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与企业和用户的关系

2020-04-10  本文已影响0人  侠客张
image

企业以产品为媒介,与用户交换价值,从而达成创造商业价值的目的。

本质上,企业与用户交易的不是产品,而是产品背后的各种用户价值。产品只是价值交换的媒介。

三边关系

用户价值并不是越大化越好,企业研发产品有各种成本投入,企业的根本是要获益,只有持续的获得收益,企业才有能力持续输出用户价值。

所以,产品经理的重要职责是维护用户价值与企业商业利益的平衡,让产品保持一个良心循环发展。

拿腾讯视频为例,对用户来说,用户价值是想获得更多、更好、没有打扰的视频资源。

但企业获得这些资源是要付出版权等成本的,开发和维护资源也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如果企业无法平衡投入,那么产品便不可持续。

企业能做的是创造“有利可图”的用户价值。

是在限定条件下,选择满足哪些用户需求,创造哪些价值,以尽可能的保持良性循环,获得合理回报。

用户是需求的集合

通常我们在说用户时,默认都是把一个个自然人或实体当做用户。比如狗粮,狗狗是最终用户,主人是客户。

在《俞军产品方法论》中,对用户的定义实际更为合理。俞军说:用户不是自然人,而是需求的集合。

如果一个人一周喝10杯咖啡,其中5杯买的是星巴克,5杯买的是瑞幸,那么我们说瑞幸只拥有这个用户的一半。

从这个角度看,一个自然人可以是100个产品的100个用户,也可以是同一个产品的多个用户。

需求实际是人在微观场景下的一种心理需要,也可以简单理解为一种欲望,受到人的生物特性、社会属性、认知能力、所处情景等因素影响。

用户的5个属性

用户具有异质性、情境性、可塑性、自利性和有限理性这5个属性。

人不可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用户也是一样,不会有两个完全相同的用户,这是异质性。

同一个用户,所处的情景不同,对相同的一件事会有不同的反应。比如下雨天用户更愿意付出额外的小费来打车,而平时不急时,可能更愿意多等待一会儿,这是情境性。

很多行业都是后培育出来的。比如外卖,一开始市场并不大,但随着用户使用次数的增加,用户的习惯慢慢被培育,使用外卖的人也越来越多,因此用户是可塑的。

在任何场景下,用户总是会追求个人总效用最大化,也就是想获得最大的收益,最大化的满足欲望。

受进化影响,人都是有限理性的,我们有2个系统,系统1和系统2。

在长期的进化过程,我们是靠系统1生存下来,但系统1有很多认知偏误与我们现代社会的情景不合,就会造成错配。

用户的行为

关于用户行为,有一个著名的福格模型:B=MAT,行为behaviour=动力motivation+能力ability+触发trigger。

在行为发生前,用户通常会接受一个情景的触发,这个触发会调用用户的认知和偏好,从而产生一个主观期望动力,促使用户产生相应行为期望。

行为的发生同时还要符合用户当下的能力,如果能力不足,行为最终不会发生。

举个例子,望梅止渴。人在口渴的情况下谈论梅子,会触发大脑产生对吃梅子的想象,刺激唾液分泌从而止渴。

在这个情境下,谈论梅子是一个情景触发,想吃到梅子是动力,而对梅子很酸的预期是一个认知能力。

如果一个人不知道梅子是酸的,能解渴。那在谈论梅子时,对他来说,就没有认知能力,最终无法产生预期行为。

用户价值

用户价值是由主观效用决定的。什么是主观效用呢?

比如一个人在沙漠里饥渴难耐,这时有一瓶水和一个颗钻石给他,哪个对他价值更大?

同样是《俞军产品方法论》这本书,花同样价钱,在京东购买的普通版,和从其他渠道购买的签名版比起来,哪个效用更大?

同样花200元吃顿饭,在海底捞排队两小时,和在海鲜大排档吃,哪个效用更大?

这些例子并没有唯一的标准答案,同样的场景叠加产品和服务,对不同用户产生的效用是不同的,跟用户的认知和偏好、情景和经验有较大关系。所以用户价值是主观的感受。

用一个公式来定义:用户价值 = 新体验 - 旧体验 - 替换成本

要让用户价值最大化,必须综合权衡三者,在当前约束条件下进行资源的最优配置。


D13,好的产品是有用的。

近期文章:

什么是产品经理?产品经理做什么?

互联网是一个什么网,能打鱼么?

重塑个人商业模式,这个核心公式一定要记住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