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田丁婆
蔡亲龙
田丁婆这个名词可能很多人都陌生了,可是,在我们宗族里上下都熟识。因为,逢年过节,我们在一起祭拜祖先时也要祭拜田丁婆。所谓田丁婆,就是祖父辈请来帮助耕作的男女田工,他们一生都在我们家里帮忙种田直至去世,就是人们过去常说的长工吧。我们祖先都把他们当作家里人,逢年过节,在祭拜祖先的同时也一样摆上供品祭拜,以表达我们对他们的纪念。但是,有一点不同的是,祭拜祖先的供品是摆在客厅的八仙桌上,而田丁婆的供品是摆在庭院外的长凳上。
我们的曾祖父辈是当地的大户,田亩很多,用过去时髦的话说就是地主吧。但家里劳力不足,田地的耕作都要请人来帮忙,不仅要请长工,农忙季节还要请大批临时工帮助收割。据我的二叔说,每年的秋收季节,请来帮助收割的多达几十人,哪些挑稻谷的“赤担”摆在路巷里像部队的枪机那样壮观。然而,不论是帮助我们种田的长工还是临时帮助收割的工人,我们的祖父并不像过去教科书说的那样,对其进行压迫和剥削,而是像对待亲人一样照顾有加。例如秋收季节请来的几十人帮工,祖父辈们家里都要杀猪宰羊好生招待,除了补充他们艰苦劳作之能量之外,主要是答谢他们的帮忙。
我们曾祖父请有一户潘姓人家长期在我们家帮忙。二叔说,我的祖父不仅让他们在我们蔡姓家族的土地上安家落户,还给他一家建起了一栋坤甸木(黑盐)的正屋。民国时期,我们的家道开始败落,子孙们大多数都跑去南洋了。潘姓这家人有个儿子叫潘先元是一个血气方刚的爱国青年,上个世纪三十年代“九·一八事变”,日本鬼子大肆侵略我国,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他跟随隔壁村的郑庭笈将军奔赴抗日战场,奋勇杀敌,九死一生,官至校级,内战时被打败遣散,一九四九年带着湖南籍的妻子回到我们村。我母亲说,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我父亲由于参加马共被驱逐归来,看到潘先元在家无业可就,就劝他出去找工作。他说他没有衣服穿(可能都是国民党军服穿不出去),我父亲便送他衣服和鞋子让他出去找工作。由于他会驾驶汽车,便考上了海南石油公司澄迈公司当驾驶员。后来不知道是何原因被送去劳改,六十年代回家不久就病死了。七十年代,他的妻子就回来认我妈妈做姐姐,互相往来。1980年我在海口读书的时候,还到澄迈去看望他们一家人。他们十分热情,杀了一只鹅来招待我,那还是物质奇缺的年代,可以说是拿最好的东西来招待我了。
从祭田丁婆到我们和潘姓一家人的关系看,农村有阶级之分,但都是互为依存的统一对立体,他们和睦相处,相依共生,一起创造幸福的生活,构成了取长补短的社会结构,形成了和谐的社会氛围;再说我们邻村的郑姓大地主,就是郑庭笈将军家,他的地主家庭,实际上是他的叔叔在南洋发达了之后回到家里大兴土木建了六栋大房子,购买田地,成为当地的大地主,郑庭笈的弟弟郑庭荺在家里管家,他对村里的贫穷邻居,逢年过节也是送鸡送粮,送温暖,现在还传为佳话。所以,过去蓄意挑拨和扩大他们之间的一些矛盾,甚至说是充满你死我活的阶级矛盾,事实上并不尽然。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