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文》—文化人的分野 易中天
这本书我只看了第一辑,个人对后面的内容不是很在意,所以忽略了。
第一辑主要是讲“文化人”,文化人下的各种类型。作者把文化人分为士人、学人、诗人、文人、还有现代所称谓的学匠、诗匠等等,他主要是从各种“文化人”他所拥有的特质、所发出的品质出发来定类的。士人最是文化人,他有风骨、有气节、有担当,这对于作者来说这是真正文化人所要具备的品质,可惜,拥有这样品质的人却为数不多。我想这也是合乎情理的,毕竟,在当今拥有这种品质的人,他需要接受的思想输入和输出都需要一定的背景和平台,背景是他所接受熏陶和受教育的程度,良好的自我成长历程,平台是一个开放的发声系统。
再者是学人,学人需要做到的是“传授、传承、传播、学习,一般学者,甚至有一定文化程度的人,都能做。但,他们在做这些工作时,未必都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更未必都能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做到这些就是学人”。学人与学者的区别在于“学与问”,对于学人而言问题远比成果更重要,能够敏锐的认识到社会问题,意识到问题再去研究问题、提出实际方案。这是学人所要具备的特质。
再者是诗人,因为“人类的普遍情感和共同追求,需要表现和传达;而这种表现和传达,又必须非常独特,非常个性化。这是一切文学艺术共同的本质特征。”所以有了诗人的存在,因为“普通人有诉说和倾听的权利,但一般人的听和说,传达的普遍性和感染力,都是有限的。然而人类的共同情感,却要求最大限度地普遍传达。”所以诗人是普通人发声的变调咽喉,他能够让文字之间形成美妙的排版,让人拍板叫绝。
再者是文人,我想作者把文人的地位放在最后,这是因为当今“文人”称谓的泛滥。从出版个人书籍、随笔、小说到文化圈内人都可以说是文化人,即文人。作者在文章中说:文人的“本职工作”、“历史使命”,就是帮闲和帮腔,偶尔帮凶,这让文人没有自己的理性立场,只有所谓的姿态、表情,要我去写,在秀场上大众喜爱什么或者IP热点是什么我就写什么,无论自己的原则、立场、我想在如今以热点为社会导向的传播方式,这样的文人很多。我个人觉得这无可厚非,每个人都想成为流量导向,既然文人是以文字去截获流量,成为热点,那写着热点也是情理之中,况且其中不乏有些真文人,我想我是能够欣赏真文人的,即使他/她输出是所谓的流量,但也是自我的真情实感。(个人认为,会有偏驳)。可能是因为关注的一些个人公众号,其中有一些文字匠被人批,觉得她\他现在不适合出书,也不能够理清真情实感的文字输出。个人略有看一二,可能觉得她\他的观点与文字排版程度我是能够接受并学会思考的。所以觉得文人在个人互联网时代也可以是某个人的精神向导。
不管如何去理解这个社会,总会有失偏驳,所以事情怎样发展也都是未可知的。希望都人能安与我心。
2017/7/16早看此书此辑 17日早写以上 心情平静 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