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声川的创意学》| 创意可以学吗?
<一>
当我在职场做文案,时常陷入一种日更的压力,苦于没有源源不断的创意,和时刻捕捉创意的能力。
当我在简书写文,把一些或真实或虚构的故事传递出去,我在这里看到许多大师和作品,在心生敬畏的同时,也为作品中扑面而来的创意深深折服。
当我还在GE实习,副总裁花了很长时间给实习的职场小白们讲“创意是什么”。他说,未来一切皆是产品,人人都需要有一定的设计思维和创意。
文学创作、影视编剧、产品设计、品牌营销、企业管理......创意已经不再仅仅被艺术和文化工作者追逐了。
<二>
那么创意是什么?创意可以学吗?
创意是一种挣扎,寻找并解放我们的内在,创意的关键在于听从自己的内心。创意可以从变换回家的路线开始,可以从点一杯新口味的奶茶开始。
《赖声川的创意学》中指出,创意固然神秘,但仍然有迹可循,只要我们更深入地了解它的过程、它的零件,就有可能掌握它、学习它。
关于创意学习,我们先来看创意金字塔,这是《赖声川的创意学》中最晦涩难懂的一章,但也是本书的精华所在。关于创意,赖声川想说的一切几乎都在金字塔上。
创意金字塔从纵向看,共同源泉和个人源泉构成创意的基础,越近塔底,越不被人察觉的深层面;越近塔尖,越能看得到的浅层面;金字塔的下面一层支撑着上面一层,层层相连,突破“创意三毒”和创意屏障,通过“构想”显现出来之后,最终通过“执行”,呈现出最终成果——作品。
从横向看,学习创意要分两种不同的场域,金字塔的左边是智慧的训练场,即生活;金字塔的右边是方法的训练,即艺术,学校教育常聚焦于方法的训练上,常常忽视掉智慧的训练。创意应将智慧和方法进行有机结合,即智慧中讲方法,方法中有智慧。
<三>
跟随赖声川的“创意金字塔”,我试图去寻找创意的学习路径。
01 创意的源泉
赖声川通过描述《如梦之梦》的创作历程,向读者传达这样的讯息:
扩大“三知”,减少屏障1.创意的发生需要完成两件事情:存储生命经验+启动触发串联的机制;
2.我们所活过、看过、想过的,人生中所关怀的一切,就是创意的原始材料。
创意不是灵感乍现,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形成创意的“原材档案柜”,定期活化库存,触发原始材料发生反应。
一个人创意的多少,不仅取决于其原始材料积累的多少,更取决于自己与创意之间不同厚度和硬度的屏障。创意的屏障不仅指个性与周遭的环境,也指创意“三毒”——经验、习性和动机。经验常使我们对周遭贴满标签。习性使我们趋向于积累感兴趣的经验,同时限制经验积累的作业模式。“利他”和“利己”的动机也限制了创意的诸多可能性。通常,屏障越稀薄的人,往往被视为有才华、有创意的人。
02 学习“如何看”
一个人能否积累到创意的源泉,降低屏障,取决于“如何看”。如何看这个世界,如何看自己的习性和生命的经验,是用眼睛看,还是用心去看。到底看什么,看到多少,是心在决定。
端正三观,改变视角首先,端正“三观”,用“世界观”去观世界的基调,用“如是观”去观事物的原貌,用“因果观”去观事物的前因后果。
当观点聚焦,不执念可以看到原貌;当观念扩散,保持专注可以看到因果。
运用“三观”透视创意的“三毒”,用“如是观”透视“三毒”,还原“三毒”的本貌,用“因果观”分析“三毒”,理解“三毒”前因后果,将“三毒”转化为“三智慧”。
其次,改变自己看待世界、人生和事物的角度,摒除情绪和偏见,撕掉标签、放下自我。
标签是扼杀创意的首要敌人,去标签,去看事物的原貌、事情的真相,超越标签,解放事物;
偏见限制了事物的可能性,以及事物之间联结的可能性。当心中没有偏见,生命是开放的;当我们没有偏见,自然就能产生创意;
情绪阻挡着觉知,减少情绪才才能看到更多可能性,才能纯净地看到事物;
放下标签、偏见、情绪,放下自我, 回归到纯净的世界,回到原点。
最后,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
出试卷的人永远比解题的人更具创意,提问使我们保持思索的习惯。
向身边的习以为常发问,向自己的内心深处发问,问自己的需求,问自己的虚荣心和表现欲,问自己的恐惧,问自己的动机,自己揭露自己,直到无处可逃,坦然直面。
这其实是人生的极佳状态,也是创意的极佳状态。——赖声川
03 创意过程:构建完整生命的作品
创意必须建构出具有完整生命的作品。这不是一个可以一触而就的过程。
创意=10%创+90%作首先,创意需要具备强烈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行动能力。
《赖声川的创意学》中有两个案例,我记忆尤为深刻。
其一是赖声川回忆自己高中去参加国画考试,试题要求画一幅创意的国画,当他还在培养情绪的时候,周边同学已经迅速“默写”完统一整齐的山水画......
其二是他女儿的学校让小朋友们抽题发挥演说的创意,两个同学从《国语日报》上背了同一篇《我的爸爸》范文,结果抽到同一个题目,他们居然不会讲了......
我们时常去寻找众人口中的“标准答案”,却忘记要做独立的自己。赖声川或许想通过这两个案例告诉我们,创意正是被我们自己“模式化”地扼杀了。
其次,创意既需要智慧(创),也需要方法(作)。“智慧”让我们的想法更有深度,更有灵魂;“方法”让我们找到正确的途径,更有效率。赖声川认为创意是创想面(创)和执行面(作)共同作用的结果,即10%创+90%作=创意。学校教育常着眼于“方法”,而将“智慧”遗忘在侧,这是需要我们自行采集的东西。
再次,创意需要注重内容和形式的巧妙结合,内容必须找到形式,形式必须配合内容。以小说创作为例,什么样的内容便要求你具备什么样的排版风格和图片搭配。
从次,创意需要点儿“个人仪式”。把工作环境布置成你需要的样子,气氛对了,心情才对,创意才能流畅;形成固定的工作习惯,自由度和严谨度要相得益彰,自由度用来发展创意构想,严谨度则用来执行创意构想。
创作的难度在于,它的源头是澎湃的激情,但它的表现却需要冷静地执行。——赖声川
最后,尽管我们梳理了很多,但有些事情必须靠“做”才能“学”。只有当我们去做,去尝试,才能发现我们真正需要花精力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究竟是什么。这时候,也许你需要禅定、闭关、独处、酝酿、同时努力工作,用自己的方式让心灵沉静下来,让浊水慢慢变清澈,从而酝酿出自然的灵感,重新出发......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