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鼓舞青春的文章心情随笔想法

大学的最深记忆——图书馆

2016-08-09  本文已影响694人  烟如梦隐
大学图书馆

其实,这篇文章本应诞生于大学刚毕业那会,然而,那时候的我是在懵懵懂懂中离开校园的,除了离校那天在朋友圈里发了一段对于大学四年的感慨,也再无任何动作。但近来总是回想到大学四年的点点滴滴,尤其是对图书馆的情愫,它也是我对大学的最深记忆,那么今天就写一写吧,毕业一年了,权当纪念。

由于高考失利,我心目中的外地大学梦轰然倒塌,在无数的纠结和懊恼中来到了这个学校。刚开始的时候,可想而知,我的心情低落到了极点。我无数次和周围的同学说后悔来到这里,简直不如回去再复读一年,但我终究没有那样做,我还是没有那个勇气。大一刚开始的时候,课程是很少的,我们有大量的时间干自己想干的事情。我一向是喜欢看书的,再加之心情烦躁,便将自己置于书的世界里,企图借看书来强大自己脆弱的心灵,寄托自己无处安放的落寞。

不过,说真的,我们这一届确实还算幸运,尤其是对于爱看书的同学来说。在我们来到校园的时候,学校里刚好盖起了一座新的图书馆,足足有16层,因为刚开始,所以从10层以上基本还是空的,藏书集中于3——10层,但这也够我们看了。

1层是接待大厅,负责借书、还书等一些事务性工作,在我们大三的时候还引进了电子阅读器,我还借此下载了很多在图书馆里找不到的书。2层是各种各样的办公室,有些办公室的门口还放了小小的圆形茶桌,周围摆着两个藤条椅子,我起初是不知道这里的,后来跟宿舍的同学来过,感慨环境真不错,于是我们两个考前复习时,还经常来这里背书。4层是电子阅览室,偌大的空间,被分成了两部分。一部分是一排排的电脑,供学生们查找资料,观看视频,上网冲浪等,一部分是一排排的桌子,崭新的红木大桌子,学生们将那里当成了自习室,每当考试前夕,一座难求。虽然我总是吐槽那些电脑的网速慢到死,但在我拥有自己的笔记本电脑之前,它们还是为我提供了无数的便利。虽然我总是嫌弃考试前那些桌子上的人多到爆,但我自己还是起早去占了好多次。我和一个关系颇好,很能谈得来的学妹也是在这里认识的,所以我对这里更是充满了感激。其他的楼层都是书,而且是被分了类的。3层基本都是报刊、杂志,5层是中国近现代文学作品,6层是外国近现代文学作品,7层是各种各样的工具书,8层基本上是我的专业相关的,心理学方面的书籍,9层则是自然科学类书籍。

我经常去的是3层、5层、6层和8层。

因为3层的报刊、杂志概不外借,所以我每次都是坐在那里看的,尤其是心情不佳的时候,我就经常来这里,看上几小时的励志类的杂志,比如《读者》、《意林》这类的,看的过程中一边排解抑郁,一边积攒勇气,渐渐地,心情就会好起来。

5楼也不错,在没课的时候,我一般就会来到这里,我在这里看了许许多多的小说,长篇的、中篇的,还有短篇的。我最喜欢的就是近现代作家的作品,比如张抗抗、池莉、刘震云、王小波等等。他们那种写实又虚构的笔锋我实在喜欢。怎么说呢,其实看过的小说的名字和故事情节有很多我都无法完整说出来,只是有一个大概的轮廓,或说是记住了里面的一些我认为很重要的话,但是后来每当我在别的书上看到关于他们的部分时,我都能够马上回想起来。而且我看待人性、世事的角度越发宽容、理解和豁达,这应该就是我看过的这些作品在潜移默化中给我造成的影响吧。

6层的外国近现代文学作品我看的不是很多,一个是因为他们的篇幅实在太长,基本上都是厚厚的一本,另一个是因为我在高考结束后的暑假里,在家里找到了妈妈当年上师范学校的时候买的一本书,里面的内容即是外国近现代上百部著名文学作品的简介与赏析,巴尔扎克、司汤达、海明威、川端康成......等等,我当时用了3天时间把那本书从头到尾细细看完了,对那些作品中的故事情节都熟稔于心,因此在图书馆中,如果有那本书里所包含的文学作品,我基本上都没怎么看。

不过,有一次,我心血来潮借了普鲁斯特的七卷本《追忆似水年华》,这是我之前听人说过的一部很值得一看的作品,我把它们抱回了宿舍,打算细细研读,看之前我又在网上查了资料,网上的评价是,这是一部意识流小说,文学价值极高,我便打定主意好好琢磨一番。在一个没课的早上,我翻开了这部小说的第一册,刚开始还好,结果越看越看不下去,看了不到30页,我就再也坚持不下去了,于是,我打算第二天接着看,不求速度但求理解,我想着这部著作我只要在3个月内看完就已经很不错了。但是,第二天的时候,我却一点也不想翻开它,心里只觉太深奥晦涩了,简直读不懂。纠结了一会儿,我终究还是放下了。第三天,我想都没想,直接把这套书又抱回了图书馆,还了。这是我看书这么这么长时间以来,极少有的几次借后没看完就还了的。现在想起来,我都印象深刻。应该是时候未到吧,毕竟这部著作是作者将其一生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融合于一体而写就的,里面既有对社会生活,人情世态的描写,又有自我追求,自我认识的内心经历的记录。这是一部传世巨著,里面的文字是他毕生的感悟,我没有对于人生、生活如此深刻的体验,无法理解,更谈不上共鸣,再加之耐心不够,所以自然看不下去。但这部作品我已记在心里,等到我觉得合适的时候,我定会再度翻开它。

8层让我最有亲切感,毕竟是与我的专业相关的。大一刚开始的时候,我对心理学专业毫无概念,为了多多了解这个专业,我去8层翻了相当多的入门书籍,之后就慢慢“上道”了。与此同时,我对本专业越发感兴趣,也越发喜爱。又渐渐看了许多理论性较强的书,一步一步的深化在课堂上学到的那些最基本的概念和理论并将之扩散开去。随着看过的书籍的数量不断增加,我越来越深刻的理解到我们这个专业的本质与内涵,也越来越坚定自己以后从事这个行业的决心。

我记得,大学里上第一节课的时候,老师就说希望我们多去图书馆,多看书,甚至可以做一个统计,到最后毕业的时候看看自己4年里一共看了多少书。我没有做过统计,但应该还算不少,可我现在想起来,仍觉得不够,自己应该再多看几本的。离校那天学妹跟我一起吃饭,我对她说:“可惜再不能进咱们学校的图书馆了,它是我大学四年来最喜欢也最舍不得的地方,也是我对大学的最深记忆。”她点了点头,我知道她懂。

有人说:“教授是大学的灵魂,图书馆是大学的心脏。”前一句话,我不敢妄加评论,但后一句,我以自身的经历,是绝对有发言权的。我无比赞同这句话,说的太正确了。现在回想我的大学四年,说寂寞也寂寞,说充盈也充盈,寂寞是很多时候无人诉说与理解的寂寞,充盈便是图书馆带给我内心的充盈。这个地方对我而言,不仅仅是一个看书的地方,还是一个承载了我无数喜怒哀乐的地方,是大学里抚慰我的孤独,填充我的内心,带给我无数快乐与感动的神圣之地,更为我的4年大学,画上了最为浓墨重彩的一笔。

当真怀念!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