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琪修习论语

席琪修习论语第385天

2024-04-11  本文已影响0人  席琪

修习经典第385天

继续修习论语第51讲《学会说“愿闻高见”》

我们看下一句,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句话很多人也很熟,孔子这是对子路说的,子路人比较好勇,特别好强,好强的人都有这个毛病,就是不承认自己甘于人后,不愿甘于人后,总想事事都比别人强。

我们来看《论语》当中,孔子所讲的每一句话实际上都是有针对性的,有特定的场景的,不像我们现在微博上,爆出来那些离婚的什么的都是断章取义,再加上我们现在的懵逼的这帮子吃瓜群众,一看哇马上群情激愤,你知道那句话是在什么场景下,什么场合下说的吗,不知道,我们就是一帮子被收割的韭菜,被舆论所指挥的尤其是娱乐类的这种所指挥的这种棒槌,木偶而已。

那么对于比较好强的人来讲,孔子针对子路说出了这样的话,叫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才是真正的懂。

不懂就说不懂,懂就说懂,这才是真懂,不要不懂装懂,这是最大的问题,这是对像子路这一类的同学最大的问题,好多人就是包括辩论,说话,就是绝对不服软。

老师前段时间接待了一个北京的客人,你就别聊天,别起话头,别出话把,只要一出没不明白的,儒释道神,上至宇宙,下至地球核心,下至地核,下至地壳,远至远古恐龙,近至飞禽走兽,没不知道,哪哪都明白,这就属于什么,这就属于不知为不知,这就是傻子,说的那个东西,完全都是非常浅层次的东西。

就是静不下心来,就是没有那个静心来真正的倾听别人怎么看待问题,你知道这一桌人里面人家在讲什么,这一桌人里,每个人是什么样的水平,就你明白,自己在那叭叭在那讲,讲完之后老师就坐在那,当然老师是面无表情。

有的时候,大家应该也会发现这个问题,不要轻易的发表意见,不要认为自己真懂,因为很多时候我们自以为的懂,实际上连个毛都没进去。

比方说讲中国古代法律,老师遇到过好几次,然后有朋友莫名其妙的跟老师讲起中国古代法律来了,然后讲的头头是道,唾沫星子满天飞,讲了20分钟,然后说周老师你觉得我说的怎么样,是这回事不,老师说对对对,老师只想告诉他,老师博士就是读这个专业的,不说话了。

老师讲你现在聊天聊的内容已经聊到了我的专业知识上了,你肯定不如我专业,但是你自认为自己很专业,所以这就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不知道还要出去卖弄,就像子路这种,不甘人后,辩论的时候有的没的,我也得把你辩倒了,不论探讨什么问题,我都比你懂,到处都懂的人,哪哪都懂的人,其实哪哪都不懂,我们现在的话就叫很肤浅。

所以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如果一个人真正的能够做到虚心的向别人请教,说我真不知道老师,这个问题您怎么看,我觉得这是一个人最有魅力的时候,不论是男人还是女人。

但是我们经常在外面出席饭局的人,包括经常跟社会上的人打交道的,大家有没有发现有这类人吗,极少极少,也就是说你不管抛出什么问题,总有人要拿着自己的意见,当成真理在宣讲,很少有人看到,现在很少看到,有人能够说,老师这个问题我还真不知道,您能教教我不,您是怎么看待问题的,这是高手,真正的高手是这样的,发言的人是高手。

总是起话头,但是不发表评论,为什么,因为恐躬之不逮也,也就像上一章我们讲的,先行其言而后从之,这事没做话先跟上去了,所以这一类人的人才是有大成就者,才是孔子所希望子路能成为的那种真正的圣贤,这样的话你才能进步,才能够向更长远的,更深邃的那个境界上迈进。

否则的话你总是浅尝辄止,别人一说啥,你了解照片吗,好,了解,开始叭……说上了,你了解那个吗,叭……说上了,其实你说的那个,你只是了解个毛,毛下面那个皮,自己根本就不清楚,所以这是我们最大的问题所在,当你在那说话的时候,当我们自己口若悬河的说的时候,实际上,你错过了学习这个领域最好的机会。

你应当是怎么样,谦虚,谦虚一点,你就说这个东西我不懂,愿闻高见,你愿闻高见吗,你不愿意闻高见,你愿意别人闻你高见,希望全桌人都当你的学生,都听着你在那传经布道,这叫什么,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感恩老师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