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宝的经历
看到一篇文章,关于美国著名黑人球星的成长。他们有许多显著的特征,其中一个就是异常严格的母亲。
球星诞生在一个单亲家庭,或者是父亲在他们未成年时离家出走,母亲只好多打几份工,以维持几个孩子的生活费用。
情感上的失望,经济上的压力,时间上的不宽裕,使得她们对孩子的管理变得简单而粗暴。因为丈夫的离去,她们对孩子的控制欲也在增强,并变的更为持久。
严格的教育对于未成年是必要而有效果的,但单方面的严格会导致孩子性格发育不良。如果母亲可以分离出两种性格,一种是本元的严格,一种是附属的仁慈。这种操作是一种高规格的心理操作,需要天赋,外加大量的时间。毕竟严格只需要只言片语加肢体语言,而仁慈是一种长效的语言沟通与生活示范。操作不好,只会让孩子觉得母亲是一个虚伪的人,言行不一。况且,这些妈妈们没有空闲时间教育孩子。
未成年阶段结束,母亲在孩子生活的比重不减反增。这段时期,可以说是孩子独立的一次机会。生理上,叛逆期已经来临,但母亲的控制欲也在增加,她怕孩子像父亲一样离去。如果说,这是一道伤痕,并没有因为时间而得到愈合,只是被深埋心底。孩子的叛逆就像是有人在挖掘这块裂痕。其实在多数时候,孩子的青春期叛逆并没有想的那么严重,起码没有其他家庭那么严重。习得性无助已经在逐渐蔓延,在向更深层渗透。
毕业后,开始进入社会。作者的说法是,之前的生活即使成长的慢,在学校中,孩子还是在成长。此刻,毕业的此刻,性格开始彻底停止生长。
这样的观点与我们常规的认知有偏差。虽说十八岁成人礼之后,或者说大学的塑造,我们的三观虽已建立,但社会是一个熔炉。将各种观念融化,再组合,形成自己真实的价值观。但,情况总是要两面看,观察的更为准确。
毕业后,我们走进社会,与他人是越走越远。正常的毕业生是从一个群体(学校)走向孤独,他在孤独中思考、认知,了解社会,独立人格后的成长。这种方式最快,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一个高中生去社会闯荡几年,比一个同龄的大学生显得成熟而稳重。母亲严控下的孩子,走向社会,尤其是那些竞技类的工作,其实只是将学校生活缩小的过程。他们的训练不比学生时期的学业轻松,这样他们的价值、观念继续在学生时代延伸。更为可怕的是,甚至缺少学生的多样性。因此,作者的定论有了几分准确性。
如果我们再去思考妈宝的经历,感觉会更清醒。他们所处的环境,并非是独有一个母亲,而是父亲角色的丢失。父亲在家中的地位低下,或者是一个甩手掌柜。反过来,如果一个孩子的暴力倾向比较严重,我们应该关心母亲在家中的地位是否受到侵犯。这是一种家庭关系的均衡,也是孩子性格塑造中的均衡。
防弹可可
202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