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贤的妻,最才的女——美丽的杨绛
最贤的妻,最才的女——美丽的杨绛
走近杨绛,了解杨绛,才更明白杨绛,更仰慕杨绛。不只因为她在苦难面前的坚强,更因为她在大悲面前的坚定与执着,在大难面前的冷静与淡定,在大成面前的低调与付出。
杨绛冰雪聪明,秀外慧中,柔弱的外表下有一颗坚强的心。钱钟书赞她是“最贤的妻,最才的女”,这一称赞,饱含着欣赏和敬佩,而杨绛也担得起大才子的赞誉!
我们知道家庭对一个人一生的重要影响,我想杨绛的家庭给了杨绛一切美好品质的来源。如果说父亲教给杨绛坚韧的性格,那么母亲就给了杨绛大气宽厚的格局。杨绛从来没看见过父母之间闹出哪怕是最小的摩擦,她看到的是母亲对父亲的绝对支持。父亲生性耿直,常因得罪上司调动工作,打破原本安定的生活,可是母亲没有一句抱怨和指责;当父亲重病又执拗得不肯吃药时,母亲用女性特有的温柔和坚持,不放弃,寸步不离,终于从死神手里抢回了父亲。耳濡目染,当杨家有女初长成时,坚韧、包容的性格就已经沉淀在骨子里。
杨绛清秀美丽,才思敏捷,温婉淑雅,是丈夫一生的支持,是一家人的定海神珠。
杨绛受过良好的教育,初中、高中、大学都就读名校,还在牛津大学做过旁听生,身上浓浓的书卷气并没有让人感到清冷、倨傲,相反她如同开在墙角的菊花,自有一番香气,平淡着自己,温和着别人。
杨绛酷爱文学,认真钻研,研读国内外书史,著作等身。她可能曾经不如钱钟书,可是,她肯下功夫,用自己的努力换来了与钱钟书的平等对话。
在清华读书时,杨绛在课业上是从不放松的,甚至会来一番恶补,不学到位绝不停止。她自学的法语,发音纯正,思维清晰,功底深厚,课堂上常常博得满堂彩,受到老师的重视和欣赏。
她和钱钟书一起读书、背书,学习语言一点儿也不甘落后。当他俩一起读《包法利夫人》时,最初杨绛是不如钱钟书的,可是一年以后,两个人就不分伯仲了。
杨绛在牛津图书馆里提升了自己的外文阅读能力,储备了文学知识,为她后来的翻译工作做了积淀。一直到改革开放时,杨绛随团做外事访问,法国的导游,涉及到建筑和文学方面的风俗时,都得请教杨绛。
她反应敏捷,又巧妙应对,才保住了书稿,保护了家。
那一次,日本兵来到住所里搜查。为了保住钱钟书的书稿,她借口准备茶水,迅捷地藏起了《谈艺录》的书稿;为了试探日本兵的态度,她巧借邻居的一篮子鸡蛋回到家里。面对日本兵的胁迫,她淡定从容,巧妙应对,化解一场危机。
所有人对突如其来的危险都如履薄冰,杨绛从容应对,彰显了大家风范。
她温婉娴雅的样子,照亮了钱钟书的生命;她俏皮敏捷的才思,低调谦逊的姿态,让钱钟书赞叹有加。
蛰居上海期间,因为与友人的一次偶然聚谈,激发了杨绛写喜剧的念头。杨绛马上构思,写出了剧本的《称心如意》的初稿,一经高人指点,就改写成功。戏剧内同悬念丛生,情节环环相扣,人物性格饱满,排成喜剧,大获成功,轰动上海。紧跟着《弄假成真》,一发不可收拾,杨绛大红大紫。
当时上海形势紧张,稍微敏感的词语都会被禁止,杨绛巧妙的避开,用欢笑的形式给黑暗的上海带来了光明的曙光。这也只有积淀深蕴,才思敏捷、反应机敏的杨绛才能做到吧。
杨绛在取得成就之后,一如既往的谦逊。无论是劫难中保住家,还是坎坷中坚守、不离不弃,她的心里有爱,爱家人,爱事业,爱文学,用自己的坚韧、大气、宽厚为家人支撑起一片天空。
新中国成立以后,杨绛在清华教书,她教课认真,积极工作。她的课知识点讲授细腻,译文对比有根据,学生很喜欢。课业之余,读书、译书是她最大的乐趣。她翻译外文作品,自己也写出多篇小说,钱钟书赞誉她是个会写小说的。被大才子赞誉,尤其是被自己的大才子丈夫赞誉,杨绛的才华可见一斑。我想任何一对儿不对等的夫妻一起生活时肯定有不平衡的心里,也有倾轧的可能。可是得妻如杨绛般有才华,大才子也是不虚此生了。
事实证明,在钱钟书一生所取得的成就中,每一件伟业之事,都有杨绛的全力以赴。《围城》里有杨绛的影子,《围城》的轰动离不开杨绛的支持;苦难岁月中,是杨绛作为解语花陪伴在大才子的身边;黑暗的政治风暴中,杨绛是钱钟书的定心丸,是一家人的精神支柱。
她是最才的女,捡拾人间烟火,成为最贤的妻。褪尽铅华,只留赤城的灵魂。在她105岁离世的时候,一段话风靡网络: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和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是啊,世界是自己的,命运抓在自己的手中,过出自己的色彩,生命与他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