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在一本书一本书来读,我的天,做法全错!

2020-12-21  本文已影响0人  格林先生说

之前蛮多人问我,格林老师,你一年看多少本书?

说实话,这个还真答不上来,不是没有算过,而是真的没法回答。

为什么呢?

首先如何定义看完一本书呢?从第一页到最后一页都全部看完,才算是阅读完一本书吗?

如果我仅仅是看了其中几章,那算是看完吗?

印象里,真正完完整整地看完一本书的情况还是蛮少的

所以我还真不知道一年看了多少本。

大多数人衡量一个人学习量是根据书籍数量来定的,比如你一年读了几十本书,会觉得这人学习的知识很多,如果是上百本,会感到非常敬佩,数个大拇指。

因为书籍数量是个非常直观横定知识量的标准。

但其实这种做法并不可取,

为什么?

首先大家可以回顾一下自己的学习经历

学习过程会遇到这么一个情况,就是看完一本书,不知道这本书讲了什么,即使知道,然后看完也记不住。

而且看得越多,忘记的越快,很多人感慨记忆力越来越不行

然后会求助一些记忆方法之类的去解决这个问题。

除了这个现象之外就是,很多人会根据一本书内容来画思维导图,感觉画画思维导图就会让自己记住,然后现实其实会给你一个巴掌。

其实这些问题的本质根本不是刻意去记住这些知识或者画思维导图,而是去放弃看完一本书这种错误念头。

也就是说一开始的做法就错了,所以后面就全错了。

那么正确的做法是根据知识点去学习而非一本本书。

在知识管理领域,有一个非常经典的模型,叫做DIKW 模型。

什么意思呢?

它代表了知识管理的四个层级,也是学习的四个层次,分别是:数据,信息,知识,以及 智慧。

举个例子,当你第一次接触国庆节这个词时,你并不知道真正的含义是什么,它对你而言就是一个数据而已,就好比学了一个新的英语单词,你不知道中文意思一样,你背再多单词都没有用。

进一步就是知道国庆节的含义,它是法定国假日,是庆祝新中国成立而设定的庆祝节日。

这个时候国庆节就由数据变成了信息,对你而言它才有了一定的意义。

更厉害的人会知道除了会了解国庆节之外,还会了解还有相关知识比如中秋节,端午节。

然后根据这些节假日的重要性来推断假期长短,这个时候才慢慢形成了知识。

那么最后一层其实是智慧,所谓的智慧是真正面对一个问题时,能够去排列组合运用各种知识来解决。

比如如何通过一个面试,针对这个问题,很多人最简单直接的办法是去买什么面试课程,但其实智慧的人会去从底层上组合搭配各种知识来解决它,比如讲故事的知识、需求分析知识、star原则、第一印象等等知识来去综合解决,而非简单看个视频,因为这个问题相对复杂,不是简单的因果关系。

事实上,绝大多数人仅仅停留在 知识管理的前两个阶段即数据和信息,即仅仅知道表层意思

一本书是作者按照自己的目的编著而成的,里面柔和了各种知识点,正确的做法是掰开揉碎里面的知识,去真正吃透它们,而非看完书籍。

因为知识只有真正为你所用,帮你去解决问题,它算是属你的,这是学习的终点,即很多人所说的内化,举一反三。

所以你思考一下学习课程花了多少时间来思考呢,有没有真正去彻底弄懂一个知识呢?

有没有真正死磕一个问题呢?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