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天空读史

白起之后另一个武安君:李牧

2018-05-02  本文已影响117人  赤虎z

1

“起翦颇牧,用军最精。宣威沙漠,驰誉丹青”,这是《千字文》里的一句话。其中提到四位战国名将,白起、王翦、廉颇、李牧。说他们善于用兵打仗,声威传到沙漠深处匈奴腹地,美誉和画像流芳后世令人敬仰。

对那段历史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前两位都属秦国,后两位皆为赵将。在战国后期,他们捉对厮杀,分组攻防,共同演绎了秦赵军事博弈的恢弘篇章。长平鏖战,其实白起与廉颇的直接交锋并未真正上演。当时,白起打造有天下最锐利的矛,廉颇则铸有世间最坚固的盾。至于这把矛能否捅破盾,或者说捅破这面盾得折掉多大的成本,白起并没有数。但是,如果跳出单纯的军事竞技层面,考虑到反间计这一胜负手,其实白起和廉颇的对决早就上演了,拉开序幕的就是范雎从秦宫里伸出的那只手。

在军事对决胜负难分的情况下,换个角度从敌人内部攻破,显然是更为高明的战略。这一模式在长平之战中发挥了扭转乾坤的作用。可惜,赵国不长记性,两次被同样的刀插中要害,冰冷的四十万并没有让这个国家好了伤疤忘了疼。前一次牺牲的是廉颇,后一次的祭品则是李牧。只是李牧的下场,太惨了。

2

据考证,长平大战之时,李牧就已存在。当时他戍守在北方边境,也就是代地雁门郡,主要是防御匈奴,并未投入长平战场。李牧的生平可以概括为两大功绩,一是击匈奴,二是却秦军,集中体现在代地会战、肥之战和番吾之战。

李牧不同于别人之处,在于他长远的战略目光,他不会计较一时一地的得失,而是会花费几年的时间去布一个巨大的局,最终一举击溃对方。这在却匈奴一战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李牧的骄兵之局,布了好几年时间。最终的战果是,一战击溃十几万匈奴骑兵,趁势灭了襜褴、大败东胡,收降了林胡;匈奴单于远遁大漠深处,此后数十年间,再也不敢接近赵国边境。客观来说,这也为日后抗击秦军赢得了稳定的北方环境。单就长平之战来说,李牧之功不在廉颇之下。

在与游牧民族的争斗中,农耕民族由于机动力劣势,长期处于被动地位。此次会战,李牧将诱敌、包围、多兵种出击等战法完美融合,使机动性较差的赵军在围歼战中得以发挥自身车战、步战的优势,是先秦战史中以步兵为主的联合大兵团全歼骑兵大兵团的典型战例,对后世以步制骑的战法有着启蒙作用。

荆轲刺秦王之时,准备了三样东西:燕国地图、淬毒的匕首、还有一颗人头。人头的主人叫樊於期,是燕太子丹的座上客。他原本是秦国的一员猛将,却又为刺秦心甘情愿割下了自己的头颅。

赵王迁二年(前234年),桓齮率秦军攻赵,连克平阳、武城。击破赵国援军,击杀主将扈辄,斩首赵军十万。一年之后,桓齮又乘胜进击,率军东出上党,越太行山自北路深入赵国后方,攻占赤丽、宜安,直逼邯郸。眼看秦军将兵临城下,赵王迁急忙从雁门调回李牧,任命其为大将军,率所部南下,指挥全部赵军反击秦军。这就是著名的肥之战。

与李牧交锋,桓齮的人生彻底改变了。此战,李牧洞察秦军战法,一举袭占秦营,正面出击,两翼包抄,围点打援,歼秦军十万。桓齮仅率亲信冲出重围,畏罪潜逃燕国。秦王嬴政得知消息后,暴怒,“以金千斤,邑万家购求桓齮之首”。桓齮于是改名樊於期,进入燕太子丹门下。

一年后,嬴政再次派兵攻赵,主将换成了王翦。王翦是白起之后的秦国第一猛将,勇猛善做,足智多谋。然而,他同样过不了李牧这一关。秦赵战于番吾。李牧依托赵长城和清漳河南守北攻大破秦军。只是由于长平之战挖下的坑太深,赵国军力大受影响,难以组织有效追击及战略反攻,所以此战仅为击溃战,未能打成歼灭战,没能扭转赵国全局被动的局面。但是,却又为赵国下一阶段的备战赢得了时间。

三年之后,赵国由于连年战争,再加上北部代地地震,大面积饥荒,国力已相当衰弱。嬴政再次派王翦攻赵,统兵几十万。数次交锋,秦军屡败。面对兵微将寡的李牧,王翦依然无计可施。于是秦国宫廷故技重施,把伸向廉颇的手又伸向了李牧——反间计。赵王迁昏庸无能,不去调查取证,直接命令赵葱和颜聚取代李牧和司马尚。李牧出于大局考虑拒不受命。

然而,令历史瞠目的一幕出现了:赵王迁居然暗中布置陷阱,派人杀了李牧。直接结果是,仅仅过了三个月,秦军就攻破了邯郸。

3

后赵国时代,赵国有两道长城,第一道是物理长城,第二道就是李牧。

然而赵王迁却自毁长城,杀了唯一能仰仗的功臣良将。我不知道赵王迁的脑子是怎么想的,猪、狗、黔之驴、阿其那、塞思黑……所有污秽的词汇都不足以形容他的昏庸。司马迁直言,“其母倡也”,“素无行,信谗,故诛其良将李牧,用郭开”。传说赵王迁被流放到房陵深山后,因思念故乡,创作了一首叫做《山水》的诗歌,令人听了泪如雨下。我不知道此事真假。送他两个字:活该!

《史记》言李牧:“李牧者,赵之良将也。”其军事指挥艺术确实为人中翘楚。他具有战略眼光,能营势造势,把骄兵之计用到极致,运筹当下,决胜他年。他通晓车战、马战等各种战法,并能充分融合各兵种优势混合作战。他能很好地阅读战争,准确洞悉敌军意图,相机制定最佳战术。他临危不乱,以少量兵力抵御秦、魏、韩的联合攻击,保卫着危如累卵的赵国。最重要的是,他对赵国有一种至死不渝的忠诚,不管国家有多难,他都站在第一线,面对黑压压的秦军,面对丢失的国土,抗击侵略,抗击历史的走向。

我认为,李牧要比廉颇更有个人魅力。廉颇不敢不听君主的号令,虽然他明知听命的后果,但还是在一片悲情中走向了邯郸。李牧知道为了赵国自己不能撤下,所以他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背负着可能的误解和不忠的骂名。这一点,他不但比廉颇强,还比千百年之后的岳飞强。只是他想不到,自己的结果会是被自己日日夜夜保护的君主暗杀。

可悲的是,千百年之后,类似的事情再次上演,袁崇焕被崇祯皇帝凌迟处死,京城百姓人人争啖其肉。

封建社会的中国,老是出现这样的事情。南朝大将檀道济临死前留下一句“乃复坏汝万里之长城”,指明了国家和个人命运的双重走向。

抛开国命不谈,这实在不应该是英雄的宿归!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