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戒学堂:365天极限挑战日更营

《我不是药神》的隐含主题-part1

2018-08-01  本文已影响0人  海哥0001

截止到今天早上(上映仅5天),电影《我不是药神》的票房已经达到了15.6亿。根据专业机构的推测,最后的综合票房,很可能到达40亿。这对一部投资仅有7500万人民币现实主义的电影来说,在全球范围内都是一个奇迹。如果把它看成是一次用人民币的用脚投票行为,可以说收获了空前的民心。

《我不是药神》讲述了一群白血病患者在小店老板勇哥带领下自救和救赎的故事。影片中的疾病——慢粒白血病,在全球范围内的发病人数大概是15万人,占总人口的比例并不高。为什么电影能引发如此高关注的社会热度,很大程度上,它直指了社会医疗改革这个十分敏感的话题,“钱就是命”这个话题在故事中反复出现,牢牢抓住观众的心。

但这篇文章,想谈另一个问题。就是影片中可能不那么可见的几个主题。它比针对罕见病的高价药可能更有普适性,每个人都会感同身受。

少子化

“少子化”是日本首先提出的一个社会问题。上世纪90年代,日本经济泡沫破灭后,整个国家似乎都不愿意再背负生育的重负,于是年轻人越来越少。到现在不仅造成了社会老龄化的问题,更是引发了年轻人工作负担过重乃至过劳死的问题。

而在中国,伴随独生子女政策以及近年来的高房价,“少子化”的趋势也在出现,一些高考大省的人数逐年下降,工厂也慢慢招不到工人,导致很多老板干脆放弃实业改投房地产。中国“未富先老”的趋势已经出现。

《我不是药神》中死去的两个人,恰恰是最富有活力的青年男子。一个是王传君扮演的吕受益,一个是章宇饰演的黄毛。我们知道,影片中配角的设计,每个人都代表一群人。吕受益是大城市平民土著的代表;章宇是三线城市进城打工者的代表。

我为什么敢说影片在讨论少子化问题。一部分原因是黄毛回家的车票写了“凯里”。凯里是影片《路边野餐》的故事发生地,作为2016年最好的中国电影,它讲述了从监狱释放的陈升寻找失踪侄子卫卫的故事。电影用诗意的语言,点出了当今在农村以及三线城市普遍发生的年轻人不断流失的现实。影片导演毕赣新片《地球最后一个夜晚》即将上映,不知道他是否还延续这个主题。

继陈凯歌《霸王别姬》之后再次拿到嘎纳金棕榈奖的短片《小城2月》,也是一部讨论小城市少子化的杰作,甚至故事手法都和《路边野餐》一样:孩子的失踪。前一阵热播的日本NHK电视台的《三和人才市场 中国日结1500日元的年轻人们》讲述了数量庞大的农村留守儿童成年后进城打工,不追求长期雇佣,只要做一天结一天这种生活,宁可睡大街也不愿意进工厂。失踪的农村儿童成为了大城市的流民。

据保守估计,中国的留守儿童在2-3亿之间,已经是非常庞大的社会问题。

影片中的黄毛,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代表,来到大城市打工,家里人都认为他死了。勇哥也经常劝他回去看看,最后他买了车票,理了发,打算回家的时候,却飞来横祸,命丧异乡。

除了三线城市的少子化问题,影片也指出了大城市本身年轻人的问题。我们完全可以把吕受益看成是一个不愿意拖累家庭而选择自杀的父亲。这个由王传君扮演的角色已经成为讨论最多的话题,他对命运的逆来顺受,那种虚无的存在感,让笔者想起了前一阵豆瓣8.8分的韩国电影《燃烧》。但《燃烧》里还有一丝的愤怒,到他这就是彻底的虚无了。

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黑猫警长》已经是34年前的动画片,其中第四集《吃丈夫的螳螂》反映的主题如出一辙,为了下一代能更好生存,父亲必须主动被“吃掉”,才能保证子女的幸福。

365极限挑战日更营第192篇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