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为孤岛,一书一世界
2016-04-09 本文已影响155人
ZoeyeoZ
如果你看到过这本书,当你读到题目的时候你就知道是它——《岛上书店》加布瑞埃拉·泽文。
神奇之处在于,所有的章节标题均为短篇小说题目,像是与书店相关,又像是与作者或者主人公身份相类似的,不得不说,有着一种隐秘的巧妙。
-
§1.1《待宰的羔羊》1953/罗尔德·达尔
-
§1.2《像里兹饭店那样大的钻石》1922/F.司各特·菲兹杰拉德
-
§1.3《咆哮营的幸运儿》1868/布赖特·哈特
- 读小说需要在适合它的人生阶段去读
- 我们在二十岁有共鸣的东西到了四十岁的时候不一定能产生共鸣,反之亦然。书本如此,生活亦如此。
- 失窃是种可被接受并能促进社交的损失,而死亡却会让人们被孤立。
如果我们对一件与己无关的糟糕事,反而总能以一种乐观的态度去看待,并且劝解他人。这事情说起来倒也不算什么奇怪事,算是人性么?但反过来想,倘若我们一样悲观的对待,倒不被期待了,不然谁给以安慰呢?所以说,生活或者人生总是一件奇怪的事情。 -
§1.4《世界的感觉》1985/理查德·鲍什
-
§1.5《好人难寻》1953/弗兰纳里·奥康纳
- 关于政治、上帝和爱,人们都讲些无聊的谎话。想要了解一个人,你只需要问一个问题:你最喜欢那本书?
如果是我,我多半会回答没有吧。算不算是我不定性或者性格多面的表现呢?如果要从一本书了解一个人,那这样的我自己都不足以了解自己。又或者,没有答案也是一种答案,对吧。 - 有时书本也要适当的时候才会引起我们共鸣。
万分赞同,就像化学物质的不同状态,遇到同样的食物不一定发生反应一样。人本来就是更为复杂的东西,在时间、事件、环境等等叠加下,所得到的产物——人或者说向量A=(人,时间,事件,环境,...),看到同一本书,遇到同一个人,发生同样的事,结果会是不同或者相互作用反而抵消相同吧,哈。 -
§1.6《卡拉维拉县驰名的跳蛙》1865/马克·吐温
- 没有人会漫无目的地旅行,那些迷路者是希望迷路。
对,偶尔甚至与路上的风景也无关,只是享受放空的状态。
突然想说一句,看书是会让人变的更加柔软。 -
§1.7《穿夏裙的女孩》1939/欧文·肖
-
§2.1《与父亲的对话》1972/格雷斯·佩利
-
§2.2《逮香蕉鱼的最佳日子》1948/J.D.塞林格
-
§2.3《泄密的心》1943/埃德加·爱伦
-
§2.4《铁头》2005/艾梅·本德
- 需要指出的是,新生的一切并非都比老旧的糟糕。
-
§2.5《当我们谈论爱情时我们在谈论什么》1980/雷蒙德·卡佛
-
§2.6《书店老板》1980/罗尔德·达尔
- 与人沟通,我亲爱的小书呆子。
- 没有书店的小镇算不上一个小镇。
-
致谢
- 我们不全是长篇小说,也不全是短篇故事。最后的最后,我们成为一部人生作品集。
以上是看书的时候随手记的。
这个不喜欢新鲜事物,对书籍有着古怪偏好的主人公,A.J.F,在爱妻逝世,书店危机,财物遭窃,生活低谷之时,似乎失去了与艾丽丝岛,他妻子出生之处的所有的联系。
到这里,可以想象到的是,灰色的故事结局,一个封闭自己与世界的孤身人。
也许,人生会发生这样的悲伤,但爱会让故事发生改变。
那个悲惨身世,母亲跳海自杀,父亲未详的婴儿,玛雅,改变的不仅仅是一个人的生活,也许是一个岛的。
他成为一个父亲,不一样的身份与经历让他阅读不一样的书籍,所以遇到生命中另一个重要的人。
她拥有完整家庭,在书店长大,她可以与杂志,书签,书本,书店一起说早安,所以她拥有自己的笔触开始写作。
小岛上的所有人,有的人获得爱情,有的人获得新生……
所以说,要相信,活着,总会遇到美好的事物。
我告诉你,生活中每一桩糟糕的事,几乎都是时机不当的结果。每件好事,都是时机恰到好处的结果。
我们读书而后知道自己并不孤单。我们读书,因为我们孤单;我们读书,然后就不孤单,我们并不孤单。
唯有阅读与爱不可辜负。
感谢这座孤岛上有着一家书店,尽管现实中,情怀和理想不足以支持一家长久的书店。
直至最后他最完手术,也许表达有些凌乱,却真正触及内心,我们不是我们所收集的、得到的、所读的东西,只要我们还活着,我们就是爱,我们所爱的事物,我们所爱的人。所有这些,我认为真的会存活下去。也许用一个字更简单,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