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年轻人买房贷不足联想开去
(一)
我好久没刷朋友圈了,发现硕士毕业、工作才2年的小师妹在广州买房结婚。不得不感慨,后生可畏,在大城市置业、一步到位。想当初我工作2年时才勉强负担得起广州房租而已。
我很客气地表达关心和祝福,小师妹主动大吐苦水:买了套新房,光是房贷吃掉一个人的收入,好穷啊。
我在想,虽然小师妹两夫妻年轻有为、都是月入过万,但按揭七成、月供1W的首套房大概总价为250W,这个预算要实现一线城市老城区买新房,几乎不可能。
这画风太清奇,哪里不对呢?
1、工作2年的小夫妻,能攒够钱作首付吗?
2、若月供承受力有限,贷足七成买到的只能是低总价小户型,怎么买到小三房?
细问之下才知道,小师妹婚房的首付款150W是婆家赞助的;由于小夫妻的银行流水有限,最多只能负担1W月供,所以没有贷足七成。这样就能完美解释,初出茅庐的职场新鲜人,如何趁早买房的问题。
(这里验证一下,首套房房贷利率4.9%,按照最低还款额方式30年等额本息,月供1W可贷款180W。加上首付款150W新房总价为330W,按照6W/平米计算可买50+平米两居室,短期内结婚生娃还是够用的。)
其实小师妹还是挺有远见的,起码趁早买房上车。但受制于初涉职场时工资不高,月供额上不去,要么贷足七成,买低总价的小户型,日后改善换房;要么付更多的首付款,牺牲贷款成数,一步到位买大房。
有那么一瞬间我羡慕小师妹,在优质地段早买房,可以少奋斗几年。只不过,小师妹不仅供楼负担不轻,很可能,他们婚后相当长的时间要受制于父辈,无论供房还是生孩养娃。
(二)
去年一线城市的二手楼网签中位数为240+W/套,深圳稍高已超过300W/套。(“中位数”比“平均值”更有参考意义,不懂的童鞋请自行百度。)
按照七成按揭、30年等额本息计算,刚需族能负担得起的月供款为9K至1.1W。这个数目,跟一线城市白领平均月薪相近。也即是说,两夫妻老老实实地供楼,大概花掉1/2的家庭收入。由于存在月供天花板,想买总价更高的房子,只能靠父母帮忙增加首付款,房贷就不足七成。
虽然房价年年涨,但年轻人在40岁以前处于职业上升期,工资收入增速非常可观。
回想一下,刚毕业工作时,拿到3K月薪感觉生活很吃力;等到一年后试用期满转正,工资至少涨1、2K,年涨幅超过50%;到了第三至第五年,成为业务小骨干,收入翻番不成问题。按照理财年化收益率来看,职场新人收入的年均增幅远超过理财产品(包括房产)。
买房时用掉一人份工资觉得挺可怕,但坚持没几年就会发现,扣掉月供之后仍有可观的收入。现实中,没有几个人会还房贷花了30年时间,很多人靠职业收入慢慢攒钱,平均只用了7、8年还清房贷。
(三)
大城市的年轻人置业困难,众人皆知。但有些困难,是自找的,比如浪费贷款买房的机会。
一个上海本地小伙子,年近30准备要结婚,小夫妻不满足住几十年楼龄的破弄里,想要买婚房(最后买了二手房,可能是自己装修有“翻身做主人”感觉吧)。小伙子的父亲是即将退休的高级工程师,收入尚可,平时有闲钱就投入股市,家里就只有一套老房子。为了给儿子买房,老父亲拿出全部积蓄350W作首付,然后儿子承担150W的房贷。这点钱,在上海老城区大概只能买到“老破小”。
若一线城市的年轻人能有350W作首付,可以少奋斗二十年啊。按道理首套贷足七成,以350W首付翘起1100+W房子。可惜,这位本地小伙子只负担得起7、8K月供,按揭30年也就是150W房贷。
进一步联想,生活在大上海的年轻夫妻,可能加上每个月父母退休金补助只负担得起8K,估计工资收入不高,每个月扣除月供和生活花销后所剩无几。
像这样有房票、有无首付压力的刚需族买房,贷款不足七成不是少数人。除去当中少数人恐惧贷款、宁愿尽量多付现金买房者,我想很多人是有心无力——明明国家有低利率的公积金贷款、有优惠利率的首套房商业贷款,很多人想用但用不上。
(四)
这里我无兴趣探讨,年轻人是否该接受父母帮助买房。我更感兴趣的是,接受父母资助之后的年轻人,住在写自己名/小夫妻名字/父母名字的房子里,是否翻身做新人?
珠三角有些地区结婚,仍保留传统习俗,让结婚新人给后辈派发红包、给亲戚送礼等,叫“做新人”。潜台词是,结婚前这年轻人不具有社会人格,不论是含着金钥匙出身还是自力更生的,只要是没结婚成家,都不会被认可。
无论结婚新人手持财物多寡、心智是否成熟,只要经过结婚这关,就变得有身份有地位。
婚房,对于小夫妻来讲,比“做新人”仪式更有实质性意义。如果婚房是名副其实属于自己的,那么年轻人可以挺起胸膛做人。如果是父母出资的,即使房产名义上属于年轻人,恐怕事事都要看父辈眼色。
年轻人受制于父辈,在富裕家庭尤为明显。我身边有不少富二代,两夫妻在清水衙门上班,拿着不够养车的微薄薪水,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他们看似生活潇洒,但在择业、择偶甚至自己小孩要去哪家医院看病都没有话事权,通通要听命于父母或者家族里执权的老太太。
不奇怪,父辈已经完成人生积累,手中任何一件物业资产,都可以甩年轻人荷包几条街。年轻小夫妻连居住的房屋都负担不起,心中有不满哪能跟父辈抗衡?
(五)
炒楼界大神欧哥哥讲过,他刚开始炒楼赚钱时,父母都是恶语相向;直到他赚到的钱以压倒性优势超越家族里任何一位长辈,父母才开始认可他的成就。
有父母帮助买房可以少奋斗十年的年轻人,有父辈赠予资产可以衣食无忧的富二代,以及只能靠自己攒钱买房的,面对父母的感觉是相似的:摆脱父母的管束。
欧哥哥已经指明方向,那就是赚取远超过父辈的财富。但这里有矛盾的地方,刚结婚的年轻人,其父辈年龄在60岁左右——这个年龄段的人钱多(退休前职业收入稳定在高峰值)、花销少(身体还没出毛病医疗开支不多)、成就感高(工龄30资深前辈可碾压职场菜鸟),无论哪个方面成年子女都无法抗衡。
最常见的画面是,年轻人听父母的话,接受父母安排的轻松工作,到该结婚的年龄就成家立室,过上平淡无风险的生活。
这样的时光,5年、10年很快就过去。年轻人迈入40岁中年,这时候工资收入进入稳定期,家庭开销越来越大。年轻人在30岁时无能力置业,到了40岁以后更加艰难。
人到中年,损失30年期按揭贷款的机会。按揭年期越短,所需负担的月供额越大,怎么负担得起呢?!
(这里科普一下,银行按揭贷款是要看还贷人的年龄,按揭年期上限= 65 – 还贷人年龄,一般地年龄超过35岁者不可以使用30年按揭,年龄超过50岁者最多获批10年按揭,超过60岁者不批。)
随着年龄增长,小家庭存款、有能力承担一定的首付,但随之而来的是按揭贷款功率下降。
从35岁起,由于不能获得最长时间的按揭贷款,同样是月供1W,年龄越大能贷的钱越少,意味着年龄越大买得起的房屋越有限。
一般年轻人读完大学或者研究生,踏入社会年龄在25岁上下。这时候靠极为有限的工资供楼,即使父母赞助全部首付、银行给足最长时间按揭,年轻人无能力负担房产。从年龄收入曲线图、不同年龄按揭时长图来看,年轻人能够置业、财富快速增值只有30至35岁那几年。
错过那几年,之后想手握资产、当家作主就更加不易。
在掌握着丰厚资产的父辈面前,年轻人没有什么地位。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没有属于自己的资产,富二代都不敢对父母吼一声。
有无父母帮忙买房不重要。过早背负与自己能力不相符的月供,结果是白白浪费掉宝贵的贷足七成、按揭30年的机会。
翻身的机会不多,且行且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