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小年夜

小时候总盼望着长大,明明离过年还有几天,有人问你:小朋友,几岁了?六岁的总会报成七岁。妈妈牵着你的手纠正说,你还只有六岁呢,七岁还不到呢。你总会辩论说,过了元旦不就是新年了?
长大后,对过年越来越无感。日子一天天在过,过年与不过年似乎也没多大差别。无非就是过年能放几天的年假,可以有几天的晚睡晚起。
过了二十五岁的女孩,还没找对象的就会开始被父母长辈和七大姑八大姨的关心起念叨着终生大事来了。怕一不小心被成了剩女,怕被嫁不出去,怕被别人说闲话,怕这怕那,有无数个怕。
男孩也没轻松到哪里去,过了二十五岁,如果学业没成或工作没落实,就会觉得没底气了。成家立业向来是社会对男生们的要求,也是家族、父母、自己的追求。
已到中年或过了中年的大叔大婶们,则是害怕过年了。害怕年华老去的悲凉,害怕人老珠黄的凄惶。
可是日子不管你愿不愿意,它就这样按着自己的步伐走着。越是年岁渐长,日子似乎越是紧追慢赶,倏忽又到了年尾。不管你记不记得,它又到了小年夜。
小年夜的小区门口,不见了卖蔬菜的菜农。一问,才知道都回家祭灶神去了。
小年夜的空气中弥漫开一股蜡烛、黄纸元宝燃烧的烟火味道,才知道好多人家在祭灶神了。
于是就回想起曾经的小年夜,记忆中的小年夜慢慢变得清晰起来。
冷风吹,寒意浓,小河淌,炊烟飘。
烧素食,祭灶神,拱起手,拜几拜。
托灶神,上天去,言好事,保平安。
空气里,弥漫开,烟火气,新年味。
祈来年,风也调,雨也顺,衣食足。
学习好,工作定,生活安,合家欢。
曾经的日子很苦,曾经的年味很浓。把平安健康快乐寄托在来年,把梦里的衣食无忧希望于新年。求神拜佛烧香祈福,因此代代相传。
对于小年,有很有趣的传说,在这里不想赘述,在灶王爷上天言事的日子里,怕亵渎了神灵。
只说说祭灶神的历史:祭灶的风俗,由来甚久。灶君,在夏朝就已经成了民间尊崇的一位大神。记述春秋时孔丘言行的《论语》中,就有“与其媚舆奥,宁媚与灶”的话。
先秦时期,祭灶位列“五祀”之一(五祀为祀灶、门、行、户、中雷五神)。
小年过了,便是大年。正如冬天过了,便是春天。
春天来了,又是一年的希望和期盼,又有了奋斗的新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