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薯丰收,难掩父母辛劳背后的悲辛
父母种的红薯迎来了大丰收,家里处处都堆满了这些“宝贝”。母亲特意打来视频,要与我分享这胜利的果实。视频里,母亲笑容灿烂,可屏幕这头的我,内心却是五味杂陈。
透过屏幕,那些红薯外皮五彩斑斓。有的红得发亮,似被夕阳余晖精心涂抹过;有的呈紫褐色,带着神秘古朴的质感,上面还粘着星星点点湿润的泥土,就像刚结束了一场奇妙的地下探险之旅。
它们大小不一,其中大的惊人,最重的竟达两斤多,宛如胖嘟嘟的巨婴,圆滚滚的身体满是富足的韵味。母亲拿起最大的那个展示给我看,满脸自豪,夸赞的神情就像幼儿炫耀心爱的糖果一般。
这些红薯啊,各个饱满紧实。母亲用手一摸,硬实中带着微微的弹性,仿佛在低声诉说着它们在地底茁壮成长的传奇,每一个都是土地与父母辛勤劳作交织而成的珍贵礼物。
屏幕中,母亲身着桃红色衣衫,布满皱纹的脸慈祥可亲,蜡黄的皮肤上铭刻着岁月的痕迹,头发已经花白,门牙也已脱落。此刻的母亲,沉浸在丰收的喜悦里,快乐得如同孩子般纯粹。
我问母亲:“这么多红薯吃不完,又不好保存,卖掉一些怎么样?”
母亲回答:“卖倒是能卖,可价格太低了,每斤才1元左右,再算上车费,根本剩不下几个钱。”
听闻此言,我心中涌起一阵悲凉。父母一生辛勤劳作,与泥土为伴,每日用汗水和泪水滋养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这本该是丰收的喜悦时刻,然而,地域物价的差异,让他们即便用心耕耘、迎来大丰收,也难以换来维持生计的微薄收入。
我告诉母亲:“我打工的城市里,红薯至少卖五元每斤,其他蔬菜价格也都很高。”
母亲满脸震惊:“这么贵!”眼神里满是惊讶与羡慕。
母亲又说:“我们种的生姜也熟了,品质很不错,估计能卖2元左右一斤。”
听完这话,我一时语塞。就在昨天,我在菜市场买老姜,一斤要15元。
地域不同,物价差异巨大。不同地区的农民挥洒着同样的汗水、泪水,可得到的回报却天差地别。确切地说,这其中的差价,都被中间商赚走了。
多年来,中间商赚得盆满钵满,而农民伯伯们依旧坚守着那片属于他们的土地,那片无法让他们走向富裕的土地。
记忆里,父母都是勤劳之人。我幼时,他们主要种玉米和油菜籽,春耕秋收,一年两季。因粮食价格低廉,难以维持家庭生计,他们还租种了不少别人家的土地。每日从早到晚,面朝黄土背朝天,忙个不停。
近些年,父母学着村里一些有见识的乡亲,种起了花生、瓜果和时令蔬菜。如此一来,收入比种玉米和油菜籽时好了一些。但地域经济差异导致他们挣的钱仍不足以维持如今快节奏的生活。
父母都是善良之人,对子女的爱淳朴而深沉。他们遇到事情,但凡能自己解决,绝不告诉我们。有个小病小灾,也是默默扛着,自己熬过去。每逢年节,我们给父母一些钱,他们总要再三推辞,嘴里不停地说着感谢的话。
年少时,我曾梦想通过自身努力改变家庭命运,让父母安享晚年,不再风餐露宿、辛苦奔波。可命运弄人,作为农民的女儿,我终究还是在为生计奔波。这些年,我远离故土,四处漂泊,对父母双亲少尽孝道,就连简单的陪伴都很难做到,心中满是愧疚,却又无可奈何。
我害怕有一天“子欲养而亲不待”,每每想到这里,心中便悲戚难抑。
在生活的浪潮中,我的父母只是万千农民的一个缩影。他们善良淳朴,一生辛勤劳作,却仍过着艰苦的生活,而底层子女的有心无力也是普遍现象。人民强则国强,如何改善这一状况,值得国家和社会关注与思考。作为个体,我们也应勇往直前,努力拼搏,寻求自我救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