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见过世界,才知道原来可以这样活
01.只有见过世界,才知道原来可以这样活。
对于出国留学或者进修深造,亦或者各种人生不同的选择,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思考与目的。有些人为了增长见识、交更多的朋友;有些人为了补足专业和经历上的不足;有些人甚至纯粹为了一纸文凭……其实在我看来,没有好坏,没有值与不值。只要你自己清楚自己要的是什么。毕竟人生是自己的。别人的经验和智慧也只是别人的。当你根据别人的路径走出一段人生后,那也不是你的人生,你若将来后悔,也只是你自己在后悔而已。
“值不值得”这个话题,其实是没有探讨的意义的。我认为的值得的事,在你那里一定是值得的吗?你有什么方式来判断是不是值得呢?留学本身或是进修本身,我们得到的不仅仅是显性的将来收入、语言能力的提升,更多更为重要的是自己生命广度、宽度和深度的提升。如果将来有一个人跟你说,你看你,留学回来还没有我赚钱赚的多呢?那你可以告诉自己,你们并不在一个生命层次上,跟他也没有理论的必要,因为,他永远不会懂。就像井底的青蛙如何能够理解外面世界的精彩;一个封建守旧的人,如何跟他去沟通“社会在进步”的话题呢?
路,只有自己走过,才知道路上有什么样的风景。喜欢还是不喜欢,也只有自己才知道。或许在路上,你只看到了贫瘠的土地,偶遇了聒噪的蛤蟆;也或许在路上青草满地,春日暖阳,有与你一起相伴的他。不管如何,那都是我们生命的构成。别人,不懂,也无法评价与体会。而这,正是生命的意义。
一位朋友说,很多人没有出过国,没有在不同的文化下生活过,尽管毕业后也到处旅行到处观光。但是那不是生活。他们作为局外人,是体会不到那种早上起来拿一份地铁门口的报纸,去街边点一杯Latte,慵懒的走在街上或者站在街口,与身边行人相视一笑,继续前行的惬意与温暖的。
如果只是用钱来衡量你未来的收获,那格局未免太小了一些。人生还有那么长,你又如何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前不久看到艺人胡歌要暂别演艺圈去留学,他说“有许多人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正不断努力学习。每当我去国外时,我经常能遇见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人。和他们交流的时候,我意识到我的世界变大了不少。”说得多好啊,让你的世界变大不少,这就是我们走出去看看最好的原因。只有见过世界,才知道原来可以这样活。不是吗?
02. 不要因为你的无知,剥夺了孩子看世界的权利!
在女儿一岁的时候,我和先生就开始带着她“走世界、看世界”。杭州家里那辆红色SUV,便承载了我们一家三口过去几年旅途中大部分的美好记忆。我们几乎走遍了杭州城区的角角落落及周边城市大大小小的景点与遗址。从杭州出发,然后临安、黄山、上海、绍兴、宁波、云南、香港;先是开车,后来坐上了动车、轮船、飞机;直到一家三口大包小包移居香港。
看着我这个活泼大方的女儿,曾有朋友跟我说,真是奇怪,你这女儿的性格一点都不像你。的确,我这有着“多动症”般气质的女儿,真的不像我般安静内敛。但是,我知道,我一直坚持的对于女儿养育上的观点,正在逐步有效果——培养阅读的习惯,从小一起看世界。
有人会说,两三岁的孩子那么小带出去旅游,他们也记不住什么,没有意义,而且大人又辛苦,等他们长大一点了再说吧,比如七八岁再带出去不迟。面对这样的观点,我只能说,你没有文化,我不怪你;你没有思考的能力,我也不怪你。但是,为你的孩子感到可惜。你的孩子不应该承受你的无知带来的这一切。他们本该有条件享有从小走世界看世界的权利;他们本该在他们年幼的时候去用身心感受不一样的文化和环境;他们本该在一个更加宽广的世界成长,而只因为你的无知,这样的权利和条件被剥夺了。
对于一个三四岁甚至更小的孩子来说,眼睛和心灵,是他们认识世界感知世界最直接的方式。在面对陌生的环境和文化时,他们或许无法用语言来表达他们看到的一切和他们内心的想法,但是,他们会被身边的这种不一样的氛围感染,从而让他们认识到,原来,世界不仅仅只有他居住个那个城市那么大,世界上还有很多不一样的东西、不一样的人和事。
我们带他们去各个城市游玩,让他们有机会认识到,中国的地大物博;我们带他们出国,他们便有机会接触到完全不一样的文化——他们会知道,原来真的有人长得和我们不一样,他们有着不一样的肤色,讲着不一样的语言。在陌生喧闹的人群中,他们睁大着那双清澈明亮的眼睛,仔细认真的观察着、学习着、适应着。你能说,这不是最好的成长和收获吗?
看着自家的孩子“人前羞涩人后捣蛋”,别人家的孩子大方得体彬彬有礼时,别再问为什么自己的孩子没有人家孩子优秀了,原因很简单,因为你没有人家的父母优秀!
旅行让我们真正的认识这个世界、认识自己。
03.关于女孩和男孩的那些事儿
“我承认男人和女人很不同,但这种差异并不意味着别的:既不意味着某个性别的人比另一种性别的人优越,也不意味着某种性别的人比另一种性别的人高明。一个女孩子来到人世间,应该像男孩一样,有权利寻求她所要的一切。假如她所得到的正是她所要的,那就是最好的。 ”
这是王小波在十几年前写的,是近二十年前的观点。我很是尊敬。
在知乎上偶然看到这样一段话:
“女人的价值不应该只局限于婚姻和家庭。曾特别欣赏一个姑娘,澳洲硕士美国博士,现在又再申欧洲的文学PHD,交不同国家的男朋友……”
那个姑娘的人生,反正我是很羡慕。
我母亲是一个很有智慧和远见的女人,我一直这么认为。在我家乡那样的小地方,一个女人带着两个孩子,居然可以如此坚定的持有一个观念“男女都一样,只要他们想读书,一直读下去!不管男孩女孩。”当我们长大,都会不得不开始面对一个现实,那就是,这个社会,原来,男女是不平等的。经济越是不发达,这种不平等的现象越是明显。
于是,后来,我用尽了我全身的智慧和勇气,去走向更为文明的社会,因为,那里更接近我要的平等。
记得那年考上研究生,也是弟弟考上大学,很多亲戚来家里祝贺。也是那一天,我第一次感受到了现实社会中真实存在的这种不平等——没有太多亲戚认为我考上研究生是一件值得庆祝的事,或许大部分人觉得,我还不如去工作,帮助母亲一起养家。毕竟在他们看来,女孩子家,读那么多书干什么呢?还不是要嫁人。
再后来,读完研究生,我开玩笑地问我当时的男友(现在的先生),“你说,我再去读个博如何?”我记得,他被吓到了。倒是我母亲,一如既往!
在社会已经如此发展的今天,身边依然存在各种“重男轻女”的言辞与行为。我并不是一个女权主义者,但是,我期望一个更加美好的社会,一个不需要呼吁女权的社会。正如某人总结的,这个社会应该是这样的:
承认人与人之间有差异,但这种差异在于能力、性格、经历、出身……不在于性别。
没有性别期待。亦即不再出现「男人应该如何如何」和「女人应该如何如何」。女性可以追求自己的人生和事业。
不再物化女性。最早的女权主义者,激烈反对的就是选美。
在广泛的社会事务上,女性拥有与男性平等的权利、义务和责任。
德鲁·福斯特说“我不是什么哈佛的女校长,我就是哈佛的校长”。就是这样,我不是女硕士,女博士,我不是女的创业者,我就是硕士,博士,创业者!!!
我们要有自己思考和看待这个社会的方式,有自己做事的原则,更有自己的执着。或许,这,在大部分传统思想持有人看来,太过“有想法”“不安分”,但是,这不正是一个文明社会中的女性该有的吗?
我希望我的女儿也是,有自己的价值观、世界观,有自己的坚持和坚守!
所以,我们会一如既往的,与她一起,走世界,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