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适合当小说家的人
我的朋友,媒体平台有太多的人对小说心存感激,他们如同对待庙中的菩萨,认为写出小说就是一种供养,就能够救赎自己,用力写出的小说中蕴含着自我人性密码,但凡有愿望,放入其中即可实现。这种认识既带来了艺术繁荣,也让一些媒体变得荒芜。
对此,我为不能成为编辑而庆幸,他们或者她们太辛苦了,看了那么多倒胃口的东西,居然还能有力气给自己点一个赞。
内心不会纠葛的人。根本昌夫在《小说教室》中说:
“小说家这种人对社会有一定的适应能力,而且感受力特别强烈,内心怀着纠葛,努力地适应社会的生活。他们能够写出引发读者共鸣的作品,大概也是因为有着这种纠葛的缘故。”
“而不适合当小说的人就是与此相反的人。也就是说,不用努力就能适应社会的人大概不会想要写小说吧。另外,觉得无法适应社会的自己是对的、社会才是错的,这样的人恐怕也不适合当小说家。”
不用努力就能够适合社会的人,我的朋友,你知道是哪些人吗?
单位一把手、商界成功人士、职业经理人、销售冠军等?
都需要努力才能够适应社会。
富二代、官二代?有点像,但不尽然,他们都有自己的苦衷。
所以,职业应不是主要因素。关键是写作者内心纠葛,认定自己并不适合社会,无论日常多么融入,夜间也会持续回想自己的故事。在写作者看来,生活充满魅力,充满美丽、荒诞,奇幻、怪异,自我的世界独一无二,试图揭露、展示,或者触摸、描述。
但小说家并非总是太宰治那样的人,如果丧就能够完成一本精彩的小说,那满地都是小说家。
头脑过于灵光的人。根本昌夫还说,头脑太灵光的人似乎也不太适合写小说。思路快的人总是想要快点得出结论,这个是这样、那个是那样,有急着分出青红皂白的倾向。
蒋方舟也有这样的说法,总体上看,过于灵光的人,的确不会像曹雪芹青壮之年绳床瓦灶,托尔斯泰高龄离家不辞而别,巴尔扎克奋笔疾书依然债台高筑,大仲马喝着咖啡拿着笔猛打猛冲把自己变成如同一块膨胀的面包。
在这个世界上,很容易就能够生存下来的人,用文字去感动人、教化人,不是天真就是傻。
愿意坚持持续写下去的人,持续学习吸纳新的知识,每日时间如同岩石一样固化,持续设想输出,同时不断修改那些文字的人,也许有机会距离小说家近一些,你认为这是灵光的人?
缺乏爱与善意的人。人如果生活中没有一丝亮光,也很难成为一个作家,萧红、张爱玲的苦难让她们成熟,让作品中有着独特的力量,她们感受到了爱的渴望,爱的气息。
如高尔基、杰克伦敦他们吃过的苦给予他们丰富的素材,但是有生命中的爱滋润他们、激励他们,才能够写出与众不同的既坚硬同时又感人心神的作品。
不会推销自己的人。也许,这会让你愕然,可是我想你思考后会赞同。
根本昌夫说:“我认为小说有四种读法,就是作者的读法、自己的读法、市场的读法,以及奖项的读法。”
作者的读法,意思是作者这么写有什么目的呢?他要诉说什么?一边思考这些,一边站在作者的立场来阅读。自己的读法,意思是自己读了这个作品有什么感想,这也是大家平常进行的阅读方式。评论家就是以提出自己的想法为职业的人。市场的读法,意思是评论这本书可以会卖五万本,或者是三十万本等等,以后会不会畅销热卖为着眼点的读法。奖项的读法,即判断这部作品能够得芥川奖吗?某位评审会这样解读的读法。
罗伯特麦基说:
“无数作家沉湎于用精美的丝线来编织华而不实的对白和精雕细琢的描写,却始终不能明白他们的作品为何不能投拍,而其它文学才华平实但故事讲述能力超凡的作者,却能欣慰地看到他们的梦境在银幕的光影中再现。”
小说家通过作品推销自己,相信自己的梦是最好的,所以会抓住一切机会告诉所有人:“请相信,我能够给予你与众不同的认识。”
我始终认为,小说家是企图不朽的人,认为文字具有独一无二的力量,能够记录下生活的日常,多年后还能让人回想。无论人工智能如何发展,都写不出他这样的文字和故事。
我的朋友,只要你认定,写作能够告诉你生命的真谛,能够让你找到安宁和平和就够了,你不必介意最后的结果。至少在现在看来,文字是你和我之间的纽带,我是一个不适合当小说家的人,而你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