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卷8学术界的成长8.2南京十年间的高等教育与建设
①为防止文化帝国主义,需加强国家在教育的权威:自由主义的科学理性在教育上的民族主义体现。
②教育成为中央政府扩张权力的渠道,表现之一是各大学的教育计划标准化。财政上缺乏保障对学术界构成了挑战,同时学生过分热衷于zz争端。
③中央研究院:中国现代化前景和对世界知识积累为愿景。协和医学院树立了医学教育的最高标准。
④私立大学,财政独立和行政稳定是其优点。但这是否是学术独立的前提。
⑤社会学在燕京大学得到发展,1915年对人力车夫的研究使老舍的“祥子”永垂后世。吴文藻,步济时。
⑥1928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出建:北京图书馆,首任袁同礼。一帮自由主义者在保留儒家伦理的基质下承担国家建设的责任。科学家和学者竭尽全力从事机构建设,但目标变成现实的机会却取决于他们左右政权的能力。
⑦自由主义的危机是法西斯主义的突然爆发?教育家在共和中国的成就,是在国内外的暴力尚未占优势的短暂时期取得的。
⑧蒋延黻:我们有过失,在生活上脱离人民……我们不能使自己被中国的乡民所理解,更不能使自己被接受为农民领袖。《独立评论》
⑨侵略总是造成另一方极度团结。蒋梦麟:我是日本人民的朋友,但反对日本军国主义。
前两天有学者说面对日本,极易陷入民族甚至民粹主义。理性与感性,难免纠结,但面对曾经征服殴亚大陆甚至东南亚的蒙古人,我们只有一种选择。
昨日的黄河也曾泛滥。
⑩战时的教育又是怎样?西南联大:蒋梅张。图书不足,教授的注意力被转向维持生计,最重要的问题:政权与自由知识分子的分歧。
钱端升:大学的基本目标是求知它不是功利的。如果大学能同时生产一些有用的东西,那是一种附属功能而不是它原来的目标。
到底哪一个重要?通过知识追求发展个人的心智,还是为了民族集体的目的让知识应用化?似是而非的马上想到王阳明、中庸甚至易经。
龙云之后,战争波及象牙塔。李公朴、闻一多……1946年:《观察》是中国自由主义分子的最后抵抗,墓志铭的四信条:允许讨论、人民决定、对人民负责;人人平等;科学精神;理性思考。
学者与政权,前者不想与被约束,后者又需要前者的创造力。
此读书笔记不知会不会被锁定,一切都面临着不确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