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真研究,真做研究
扎根课堂,沉下心去做真研究,踏踏实实真做研究,你一定会寻找到属于自己的那方晴空,自由翱翔!
——题记
下午学校开会,回到家已经下午六点,简单晚餐后,迫不及待打开电脑看武老师讲座的回放,不觉十点有余。梳理一天的学习收获,无论上午朱煜老师的精品课和专题讲座,还是下午武凤霞老师的精品课和专题报告,再一次告诉我们:沉下心去做真研究,踏踏实实真做研究,你一定会寻找到属于自己的那方晴空,自由翱翔!
上午,朱煜老师为学员们播放了自己的两个精品课视频。《牛和鹅》是四年级“批注”单元的开篇,承载着非常重要的语文要素任务落实。我也曾执教过这一课,目标达成不尽人意,所以观课时充满期待。我边听边对比梳理,学理念找差距。
1. 朱老师指导学生字新词在读正确,能理解的基础上,渗透分类思维,并与课文内容有效链接,起到梳理文章内容的效果。如生词分类出现:动词词组类(扳牛角捶牛背等)、拟声词类、其他类。读正确、联系课文内容和生活理解、由词语再现课文细节。这样的生字词处理,让生字词不再是碎片化的一些散乱知识,而是把它们串联起来学以致用,反哺文本,用词语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内容与主题,处理非常精妙。
2. 学写批注层层深入,由口头到书面,多元视角,给足学生时间,学生学的有趣又有效。首先是出示孩子对牛和鹅两种不同态度一段,学生读懂读透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读批注谈看法,化讲解批注知识于无痕,轻轻松松掌握了常用批注的分类,接下来快速阅读课文第五自然段及后面的段落,提炼出炼出“我心情变化的词语:害怕-脚也软了-恐惧-痛快,理清线索后,人人动笔练习写批注,给足了学生自学,汇报和交流的时间,还让孩子们明白了写批注的好处,学的充分,迁移运用,语文要素落实水到渠成。
3. 课堂节奏轻重缓急,恰到好处,文章结尾,齐读金奎叔的话谈理解,口头批注,联系生活理解“不要欺善怕恶”的道理。
对照自己的课堂为了学批注而学批注,教的死死巴巴,毫无兴致,真是汗颜!
朱老师执教的习作例文《颐和园》更是让我耳目一新。从找过渡句到认识过渡句的好处,从借助关键句梳理游览顺序到抓重点词句品悟如何抓住事物的特点写清楚写生动,再到如何选择典型的事物来写,整节课堂训练的是表达,教的是表达形式。让我们深刻认识到:语文教学的本质就是抓住作者的表达形式来教!从课堂到讲座,朱老师的“语用”教学主张一直冲击着我的大脑。
下午武凤霞老师播放的张旭虹老师《牧场之国》和自己执教的《古诗三首》一课,两节课训练点不同,教学风格不同,形成鲜明对比,张老师整节课通过层层深入的引领学生阅读文本,训练的学生积累运用课文中的词语练习口头表达,发现写作的秘密。武老师的课堂从初读古诗理解诗意,到对比阅读发现关联,整节课从满了思维的张力。最大的收获就是:“不急,走进一点一点的发现”。在孩子都能字正腔圆的读好三首诗的基础上,武老师抛出问题,联系三首诗你有什么发现它们共同的地方,孩子们从字数、作者、朝代等谈了自己浅显的发现,这时武老师面带微笑说:“孩子们,不急,让我们走进它们,一点一点的发现。”接下来武老师无论是对词语的理解,对诗人表达式情感的认知,还是对古诗人文主题的彰显以及三首诗的内在关联,都是循循善诱,耐心引导,让孩子们经历思维细密的甄别,通向获取真知的殿堂。电脑前听课的我和孩子们一起经历知识的建构,正如武老师所说的那样,学古诗一定要带领孩子们找到文本之间隐秘的联系,努力往深处走一走,让孩子们在纠错中改错,提升思维的深度。是呀!学习的本质就是思维!
武老师的专题讲座《我们这样做教科研》重点分享了她带领自己的团队所作的科研成果的初心、路径、成果及思考。让我们明白了,做教科研一定要站在教师教与学的实际需要,站在文化传承的高度,要用清晰的研究路径,让教师在研究中获得真正成长! 特别是武老师开创的“问对教研”和“网格教研”模式,聚焦教育教学真问题,激励每一位教师参与到研究中来。学会分解小专题,把研究落到实处,为教师的成长找方向,以及研究过程中的成果导向和句号思维,特别有借鉴意义。这种“做真研究,真做研究”的求真求实的科研精神更是深深地打动了我,激发了我的科研兴趣。
最后在与学员互动的过程中,武老师强调三点:1.读懂理论书籍,找出理论支撑;2.研究中学会边实践边思考,不断优化与改进;3.坚持写作与记录,写长文章把自己的研究发现讲透彻。是啊,成长是需要付出的!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导师已为我们开辟道路,让我们认清方向勇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