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

爱,如何更好的表达?

2016-11-09  本文已影响217人  sun志萍_2018启示录
心事随记

儿子三岁,九月份刚上幼儿园。

一天,他很兴奋的跑过来。“妈妈,我喜欢你,你喜欢我吗?”我当时忙着用电脑,纠结自己工作上的事儿,于是,头也没抬的说:“嗯,当然,我很喜欢你。”儿子来了一句:“妈妈,看你脸上的表情!”我惊觉。于是,转过身来,认真滴看着儿子的眼睛,充满爱意地说:“妈妈好喜欢好喜欢你哟~~来抱抱~~”Mua~儿子不仅给了我一个大拥抱,而且亲了一口,心满意足的跑走了……

我突然想起了儿子和小伙伴之间的一个互动。

儿子和东东在小区里玩,东东先是爬了双杠,又去爬云梯。儿子站在下面喊:“你先是爬这个,又是爬那个!怕那么高,跌下来会把头摔破的!”他口里表达的是关心,但是语气和行为让东东接收到的是指责,然后,东东下来动手打了他。东东的妈妈和我进入了教育模式。东东妈妈教孩子遇事不能动手,我教育孩子则是“好好说话”。

“好好说话”,意味着,你的爱和信息准确被对方捕捉到。说起来简单,其实还挺不容易的。

我印象中有过那么几次,要出门,时间紧迫,而穿衣服的时候孩子各种不配合,我焦躁愤怒的大声和孩子说话:我们没有时间了,来不及了,你赶紧配合一下,把衣服穿上好不好?!孩子哇哇大哭,我则心烦意乱。最后孩子还是来哄我:妈妈你不生气了好不好?我说我没有生气,我只是很着急,妈妈很爱你。孩子却委屈地控诉我:“可是你很大声凶我了!”学习心理学专业的我,突然就想到了一个母婴试验。妈妈用温和的充满爱意的表情和婴儿说话,婴儿很开心和父母互动;当妈妈换了一种表情,用严肃、冷漠的表情和孩子说话,则孩子感到不安想逃离。这个时候,孩子接收到的最直观的信息就是你的表情和语调,至于你说的内容,他已经接收不到了。

其实,孩子的语言模式也是在模仿大人。作为一个妈妈,我在反思,如何和孩子更好的对话?

尊重感受比讲道理更重要。

当说“我喜欢你”的时候,我的感受是焦灼,随着爱语传达的是我的不经心。孩子的感受是你的喜欢好像干瘪瘪的,似乎,一个大大的拥抱,一个欣喜的语调更能感受到爱的存在。

当我们表达关心的时候,总是伴随着尖叫、训斥和指导。“小心!”“那边太危险了,不要过去!”“要讲卫生,吃了脏东西会肚子疼!”其实父母的感受是担心和恐惧。孩子的感受呢?或许他感受到的是,一个高高充满了威压的身躯,一副表情狰狞的脸,以及充满了严厉的带点尖锐的语调。这是爱的样子吗?好像和小时候感受的愉悦不一样。他或许感到有点害怕和恐惧。

当我们忽视感受,只讲道理的时候。发现,效果太让人挫败,苦口婆心并没有换来想要的结果。以前经常说“良言逆耳利于行”,好像良言一定要逆耳才更能印证自己的忠良。然而,事实上,我发现身边当孩子上了10岁以后,家长的忠告、指责、命令、威胁……会越来越失去力量。或许,是因为这种不尊重对方的沟通方式带来的是紧张的、充满敌意的感受,随着孩子力量的增强,他用不恰当的方式去反击,直至进入父母认为叛逆的青春期。

和善而坚定的态度,更好的传递爱。

现如今,畅销的育儿书籍中有一本《正面管教》,其根本所在正是提倡的一种“和善而坚定”的态度。“和善”的重要性在于表达我们对孩子的尊重。“坚定”的重要性在于尊重我们自己,尊重情形的需要。在和孩子的相处中,专断的方式通常缺少和善;娇纵的方式则缺少坚定。

父母是人不是神。当父母有情绪,‘和善而坚定’的一种方式是,先平静自己的情绪,用尊重自己的态度来对待自己。等平静了自己的情绪后,稍后找孩子沟通。

第一步,表达出对孩子感受的理解,并用“是吗?”向孩子核实你的理解是对的。

比如,当孩子摔跤的时候,你会说“没事没事”还是会尊重孩子的感受?疼痛是孩子的感受,或许,你问问孩子哪里摔疼了,替他呵一呵,揉一揉更能安慰到孩子。

第二步,表达出对孩子的同情,让孩子感受到你确实是理解他的感受的。

这时候,是同理心的表达。我知道摔一下是很疼的,我曾经也摔过一跤,疼的哇哇大叫。

第三步,告诉孩子你的感受。如果你真诚而友善的倾听孩子的感受,孩子也会认真倾听你的感受。

当看到孩子做一些危险的举动时,其实我很担心,我吓坏了。

第四步,让孩子关注于解决问题。问孩子对于避免将来再出现这类问题,有什么想法。当孩子需要你的建议的时候,你可以适当的提出一些自己的建议,直到你们达成共识。

怎么样才能避免摔跤呢?即使是一个三岁的孩子,应该也会有自己的理解吧。

更好的传递爱,从改变自己做起吧!言传身教的影响,比口头教育更有力量些。

p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