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互联网互联网科技金融·投资·理财

爱屋吉屋没能干掉所有中介,首先干掉了自己

2019-02-20  本文已影响14人  景辰科技大数据

如果不是最近爱屋吉屋的域名都卖了,可能大家都不知道爱屋吉屋死了很久这件事。

现在打开爱屋吉屋的网址,显示的已经是一家叫做“一楼房东”的网站了,连App打开后也显示服务器迷路,所有客服均联系不上,这时候大家才恍然意识到,这家公司死了很久了,悄无声息。

但是它的诞生却是惊天动地。

2014年,爱屋吉屋喊着“干掉中介,让门店滚粗”的口号,在众多中介中,是蹦跶地最高的。

爱屋吉屋联合创始人黎勇劲、邓薇曾分别担任土豆网COO及CFO、土豆网销售副总裁,他们俩在土豆被优酷合并后离开土豆,创办了爱屋吉屋。

创立之初便是明星项目,从A轮到E轮只花了一年零三个月,累积融资3.5亿美元,估值超过10亿美元。

2015年,靠着喜剧明星蔡明的代言广告,爱屋吉屋瞬间轰炸了北上广以及天津、武汉、成都等二线城市。

爱屋吉屋一直号称是二手房行业的颠覆者与革命者,创立之初他们就立志干掉中介,今天,他们虽然没有干掉所有的中介,但是至少干掉了自己,也算是实现了一部分目标,他们喊着要做颠覆者,不做线下门店,终于他们也颠覆了自己。

爱屋吉屋十分看不上链家这些传统的笨重线下模式,认为开线下门店的成本高,希望通过线上平台完成所有对接。

但是爱屋吉屋却忽略了,只有线下店才能最快时间抓住周边的房源,二手房属于非标准领域,只有抓住了房源才是掌握住了核心。

反而是爱屋吉屋的线上模式,频频遭遇“飞单”,很多房屋经纪人和房东私下串通,背地里交易,导致爱屋吉屋替别人做嫁衣裳。

当爱屋吉屋意识到以上两点,终于明白了链家、麦田等中介为什么总是傻乎乎的到各个小区边上开线下店的时候,开启了疯狂的开店模式,再也不喊“让门店滚粗”这种孩子话了,也做起了曾经看不起的中介。

但是一切为时已晚,一步慢步步慢,失去了先发优势,房源几乎都被这些传统线下店强光之后,爱屋吉屋最终陷入到先开店后关店的尴尬窘境。

亏损愈加严重的爱屋吉屋为了续命,甚至打起了员工的主意,强制员工交钱入伙,不出资的就立刻解雇,这也显露了爱屋吉屋已经时日无多的征兆。

这一计划将最终的生力军全部赶向了那些他们曾经想颠覆的对手公司。

爱屋吉屋用了4年时间,完成了自己的部分使命,干掉了自己这个中介。

有时候很多平台很有意思,自己本身就是中介,还要干掉中介,不就是披上了一层互联网的外衣,怎么总觉得是披上了一层闪闪发光的袈裟呢?

同样好玩的还有那家叫嚣着没有中间商赚差价的二手车公司,广告语让人忍俊不禁,你自己本身就是中间商啊,你把差价改个名叫服务费你就是高尚的了吗,这家二手车中间商公司最近也要搬家了,行业不好,他的同行人人车最近也是各种焦头烂额,各种传言满天飞,又是破产又是关站又是断了资金链,甚至是发布了“合伙人”制度,这一幕似曾相识,好像一切都是爱屋吉屋的翻版。

回过头来,咱们做一次事后诸葛亮,复盘一下爱屋吉屋问题出在哪里,咱们也汲取下教训。

过度依赖资本这事咱们就不说了,资本做壁垒这事咱们谈过很多次了,除非有足够的资本,否则这壁垒并不是坚不可摧,2015年的时候,爱屋吉屋和链家拿到的融资差不多,只是爱屋吉屋全部用在了补贴大战上,而链家全部用在了收购门店上,这就导致了后续的发展差异。

另外就是核心优势问题。

爱屋吉屋当时想要用互联网去打破房屋信息不对称,房源和客户在线上直接对接,这是一个好的想法,但是同时也过分夸大了互联网的作用,房屋作为大宗非标产品,没有几个用户敢仅靠互联网就敲定交易,那么势必需要线下,一旦有线下,这客服人员和门店就是必不可少的。

其次,爱屋吉屋打的概念是低价。

号称佣金环节只收一个点。

首先我们说,靠低价可以一时打开市场,但是并不能占领市场,如果低价能打败市场,那么奥拓早就把奥迪干趴下了。况且,对于买卖房子这种大交易,比起几万块的交易服务费,可能大家更关注那几百万的标的品质。

其次,房屋市场是一个低频次的交易市场,靠低价拉拢客户的手法,即使是能做到拉新,但是无法做到复购呀,所以,花大价钱拉来的基本都是一次性用户。

《华与华》作者华彬曾经表达过一个观点:没有客户是忠诚于品牌的,他们只忠诚于产品。

如果客户是忠诚于品牌的,那么诺基亚和柯达是不会倒闭的,一旦产品不是最潮流的,立刻就会被抛弃。

爱屋吉屋面临同样的问题,通过互联网能查到很多信息,大家很新奇,但是紧接着就面临一个问题,如何验证这些信息的真实性,还是要靠线下,那么线下的服务,靠线上模式的爱屋吉屋一定做不过链家。

为什么?

你想啊,链接那么多线下团队,天天盯着自己门店附近的各种房源信息,哪栋楼哪单元,什么信息张口就来,你让爱屋吉屋怎么比?

那么,爱屋吉屋在这一步就会被客户抛弃。

最后我们考虑一个问题,就是不能盲目崇拜技术。

最近两年我听了很多技术门外汉创业者的创业思路,大部分人会犯一个通病,就是对某个他并不很精通的新技术盲目崇拜。

爱屋吉屋就是过分夸大了互联网在租房中介这件事上的作用,互联网只能起到一个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后续的问题依然存在。

有位朋友,40多岁,家里有点积累,想要创业,2015年就找我聊他的创业项目,思路并不具备什么价值,我也不再赘述,我就问他核心优势是什么,他说他会做一款App,这就是核心优势,我告诉他App只是移动端的解决方案,但是你的解决方案是什么?没有答案。

到了2017年,他又找到我,同样的项目,我问他这次找到核心优势了?他说他融入了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这脑洞很神奇。

到了2018年上半年,他告诉我他想通了,找我又聊了一次,那次我在大兴,他跑到大兴和我聊,没等我开口,他说他已经找打了核心优势,我很惊讶呀,没说话,等他说他的想法,他告诉我,他准备融入区块链技术……

我没再和他聊,这就是过于盲目崇拜技术,他从来没有深入想过他要结局的问题是什么,用什么方案解决,核心优势是什么。

当然,技术可以作为核心优势,但是总要有匹配度吧,比如你做人脸识别,那么如果你深度学习或者机器学习算法很牛,前提是真的很牛,那么可以,但是如果一个创业想法并没有解决某个实在的痛点,也没有突出的解决方案,仅仅是靠着融入某个新鲜技术概念,这仅仅是水月镜花。

永远不要单纯的相信,仅仅依靠某个技术就能颠覆某个行业。

外行颠覆内行的故事永远是讲给外行听的。

比如早年间中国航天事业发展慢,总有外行觉得是中国这不行那不行,甚至有外行会讨论说:我觉得这火箭发射跑得慢就是因为燃料,我觉得不应该用酒精,应该用煤油,煤油劲大。

但凡航天专家看他们一眼都算航天专家输。

这个例子可能还不够形象,更形象的是中国足球。

每到世界杯中国队输球的时候,总会有人摔桌子砸电视,叫骂,甚至叫嚣:我们校队都比中国队踢得好!

可能吗?哪有可能,人们总是盲目相信自己的判断,也容易抬高身边的人和事,比如我们听过最牛的人,永远是我一朋友、我一邻居、我一同学,你想啊,国家队那都是最顶级的教练、最严格的训练计划、最适应赛程的作战规划,你一个校队怎么比,有没有比较形象的对比呢,有的,《西虹市首富》看过吧,民间对拼了命的,最后结果如何?

拼了命,也只是为了保住不让对方球队进两位数的球,最终比分0:9。

所以,外行千万不要幻想着颠覆内行,首先你需要深入这个行业,成为这个行业的内行,然后才有可能说做出一点微小的贡献。

现在有一帮40岁左右的老板,靠着家里的一些财富要创业,张口就是要外行颠覆内行,我劝你,得离这种人远一点,因为吹求也会遭雷劈,离得太近,到时候会连累到你。

靠着资本野蛮生长的日子,或许真的结束了。

单纯靠着一个技术冲入一个行业,来实现外行颠覆内行,这事实现的概率极小,即使是实现了,多半也不是因为技术有多牛,而是靠运气。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