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读 :《资治通鉴》[256]西汉名将赵充国(6)—— 得罪小人
[白话文]
破羌将军辛武贤、强弩将军许延寿多次上书说羌虏可击,于是对他们的建议也采纳,下诏两位将军与中郎将赵卯出击。许延寿出兵,俘虏四千余人;辛武贤斩首二千级;赵卯斩杀及俘虏也有二千余人;而同期赵充国招降也得五千余人。于是皇上下诏撤军,只留赵充国屯田。
[点评]
在赵充国整个平羌过程中,实际上的战斗几乎没有,仅在进军先零的营地时出现过“先零羌淹死数百人、被杀和投降汉军有五百人”的极小规模的战斗,但陆续投降的羌人高达数万人。许延寿和辛武贤两人力求进攻,也获得一定小战果 (斩杀和俘虏几千人),这个战果是在赵充国已经分化瓦解和疲敌基础上得来的,从发展事态来看,即使不出兵,赵充国实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可能性是非常高的。更关键的是,羌族地区的和平安定不在于杀敌多少,而在于羌人的心悦诚服,愿意归顺。
夏季,五月,赵充国上奏说:“羌人部众和军队本约五万人,前后被斩首共七千六百人,投降三万一千二百人,在黄河、湟水中淹死以及饿死的有五六千人,计算起来,剩下跟随其首领煎巩、黄羝一起逃亡的不过四千人。现已归降的羌人首领靡忘等自己保证可以擒获这些人,所以我请求罢除屯田部队。”汉宣帝批准所奏。赵充国整顿部队返回。
赵充国的好友浩星赐前往迎接赵充国,对他说:“大家都认为破羌、强弩二将军率兵出击,多有斩获、招降,所以才使羌人败亡。然而,有见识的人则认为羌人已到穷途末路,即使不发兵出击,也会很快自行投降。将军见到皇上时,应归功于破羌、强弩二位将军率兵出击,你自己并不能与之相比。这样做对你并无什么损失。”
赵充国说:“我年岁大了,爵位也到头了,岂能为避免夸耀一时功劳的嫌疑而欺骗皇上!军事措施是国家大事,应当为后人立下榜样。我如不利用自己的余生专为皇上明白分析军事上的利害,一旦去世,谁能再对皇上说这些呢!”
终于将自己的想法奏明汉宣帝。汉宣帝接受了他的意见,免除辛武贤破羌将军职务,派其仍回酒泉太守原任。赵充国恢复了后将军职务。
[点评]
浩星赐对官场生态看得很清楚,劝赵充国把功劳记在别人身上,免得得罪小人。赵充国认为,自己这个年龄了,根本不是荣誉问题,而是国家如何正确处理军事与民族关系的认知问题,所以必须实事求是。
秋,羌人若零、离留、且种、儿库一起斩杀了先零大酋长犹非、杨玉。其他酋长弟泽、阳雕、良儿、靡忘等,分别率领着煎巩、黄羝部落所属四千人归降。汉政府封若零、弟泽二人为帅众王,其他酋长都封侯或君。于是在金城郡设立属国,收容投降的羌人。
皇上下诏举荐护羌校尉。当时赵充国卧病在床,丞相、御史、车骑将军、前将军都一致举荐辛武贤的弟弟辛汤。
赵充国听说后,立即从病床上起来写奏折,说:“辛汤酗酒,不能让他去主持蛮夷事物,不如派他的哥哥辛临众。”
当时辛汤已经正式接受任命,拜受符节,皇上接到赵充国意见,马上又把辛汤的符节收回,改授辛临众。不巧辛临众患病,去不了。众人又举荐辛汤。辛汤上任后,多次醉酒凌虐羌人,再次激起羌人反叛,和赵充国预计的一样。
辛武贤深恨赵充国,上书告中郎将赵卯 (赵充国的儿子)曾经向他泄露宫中机密谈话,皇上将赵卯交给有司审问。赵卯自杀。
[点评]
赵充国认为自己老了,没有什么割舍不下的,(即使年龄不老,按他的性格也会坚守原则,无谓后果,否则他不会三番五次上书抗逆皇帝旨意) 为国家利益不怕得罪人,然而他没有想到,儿子还没老。赵充国坚持大是大非,得罪了小人,小人害死了他儿子。赵充国的气节令人敬佩,儿子的悲剧也令人惋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