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调查】武王伐纣的真实历史事件||狼烟诗影||
历史调查:武王伐纣的真实历史事件
文/狼烟诗影
关于“武王伐纣”真实历史释译和到底“武王克商”事件发生在哪里?于是,我们只能在《尚书·牧誓》中一字一句进行翻译“武王伐纣“这样一件事,得出的结论和中原地区译出来的就大不一样了!可能这和孔子著《春秋》之书和《孔传》对三皇五帝的解释,以及孔子对“武王伐纣”的真实历史进行过偏执的修释造成的?再加上历朝历代在三皇五帝和武王伐纣刻印翻板时,由于刻印翻板人自身的地理位置关系,有意把“武王伐纣”事件转移到中原地区去,造成今天中国历史众多不确定性的原因所在。只要我们找到“武王伐纣”原文,在我们不看古人以及不同地区人的癔想的翻译,才能译出真实的事件场景。
今天我们对《尚书·牧誓》原文的翻译,进行一字一句的百度寻找字句原话解释发现,周武王灭亡商纣王,不叫商纣王,而是殷纣王。而且不再是我们读书时候老师按古人翻译传达给我们的翻译观点。今天才知道这个事件并不是发生在中原地区,而是发生在“蜀地”。很明显,并不是教科书上说的周武王邀八百诸侯国讨伐商纣王,而是真实的是周武王就是蜀中人,他在一个甲子年的黎明时分,带着他的部落三百人和三百辆车马上了战场。他的百夫长和千夫长也亲自上阵。历史没有记载周武王的三百辆车上有多少士兵?按现在想象和推理,古代一辆马车古制一名马夫四名士兵,三百辆车一千五百名士兵,再加上周武王朝堂当官的大臣都上了战场,连他的建筑师和搞教育的老师都带着去了,这些官员也不足百人,估计不到两千人马。可谓周武王的部落已是倾巢而出动了。周武王单凭两千人是灭亡不了殷纣王的,那他就只能邀请其它对殷纣王有不满的其它部落,当然,周武王第一个邀请的是他的近亲“巴人”中的“庸、髳”两个部落。其余是帮他的六个部落,一共八个部落。这八个部落多少人?没有记载,算不出来。但可以推理,史书说周武王带领八百诸侯,可以这样认为,这八个诸侯国就是“庸、蜀、羌、髳、微、卢、彭、濮。”如果这八个在蜀中的古国每个出一百人,就是八百人,就可以说成周武王领八百诸侯。实际上那个时候的周武王就是一个很小的部落,不过,在当时不分部落大小,都是可以称“王”的,也算是一个国家。估计周武王灭亡殷纣王总共就最多两千人左右。根据《尚书·牧誓》中的描述,当时殷纣王是感觉不到周武王是去攻打他的。
在夏、殷时期,《文献通考》(兵籍考)有这样一段话,在蜀有就州,即为九囿,以二百一十国为一州,四川巴蜀就有一千九百八十个国家。按古籍记载蜀有五州,巴有四州,共九州,即九囿。按古籍记载,“州”是三十的意思,一个一州为三十万人,也就是说一个州居住人口囿三十万人。其巴国有“江州”(江州:今重庆市巴县)那么巴国应该就有二百一十个小国了。这里要解释的是“殷”和“商”是两个同一时期的国度,但不在同一个地方。应该殷在四川,商在河南。所以在古籍中总是出现“殷商”二字。后人误以为殷就是商,商就是殷。故,在《华阳国志·蜀志》《华阳国志·巴志》中出现的都是神农氏到黄帝、炎帝,炎帝是神农氏后裔,再到颛顼、尧、舜、禹,后就是夏、殷、周。而不是夏、商、周。故而还有诸多证据表明,自神农大帝、黄帝、炎帝、嫘祖、颛顼、尧、舜、禹,夏、殷、周都在四川。
在《尚书正义·禹贡》中提到周武王在讨伐殷纣王的那天早晨,周武王在黎民时分亲自先去朝歌进行一次实地侦察,认为殷纣王没有做军事准备之后,才决定回到他聚兵的“盟津”领着军队去的。这说明周武王的部落离殷纣王的都城并不远。而帮忙的八个部落也同时汇集在“盟津”,并不是现在教科书说的在“孟津。”一字之差行千里之外。巴人和周武王是亲戚关系,故巴人的两个部落在前面,前一梯队是唱歌的,第二梯队是拿着板楯跳舞的。所以《华阳国志·巴志》说巴人以“前歌后舞”接近殷纣王,当时周武王的军队距离殷纣王只有七步之遥。开战时,前队唱歌的以琴瑟当武器,后队跳舞的以板楯当武器。
比如在现场,商纣王指责周武王时说过这样一句话:“逖矣,西土之人!”这说明周武王是“殷都”以西的一个部落。周武王邀请了“庸,蜀、羌、髳、微、卢、彭、濮”这八个部落,号称八百诸侯,这个也太迁强了。在看这八个部落,在历史上,他们都是蜀中的古国部落,说明都是四川人。这样下来,这个“牧野之战”事件发生就应该在四川,而不是在教科书上说的中原地区。那么,殷的“都城”也应该就在四川,而不是在中原地区。再看八个部落中的“庸、髳、”在四川的古巴国境内,说明,古巴国有两个部落是出人出力了的。但最终殷纣王不是被周武王的士兵杀死的,而是殷纣王退的鹿台,用火把自己烧死的。说明当时没有大的战争和冲杀,还有的是殷纣王用火把自己烧死,属于“自杀,”为什么周武王没有指挥军队或者他本人亲自斩杀殷纣王呢?而是殷纣王可以去鹿台放火烧死了自己,为什么周武王会给殷纣王这样一个自杀的机会呢?还有就是殷灭亡以后,周武王居然封殷纣王的儿子“武庚”继续管理这个国家,只是已不是独立的国家,而是变成“诸侯国,”诸侯国的意思就是我们今天讲的“附属国”的意思。比如韩国、越南、琉球群岛在唐朝时候都是大唐朝的“附属国。”殷纣王的儿子武庚在殷纣王死了之后继续担任殷的国君,这个就有点说不过去了?现在我们唯一的解释就是周武王在殷纣王放火烧自己之前有过一个“谈判”过程。通过谈判,周武王同意殷纣王自杀后,殷纣王的儿子可以继续担任殷国的国君,只是已经成了“附属国,”就是”诸侯国,”这样的解释才合情合理。
《华阳国志·巴志》中这样写到:“昔在唐尧,洪水滔天,鲧功无成。圣禹嗣兴,导江疏河,百川蠲修,封殖天下,因古九囿,以置九州;九州攸同,六府孔修,庶土交正,底慎财赋,成贡中国。盖时雍之化东被西渐矣。历夏、殷、周,九州牧伯率职。周文为伯,西有九国。及武王克商,并徐合青,省梁合雍,而职方氏犹掌其地,辨其土壤,甄其贯利,迄于秦帝。汉兴,高祖藉之成业,乃改雍曰凉,革梁曰益,故巴、汉、庸、蜀属益州。”
《洛书》曰:“人皇始出,继地皇之后,兄弟九人分理九州,为九囿,人皇居中州,制八辅。华阳之壤,梁岷之域,是其一囿,囿中之国则巴、蜀矣。其分野:舆鬼、东井。其君上世未闻。五帝以来,黄帝、高阳之支庶世为侯伯。及禹治水,命州巴、蜀,以属梁州。禹娶于涂山,辛壬癸甲而去,生子启,呱呱啼,不及视,三过其门而不入室,务在救时——今江州涂山是也,帝禹之庙铭存焉。会诸侯于会稽,执玉帛者万国,巴、蜀往焉。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著乎。巴师勇锐,歌舞以凌殷人,前徒倒戈。故世称之曰“武王伐纣,前歌后舞”也。武王既克殷,以其宗姬封于巴,爵之以子,古者远国虽大,爵不过子,故吴、楚及巴皆曰子。”
从中我们就可以看到周武王灭亡殷纣王,巴人有两个部落国是参加了的,他们为什么参加呢?古籍记载巴人和周武王是亲戚关系!当时以“前歌后舞”的方式迷惑了殷纣王,殷纣王以为周武王是去殷都给自己歌功颂德的?在《尚书·牧誓》中说周武王离商纣王只有五步到七步的距离。如果周武王不叫巴人以“歌舞”的方式去商都?去接近商纣王?周武王的军队不可能与殷纣王距离是那么的近?所以,周武王灭亡商纣王的成功,是周武王经过精心策划过的,估计周武王先告知殷纣王,要带着他的歌手舞者去殷都,结果变成了战争。这个“以少胜多”的战争方式,才赢得了这场胜利。同时提到一个信息就是“庸,蜀、羌、髳、微、卢、彭、濮”这八个部落在殷商时期即是“部落”又是“国家”。里面的“濮”和“蜀”,当为“古蜀国”和“古濮国”。
还有就是在《华阳国志·巴志》中同时提到大禹治水有过在“江州”这一地区,经过一字一句百度核对,就是今天的重庆市巴县。涂山就是重庆市巴县的大城山。巴县大城山山有涂后庙和大禹祠。也找到了大禹治水除开在四川最先的邛崃“蒙蔡二山”和都江堰、崇州市的“江水,”还在彭州龙门山“凿龙门阙,”又在什邡疏导“潜水”和“洛水。”把绵水和洛水汇入沱江,开凿了金堂山新都谷。总之,太多的证据证明三皇五帝和夏、殷、周的历史事件都发生在四川。那么,殷的都城在哪里呢?《殷本纪》说:自“商汤”起,殷王朝迁徙过五个都城,但,第一个在“亳,”这个“亳”又在哪里?今天翻阅所有的古籍原文都没有明确说在哪里?在今天的安徽省有“亳州,”但历史没有记载那就是商的都城,原因是在北周大象元年(579年),改“南兖州”为“亳州,”这是亳州之名的由来,才一千多年,也和商都没有一点关系。但《孔传》说在河南一带,这不可信,因为孔子著《春秋》之书就修改历史,《孔》传也目的性的解释古地名和古历史人物,这是世人皆知的事情。会不会就在殷灭夏的原都城呢?那么,夏都都城在哪里?这就要说到公元前1973年(甲辰年),还在江州治水的大禹看到西方井星、鬼星、参星、毕星、嘴星之间出现五星连珠,认为他可以当上皇帝,于是赶快结束了治水完工,到鸿蒙山“祭天,”(邛崃天台山:古称~鸿蒙山。秦破邛,鸿蒙山更名:罗纯山。宋朝,才更名天台山。)关于大禹在天台山“祭天”这个事情,邛崃古县志是有记载的。这下,大禹迎来了四川九州部落古国的赞誉,这时候,舜又要把帝位禅让给禹,大禹表面上做了推脱,但关键原因还是舜有个不争气的儿子,舜已老,没有精力管理国家,舜的儿子无法胜任帝位,才决定把帝位禅让给功高盖世的禹。加上大禹治水这么大的功劳,九州诚服。都由于尊禹为帝。这样,大禹在鸿蒙山接过舜的帝位,定都平阳是合理的。孔子著《春秋》之书和《孔》传,把“平阳”写成“阳城。”这里有个资料在《直隶康熙邛州志》中开篇就说邛崃在二十八星宿中在“井星”“鬼星”和“参星”之间。就算邛崃地方古县志记载杜撰大禹治水成功后,在天台山祭天存可疑态度?那么,邛崃地属“井星”、“鬼星”和“参星“之间,古籍记载:“大禹以参星祭天,井星为帝位,鬼星、毕星、嘴星蒲。邛崃地理位置正好是参星一度。而岷江河洛为井星一度,梓州为鬼星一度。这样看来《河图括象志》说:“神以建福,帝以会昌,井洛为神位。”大禹建都应该在今都江堰、彭州、广汉这一地区。“祭天”在邛崃鸿蒙山、“建都”在河洛,今什邡市石亭江,古为洛水,今什邡市石亭江上游任然是洛水,有洛水镇。如果洛水和井星岷江水汇合处应该在广汉区域内。看这个不是巧合吧?那么,古籍记载说不是空穴来风。
历史总是开玩笑,《文献通考》说,黄帝是百濮的后裔,炎帝是百濮的后裔,一支百濮进入青藏高原西北边缘,形成古羌族,古羌族又分化成戎、狄、义渠等族;一支百濮进入青藏高原内部形成藏族;一支百濮进入渭河流域形成华夏民族的祖先。这就证明中华民族的祖先来自于“百濮,”而百濮又来自于四川,关键的是百濮又来自于四川邛崃两条濮水中的古濮人。太多的巧合还有《尚书正义·禹贡》引《那》书说:“人之先民在昔。”就是说中华民族的祖先在一个叫“昔”的地方。后人对“昔”地有两种说法,(一),有专家估计“昔”在河北一带。但是,河北地区不适合人类发源地,因为气候条件不允许,冬天太冷,冬天最低温度零下二十度左右,人类初期无法在河北一带生存下来。食物来源不足,不具备人类发源地的条件。(二),在蜀地。如果说在蜀地,四川四季分明,冬天不太冷,夏天不太热,四季有食物可吃,江河、湖泊、泽地、高山、平原、丘陵,应有尽有。有山地就有野生动物,就有肉吃,可以补充营养能量,有泽地就和有野生水稻,是谷物粮食的来源,增加人体能量的食物。有湖泊,就有鱼吃,吃鱼是人体蛋白质的来源。这些都是人类发源地的最好条件。四川草药在全中国最丰富,自古蜀地有“草药节,”比如邛地的“邛药节,”今端午节卖草药。所以就有了“神农”采草药为人类治病的万年历史,草药是延长人类的寿命最好方式。郭沫若说:“昔”在蜀,在四川邛崃和大邑县有䢺江,䢺江上古为“昔水,”䣢水是“昔水”演化而来的。古有“䣢国,”后为布濮水,现在叫“䢺江。”那么,“人之先民在昔”和华夏民族的祖先来自于百濮,百濮来自于邛崃和大邑县,这也是巧合吗?当然不是,回头看看这些完整清晰的逻辑,有理由相信邛崃,很可能就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夏、殷、周,三个朝代从所有证据链上推理和逻辑,都应该在四川。当然,周王朝初期应该在四川,至于后来周王朝迁都去哪里?因为历史上周王朝迁都几次,至今也没有明确的记载和证据周武王建西周的第一都城在哪里,也没有近一步的证据和资料。
下面是武王伐纣 ——《尚书·牧誓》原文。《尚书·牧野》明确了周武王灭亡商纣王用了多少人?那就是“戎车三百两,虎贲三百人。”不按现在的方式去推理,就按殷墟出土的甲骨文记载商时期的战争记录,甲骨文里面记录了商时期发生三次战争,甲骨文记录的是一辆马车一个,这样,三百辆车才三百人。《尚书·牧野》说:“虎贲的三百人,”车上的三百人加士兵三百人,才六百人。六百人加上周武王的百夫长、千夫长、教书的老师、修建师等等朝堂的人共记两百人,这样总共就八百人,这样,史书说的八百诸侯,实际上就是一共八百人而已。不按甲骨文中战争车马人数,把一辆马车一个车夫两个士兵三个人算,才九百人,加上地面士兵三百人,才一千二百人。在殷墟甲骨文中记载,国家战争出动士兵没有超过两千人的,一千多人算最多的了。也就证明一个推理,那个时候的一个国家,实际上应该算是一个部落,当然,在古籍里面都称为“国。”《中国文献通考》记载,周有一千三百国,蜀有百多国这样一个记载。
武王伐纣 ——《尚书·牧誓》原文:
武王戎车三百两,虎贲三百人,与商战于牧野,作《牧誓》。
时甲子昧爽,王朝至于商郊牧野,乃誓。
王左杖黄钺,右秉白旄以麾,曰:“逖矣,西土之人!”
王曰:“嗟!我友邦冢君御事,司徒、司马、司空,亚旅、师氏,千夫长、百夫长,及庸,蜀、羌、髳、微、卢、彭、濮人。称尔戈,比尔干,立尔矛,予其誓。”
王曰:“古人有言曰:‘牝鸡无晨;牝鸡之晨,惟家之索。’今商王受惟妇言是用,昏弃厥肆祀弗答,昏弃厥遗王父母弟不迪,乃惟四方之多罪逋逃,是崇是长,是信是使,是以为大夫卿士。俾暴虐于百姓,以奸宄于商邑。今予发惟恭行天之罚。
今日之事,不愆于六步、七步,乃止齐焉。勖哉夫子!不愆于四伐、五伐、六伐、七伐,乃止齐焉。勖哉夫子!尚桓桓如虎、如貔、如熊、如罴,于商郊弗迓克奔,以役西土,勖哉夫子!尔所弗勖,其于尔躬有戮!”
武王伐纣《尚书·牧野》原文
如果说是“原文”?实际上很多都已不是原文了,流传两千多年的《尚书·牧野》应该有人更改过一些关键性的文字,
比如:“武王戎车三百两,虎贲三百人,与商战于牧野,作《牧誓》。
其一:这里有个“商”字。按古代写这些事情不会写“与商战于牧野”?按《史记》商纣王叫“辛”,世称“帝辛”,应该是与“帝辛”战于牧野。因为上面那一句都说“武王”,而没有说“周武王”,后面就应该写成“帝辛”或“辛”。肯定不会写成“与商战于牧野”。
时甲子昧爽,王朝至于商郊牧野,乃誓。
其二:“王朝至于商郊牧野”,“王朝”,指周武王他当时就是一个部落的称“王”的人,去攻打商纣王,不应该写成“商郊”,商,指国号。“郊”是都城之外。作者当然不会这样去用,明显不合适。如果写成“王朝至于某某都城之郊牧野”才说得过去。还有,“牧野”在殷商时期,是一个官职,不是现在所说哪里一个可以成为战场的平原地方。
所以,尚书中记载的《牧野》之战在流传两千多年的时间里面是人物把人“观念性”更改过的。应该没有“商”字的原文才更合适。
注释:
周武王调战车三百辆,勇猛如虎的士兵三百人,与商纣王战于牧野。作《牧野》之书。
时正,甲子年。在一个黎明时分,周武王带着帮他攻打商纣王的军队来的殷商的都城之郊外牧野,誓言要灭商纣王。
商纣王左手拿着黄铜斧头大刀,右手举着牦牛尾做的旗子,大声对周武王说道,你只不过就是一个西土之人,也敢来犯。
周武王说:“你看我的文武百官都来了,翰林院的司徒官、训练军队的司马官、建筑皇宫的设计师司空官,大夫亚候伯、旅候伯、 教书育人的师氏,都来了, 千夫长带着六百多士兵、 百长带着一百多士兵。还有庸国, 蜀国、 羌国、髳国、微国、 卢国、 彭国、 濮国,八国帮我,算八百诸侯吧,都来帮我攻打你!你看我们闪闪发亮的金戈,金光闪闪的长枪,风厉无比的长矛都已整戈待发,我们都已发誓,要讨伐了你。
周武王说,古人云:“母鸡不报晓,妇女不掌朝政。而你昏厥无道,让妇女窃权乱政,对朝堂忠臣大开杀戒,滥杀无辜,其它大臣恐惧你而四处逃避。由于你的宠幸,你助长了她们,你的妃子害死多少忠臣卿大夫啊?你对百姓又横征爆敛,虐待百姓,你就是天下犯法作乱的坏人!祸乱朝堂,伤害都邑百姓。今天就以天下为公,唯一的就是替天行道,诛罚你!”
现在,这个时候,我们的军队离你就只有六步或七步之遥,只要我的军队一齐往前冲,我的将士们用武器刺向你,四次、五次、六次、七次,再和车马一齐冲上去,我这如狼似虎的军队就将你杀死在商都郊外。今有商众能奔降者,不迎击之,不予攻击。如此,则所以役我西土之义士,扬我的军队将士之威!如有抵抗者,射杀之。
作者/狼烟诗影,四川邛崃市人。曾用多个笔名著有诗歌,小说,散文,散文诗数百篇,古体诗,填词两千多首。笔名有:狼烟诗影,田子,哥哥在写诗,温柔一剑,老大,风中孤影,风中流浪……等。作者真实姓名暂时保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