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起飘落在身后的馨香

读李胜林《拾忆那些年》

2020-03-13  本文已影响0人  雨荷悄悄

        读李胜林《拾忆那些年》

            焦如丽

  《拾忆那些年》这篇文学作品是县文联主席李胜林春节抗疫期间创作的回忆录。它是一部在特殊历史时期,有着特别寓意的文学作品。它也是李主席对抗疫战役胜利的别样希望和诠释。

  《拾忆那些年》主旨是:回首胜利庄艰苦幸福生活,展望祖国明天更美好灿烂。胜利庄是45年从革命老区西六方迁移出来,形成一个几户人家的小村,为了纪念抗日胜利取名为胜利庄。它为老家人种田干活提供很多方便,后来建造鸡泽第一变电站——胜利庄变电站,为全县服务供电做出了贡献。几个孩子的学堂发展到三新小学,为鸡泽培养了很多人才。梦游大队长领导的生产队到80年代结束,承包到户的责任田,农民红红火火走上了种植小麦、棉花辣椒富裕之路。 全篇生动形象有趣的把胜利庄这个小村勤劳朴素的幸福村民生活,像电影似的一一展现到面前。

《拾忆那些年》,从一个小窗口胜利庄描写,展现了中国自解放以来贫穷的农民生活,从改革开放走向富裕广阔天地。文章对农民发财致富——棉花、辣椒,以及过年蒸馒头、点炮、点老杆等方面都做了生动形象详细的描写,它包罗万象展示了鸡泽民风民俗、科学种田丰富多彩的幸福生活。李主席的文笔幽默风趣,语言简练亲切,带着一股泥土香,没有无病之呻吟的想象,没有高谈阔论的夸张,他在描写男女嫁娶风俗中写到‘‘婚事成不成,全靠媒婆一张嘴,媒婆都是挑好的说。男的说是:“浓眉大眼白净脸”,女的就言:“长辫高挑俊德很’—能盖新房的盖新房,没能力的翻旧堂,咋也得把房子拾掇。弟兄们多的,没办法,弟弟结婚哥哥搬,腾出房子做洞房。在农村,盖个新房不容易,几年准备也不齐。通大路到女家,问问还有啥没加。结婚喜事怎么办,哭煞爹娘日日干。白里做,夜里纺,养个小猪吃肉香”。真可谓语言通俗易懂又不失大雅,让你不由自主偷偷发笑。他把胜利庄村民耕地、秧苗、播种、收获等生产技术以及休闲生活描写的有声有色。“烧水吃饭,穿衣取暖。农民想法很简单,农家生活很温暖。农民是快乐的,农家是和谐的。” 他的语言正如他笔下丰富多彩农家生活:“夏季的氤氲,促生了庄稼旺长;秋天的阳光,酿就了果实芳香。”让你轻松清爽回归本真如拉家常。

  《拾忆那些年》可谓是鸡泽乡土文化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和历史见证。他用评书的生动形象语言和相声般的幽默风趣解说,把晚上街头忍冷聚集看电影,田头收听评书《杨家将》和新生活小朋友迷恋电视剧《霍元甲》等农村文化、精神生活淋漓尽致的展现出来 。你会在农家乐子中看到:“马牛驴替人耕作,养个小狗看家护院,喂个鸡鸭吃个肉蛋,圈个猪羊卖了挣钱,垒个兔井补个小赚,挂个鸟笼累了眺玩。” 读了之后让你不由咧嘴傻笑,怀疑自己是听评书呢还是挺相声呢?    《拾忆那些年》语言通俗易懂、生动有趣就像一首歌滋润人们的心田。他在《农家乐子》说:“夏天,捕个知了,拍个蚂螂,豆子地里捉个蝈蝈叫;秋天,养个兔,割个草,玉米地里搬狼子窝找;冬天,打个鸟儿,掏个雀儿,满野地里赶着野兔跑。”这里真是忆不完的泥土香,聊不完的平凡趣事!!!他把平凡的生活写得像山沟沟里清泉,奏出了那个年代生活乐曲!趣味悠长。

    李主席生于小村胜利庄,长于小村胜利庄。告别家乡三十多年来,他对胜利庄有着割舍不断的浓浓故乡情,他说胜利庄是打走日本后45年搬来的,与国家同呼吸共命运。它见证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从贫穷走向富强,胜利庄是祖国发展路上的缩影。她和其他子民一样关心着祖国,关心着武汉疫情中每天紧急战斗的白衣战士们。他相信祖国和胜利庄这次疫情过后,会更加茁壮成长。

  文联主席李胜林作为鸡泽宣传战线老兵,抗疫期间日夜不停的做宣传工作,他始终坚持做一个共产党应该做的事情——为人民服务,不忘初心。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