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隆恺:参加西部企业人才发展中心马梅老师讲授《培训师培训引导技巧
【缘起】
从管理软件行业转型决定做职业培训师已经三年多。
从第一年持续每周讲免费的微信营销沙龙,到2015年参加“我是好讲师”大赛获得全国百强讲师和最佳课件奖,再到2016年二次参加“我是好讲师”大赛获得全国五十强和最佳微课奖。
经过两年的摸索,在针对个人驾驭工具能力提升的细分市场已经摸到一些做公开课的门路。
但是,我对于企业内训市场却一直是门外汉。这次报名参加西部企业人才发展中心马梅老师讲授的《培训师培训引导技巧培训》就是为了解决一个问题:在个人公开课市场颇受好评的课程,为什么就搞不定企业内训时的所有学员?
【收获】
(一)学到如何对企业内训学员的类型进行区分
公开课市场是职业培训师根据擅长领域发现目标学员的问题,然后再通过培训帮助学员解决这个问题。
通常来说,公开课市场的学员就是有培训师在课宣中发布的问题,冲着解决问题来的。所以,只要课程的成熟度足够高,学员就会比较满意。
企业内训并不是所有学员都有相同的问题,可以根据学员的问题不同,区分为:小白、大白、老李。
【小白】通常是不知道企业要求的标准,也达不到企业要求标准的那部分学员。针对这部分学员要从基础和标准开始培训,并且给予价值解读和信心建立。
【大白】通常是知道标准,但是达不到标准,即“知道做不到”的那部分学员。针对这部分学员可以先快速确认标准,如果标准没有异议,就可以直接进行“How”和“If"的培训。
【老李】通常是知道现有标准,同时也能够达到标准的那部分学员。针对这部分学员要帮助其建立新的更高标准,通过更高标准发现新的问题,帮助学员持续提升业绩。
通过这个问题的学习,一下就找到企业内训无法所有学员满意的原因,就是没有区分学员水平。
(二)学到Kolb库伯学习圈
在从TED演讲中了解到“黄金圈法则(Why、What、How)”后,我一直用黄金圈法则作为自己课程开发的主体结构,从“为什么”开始,然后讲“怎么做”,最后落实到“做什么”。
在今天的课堂上学习到Kolb库伯学习圈(Why、What、How、If),这也是从“为什么”开始,接着讲“怎么做”,然后讲“做什么”,只是最后要讲“倘若”。
课堂当中对于“If(倘若)”的理解一直糊里糊涂的,晚上课后单独向马梅老师请教,才完全理解到“If”的内容和价值。
“If”就是在学员学习“为什么”、“怎么做”、“做什么”之后,再用一个或者多个场景带入。让学员在场景中进行“反思学习”,即:实现学习成功的实际应用和迁移。
通过这个“Kolb库伯学习圈”的学习能够让自己的课程设计有了更进一步提升的空间,也能从公开课过度到内训课。
(三)学到用ABCD法则来确立学习目标
对于一场培训来说,确立学习目标是非常重要的。之前自己在确认学习目标时,也有一个苦恼的地方,就是虽然确立了,但是几乎就是一个摆设,没有太实际的意义。
通过今天ABCD法则学习才知道原因。之前自己在写学习目标时,虽然依从建构主义教学思想做到“以学员为中心”,但是自己在开发课程中描述却很模糊,经常会用“了解”、“掌握”、“知道”等不可衡量的行为词语,同时也没有给予限定标准。导致学习目标不可衡量。
用今天学到的ABCD法则就能够解决上面的问题,A是以学员为中心,B是用可验证的显性行为词语,比如:写出、说出、解释、填写、完成等,C是加上限制条件,D是有明确且量化的标准。
(四)获得并学会“David Kolb学习类型”测评表
现在市场上流行很多性格分析的方法,有比较简单实用的是DISC,也有稍稍麻烦点的是性格色彩和九性人格。但是自己上课几乎不去评估学员是怎样的性格。因为我一起坚信“人的决策”不是由性格决定的,而是有“条件”和“价值”决定的。只要课程对于学员价值足够大,可以忽略学员的性格。
今天学习的“David Kolb学习类型”测评表是从学员的学习类型出发,分为:发散者、同化者、收敛者、适应者。
学员的学习类型是由学员思维习惯和行为习惯决定的,相比较课程设计要考虑学员性格,我更认同课程设计要考虑学员的学习类型,并且最好把课程设计成能够满足最后类型学员的结构,即用“Kolb库伯学习圈”就能轻松搞定。
【感悟】
看着自己今天的学习收获,未来都可以变成钱。
最后感叹一下,学习一定要付费,才能真正学到真东西。一个自己都不愿意花钱去学习的内容,就是在浪费自己最宝贵的时间。金钱有价,时间无价!
期望明天的学习,能够彻底解决自己的问题!
2017年4月7日晚
杨隆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