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不住的寂寞
孔子跟随襄子学习琴艺。他一连十天都在弹同一首曲子。襄子让他换首曲子,孔子说:“我还没有掌握弹琴的技法。”接下来,孔子又以“没有弄懂曲子的情志、不知道作曲者的为人”为由,婉拒了襄子的建议,继续弹奏同一首曲子。
如此三番五次,一段时间后,孔子终于说:“我知道作曲者的为人了,他皮肤黝黑,个头高挑,目光远大,像个统治四方的王者,除了文王还有谁能这样呢!”
襄子听完孔子的话,反身深拜,说:“我老师曾说过这首琴曲是《文王操》。”
用现在的眼光去看,如此的慢节奏,如果没有内心强大的力量支撑,根本上是不可能坚守住,不知早被带节奏到了哪个度里去了,还不自知。
为什么?
大环境摆在那里,所谓的“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xxx”基本都是不可能,外界的干扰无孔不入。
换一个角度来看,当社会大环境在日新月异地变化,你躲在“小楼成一统”,闭门造车,人家技术早更新迭代好几代了,你只能望而兴叹:“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先不急,孔子说“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推而广之,世间一切事业、学问、技能、德行,如果不能专一坚持,就不会有所作为。
如此似乎有些相悖。
实则不然。
就像上面讲的那个孔子学琴的故事,窃以为,其真正的核心价值,在于通透。
今天,一切技术等等,除了根本性的颠覆性变革,可以说,其发展一定是在某些细节上穷根究源般追求极致,在这个追求的过程中,是需要专一。
有时候,反观自己,为什么不能够有长进?其关键点,一在思想,二在技术,此二者,都要求专一,精一。
一个人为什么会受干扰,不就是因为思想不够纯粹,所以揣着明白,其实糊涂,就像孔子,他之所以能精通六艺,就拿他跟襄子学琴,从表面上看,他不是一个好学生,为啥?不听老师教导。但是,他自己所追求的是不止于技术的精湛,还在于知音识人,穿越时空隧道看到音乐背后的那个人。
之于技术,如何超越技术本身,自然是先得娴熟,熟到心灵福至,上升成为一种艺术,穷根究源,还是出在思想上。
这些话如果拎一下,大概就是只有一个思想纯粹,思维清楚的人,才能够定心定性,愿意在技术细节上下笨功夫,下苦功夫,从而超越技术本身,一如庖丁“目无全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