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路上的修行(2):孩子的延迟满足能力
今天来和大家分享在《当我遇见一个人》一书中学习到的关于孩子的延迟满足能力。
孩子的延迟满足能力始于婴儿期的及时满足。
之前有个“延迟满足能力”的心理学实验,证明那些愿意做到等两小时后再吃糖的孩子,长大之后获得成功的可能性更大。
后来,一些育儿专家就大做课题,拿来当作科学先进的育儿理念,提倡父母故意延迟满足孩子的需求,让孩子知道需求是必须等待的,从而训练孩子的延迟满足能力。
而其实延迟满足能力真正的成因,恰恰是父母经常及时回应和满足孩子,使孩子深信自己的需要会被满足。
就比如,大家坐公交车都会争先恐后,而坐飞机却不会抢,因为大家都知道飞机是一人一票不会担心没有座位。
那么孩子也是一样,因为信任,所以能安心等待。
育儿路上的修行(2):孩子的延迟满足能力婴儿期的饥饿、微笑、哭闹着寻找母亲等情感表达,得到的回应越及时,越零延迟,长大后才越具有延迟满足的能力。
因为孩子对世界充满信任,深信自己的需要可以自由表达,并且会被满足,自然能安心等待最适合的时机。
而相反,那些在幼儿时期,经常被刻意延迟回应的孩子,他们的需求经常不被看见。很多时候都处于“得不到”的恐惧中,所以眼前有一点好处就会迫不及待地消费掉,而且很容易在父母不及时满足自己时,出于“得不到”的恐惧和愤怒,歇斯底里地要求父母立刻兑现。
所以,如果你还在刻意去训练孩子的“延迟满足能力”,习惯性地否定孩子的需求,总不把他的意见和需求当回事,你不是在培养他的能力,而是在毁掉一个孩子。
但是满足孩子,也得根据实际情况而来,父母总有力所不及的时候,那这时候我们该怎么做呢?
比如,孩子叫妈妈,而妈妈正在上厕所,不可能马上冲出去。那我们就口头回应孩子,告诉他妈妈在厕所,等妈妈忙完就过来。就是实事求是,不刻意拖延就好。
再比如,孩子想要买一件东西,父母确实买不起或买不到,那就如实相告,孩子可能会有些失落,但是这些挫折是自然而然的,毕竟父母也不可能做到满足孩子的所有一切需求。
育儿路上的修行(2):孩子的延迟满足能力只要父母没有刻意延迟孩子,还在遭受一些自然的挫折,有失落、有伤心但不会留下心里创伤。
只有当父母刻意不及时回应,才会给孩子带来心理创伤。
若孩子的需要经常被批评,被刻意延迟满足,他成年后可能走向两个极端:一是像填不满的无底洞,再多的物质也弥补不了爱的空洞;二是压抑的老好人,不敢为自己争取利益,该拿的都不敢要,同时也很难拒绝别人,在人际关系中,只付出不索取,老是吃亏,积攒一肚子怨气。
那些被及时满足的孩子更懂得珍惜和享受当下。
这个及时满足,是给予自由空间的及时满足,不是替代和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