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无限扩大“师德”的外延
最近连续发生的两起事件,引起社会公众对“师德”的围观——
1月9日,一名女子为“等老公”用身体强行阻挠高铁关门开车引发网络热议。对此,铁路上海局通报称,1月5日,罗某在合肥站以等老公为名,用身体强行阻挡高铁车门关闭,经多次劝解仍强行扒阻车门,造成列车晚点,铁路公安已介入调查处理。(1月10日新京报)
针对以上事件,庐阳区教育体育局作出如下处理:责成当事人罗某立即停职检查;勒令永红路小学就教师队伍建设作出深刻检查,深入调查事件原因,依法依规依纪处置到位;区教体局举一反三,在全区教育系统中广泛开展学法守法及师德师风警示教育,严厉杜绝此类现象再度发生。
近日,一张上海中小学教师高级职称评审公示的截图刷爆了朋友圈,原因是图中列出的闵行文来中学女教师缪某曾涉及殴打医生,情节严重。据了解,缪某暴力伤医后,在申请上海市落户时就遭人举报,最后自愿撤出落户申请书面报告。现如今要晋升职称,往事再次被“扒”出,又引发一番争议。(1月13日新华网)
事情的起因是这样的:2015年9月26日下午4点左右,缪某来到上海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急诊妇科拿取门诊化验报告,被打医生郑某告知对方门诊已经关闭,急诊室也无法调取报告,并建议对方下周一来看门诊。然而,缪某不满意郑医生的说辞,称自己突发腹痛,强行要求就诊,且拒绝测量体温。郑医生表示,腹痛应前往急诊内科,并指出其根据临床经验,缪某并无急诊症状。双方随即暴发语言冲突。此后冲突升级,缪某将郑医生推至诊室墙角,并施以拳脚。最后,导致郑某鼻骨骨折,面部及手臂多处抓痕。
这两起事件的当事者都是老师,又都因为在公众场合有不当行为甚至违法行为,自然会引起社会公众对“师德”的讨论。师德是教师的灵魂,教师不仅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者和传播者,更是莘莘学子们的道德基因的转接者。所以社会公众从这两起事件来看“师德”是值得理解的。
但,如果把老师的一切行为都泛化为“师德”,则是对“师德”外延的无限扩大。教师职业道德,简称“师德”,它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从职业道德的概念来看,职业道德也是跟职业相关的行为。职业道德是指在一定职业活动中应遵循的、体现一定职业特征的、调整一定职业关系的职业行为准则和规范。所以,无论从“师德”还是从“职业道德”的概念来看,“师德”或“职业道德”都是跟教师的职业活动有关的。而跟职业活动无关的,诸如在社会公众场合、在家庭里、在朋友聚会等场合的行为,则不可一概泛化为“师德”,因为“师德”毕竟只跟教育活动本身有关。
正因为基于以上原因,闵行区教育局12日针对缪某晋升职称问题作出回应,认为该教师不存在师德问题,因为学校和教育局未接到家长和学生对其有违师德规范等方面的投诉,其未涉及《中小学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所规定的相关问题。也是基于以上的原因,高铁扒阻车门事件发生后,面对当地教体局的处理意见,不少人在网上质疑教体局的处理失当,这不仅仅是“师德”“失德”的问题,而是违法的问题,首先应该接受《铁路安全管理条例》、《治安管理处罚法》的相关处罚。
“马是马,白马是白马”,一码是一码。“师德”是“师德”,“道德”是“道德”。老师也是人,是人都会犯错误,但老师犯的错是否都是“师德”问题呢?则是需要具体分析的。我们不能无限扩大“师德”的外延,不能把“师德”问题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