华夏,复我中国之旧疆!.......昔我中国之君与高丽壤地相接,其王或臣或宾,盖慕中国之风为安生灵而已.......。”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之七十一》 洪武五年春正月癸丑,遣翰林待制王祎,偕苏成赍诏谕云南,诏曰:“.......朕起布衣、提义师,开基江左、命将四征,西平陈友谅、东缚张士诚、南下闽粤、北清幽燕,奠安华夏,复我中国旧疆.......。”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之四十四》洪武二年八月癸亥朔,鄂国公常遇春柩车至龙江,上亲致奠为文以祭之,曰:“自胡元季世天下大乱,生民涂炭未知所止,朕奋起临濠,驻师和阳.......江东之地次第皆定,自是以来马汗未干、甲胄未解,南破三衢、西围金斗,遂与伪汉鏖战鄱阳九江之上,射死伪主陈友谅,攻围武昌,降其子理,湖湘悉平、南取赣城、抚南雄南安、北定襄阳,旋师淮东自泰至徐尽有其地,东平浙右、破姑苏,缚吴王张士诚以归,长淮东西、大江南北,功甚著焉;丁未之冬,俾尔副大将军北征中原,首下齐鲁、继取河洛、旋定幽赵晋冀、长驱入关、抚定秦陇,战胜攻取,莫当其降,近因北平有警,乃与偏将军又复北向,转战永平大宁至于开平,悉皆底定,中国封疆自昔正统之君少有得其全者,今朕全有中国,尔功懋焉,虽古名将未有遇之者.......”

^ 《明实录.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之六十五》 洪武四年五月乙卯,免江西秋粮,诏曰:“.......方今天下一统,东戍辽海南镇诸番西控戎夷北屯沙漠,朕以中国精锐驻守遐荒,岂但风俗之殊亦有寒暑之异,艰难万状朕不忍言.......。”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之七十一》洪武五年春正月甲子,遣杨载持诏谕琉球国,诏曰:“.......朕起布衣、开基江左,命将四征不庭,西平汉主陈友谅、东缚吴王张士诚、南平闽越、戡定巴蜀、北清幽燕,奠安华夏,复我中国之旧疆.......。”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之一百四十二》 洪武十五年...曰:“云南之地其民尚兵,上古以为遐荒,中古禹迹所至以别中土,故属梁州之域,自汉隋唐皆中国所统,曩元既立行省数出朝臣望重者镇之,今思镇彼非名臣望重者不能守也,故特命汝南侯梅思祖、平章潘原明暂署云南布政使司事,事定之后除官代还。”

^ 《夜航船.卷二.疆域.吴越疆界》:“古扬州所辖之地,南直隶、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江西,凡六省。”

^ 《皇明经世文编.卷之一百九.辽东》:“虞舜以冀青地广,始分冀州东北医无闾之地为幽州,又分青州东北辽东等处为营州。国朝自山海关以东置辽东镇,周回数千里,葢兼古幽营之地而有之,设都司一、卫二十有五、州所各二,以控制之...”

外部链接

《尚书》 之《夏书·禹贡》篇

晋书地理志上

晋书地理志下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