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热点

自媒体频繁被起诉,或许另一个技术太缺了

2017-08-29  本文已影响67人  逍遥

文/梁千里

好久没写了,因为状态不好,今天争取恢复状态。
今天想写,是因为看见了好几个自媒体被起诉的例子,然后各种分析天花乱坠,但是我总觉得都分析不到点子上。

这些起诉大概都是一个模式:某自媒体发布了一篇文章,被人指出事实有差错,或者说法带有贬损,于是企业跑来起诉个千八百万的,那帮自媒体写手瞬间就晕菜了,然后该认怂的认怂,该道歉的道歉,也有不服在打官司。
但这事儿为什么很多人分析的都不到点子上呢?一方面是有一帮自媒体跑出来分析自媒体,结果都是物伤其类、兔死狐悲,然后对大企业进行道德谴责;另一方面是有些公关界人士,从公关技巧和媒体与企业生存关系来分析。这两种分析的结果,虽然有的颇能自圆其说,但就我看恐怕是找错了打开方式。
其实就我看来,那些被起诉的自媒体,基本上都是一个原因:内容安全技术不过关。



内容安全这件事,很多非专业人士不太理解,尤其是一些网站和自媒体的所谓运营人员,眼睛里只有PV、UV、CTR等等,于是为了刷流量真是无所不用其极,必要时间编点造点搞点擦边球,也有高手故意把标题写的有歧义,就是为了刷流量。
而对于他们来说,安全似乎是服务器不当机,网络不断网,数据库不bug,就可以了。
但是他们可能不知道一件事:不管是媒体还是自媒体,都会有不止一种突然死亡的情况,这就是内容安全风险。



我认知的内容风险大致可以分成三种。
第一种是来自社会道德的,比如这几天那个拿慰安妇做表情的公司,就被网友迎头痛骂到鼻青脸肿,有些内容玩不好容易犯众怒。
但这种风险还算比较好控制,老实说这次这个公司会出这种表情包,也算是匪夷所思的一件事了。另外就是道德风险还比较容易扛,如果脸皮够厚家底够结实,说不定扛一扛就没事儿了。
比如某网站帮莆田系拉客的事情。

第二种来自法律的,这就有点专业性了。你写一篇文章,哪部分是事实,哪部分是你引述别人的观点,哪部分是你自己的评论,在法律上意义是完全不同的。
比如事实部分,这就容不得猜测、推断,否则人家说你造谣污蔑,这官司也就打起来了。
至于引述观点,这就得小心了,现在网上经常会有某某人说了什么什么,但是你引述的时候如果没有注明出处,或者引述内容不准确、不完整,那可以说是你故意的,反正没有尽到必要注意义务,这也很容易打官司。
而如果是你自己的观点,不好意思,你最好别指望能逮着什么说什么。
比如有一个人说某企业是“水蛭”,这个说法我就觉得有点没必要,人家会说你是贬损,而且这也并不直观,城市里一般人没见过水蛭,你拿一个大家不常见的东西来做比喻,还要冒风险,纯粹是没事儿找事儿。
可见法律的风险还是要点专业门槛的,不是随便来个标题党就能规避的。

第三种来自监管,有些话我就不能多说,反正就是有些话你也不能多说。
这个就比较难把握了,说实在的,作为媒体人有些事情究竟为什么不能说,大部分人干了一辈子也没搞清过,但大致的方向是有的,而且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思维方法。

可能看到这里,有人会说了:你这算哪门子技术?技术不应该是算法、大数据、区块链什么的么?就你这一套都老掉牙了。
这话说对一半,这还真是老掉牙的东西,这一套内容安全的技术从大众传媒诞生那天就有了,而且这么多年其实也差不多。
但这还真是个技术,有些人并不理解这一点,真正的新闻报道是个技术活儿,也有技术规范,也有技术原则。
现在很多新闻大家觉得“反转”了,其实大部分根本就不是新闻,因为从新闻的技术规范看,这就不是个成品,相当于共享单车的车架子,摆着看还行,真骑没戏了。
而这其中,保证内容安全,规避道德、法律、监管风险的技术,我认为就是内容安全技术。

这个技术有多重要呢?
或许现在自媒体被起诉还看不出来个所以然,那么大家还记得卓伟么?还记得“风行工作室”么?那就是没规避监管风险导致的。


现在很多人总以为规避监管风险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其实并非如此,某种程度上跟规避道德、法律一样,也有一定的思维方式来解决。
不过问题在于,现在很多做自媒体的,可能压根儿就是个贴吧混出来的写手,或者是微博上秀美图的,让他刷流量或许还行,但是让他保障内容安全,这就难说了。

这里有一个问题必须说一下,很多做自媒体的没有意识到风险中也分为实际的和可能的。
比如法律风险,你被人告一百回,一百回都没有败诉,这似乎不错,其实里边要支付大量成本,因此如何能够不被人告,这才是最好的结果,所谓“不战而屈人之兵”。
这能不能做到?当然可以,有时候只不过是把文字里的“不可能”换成“让人疑惑”就可以规避了。
但自媒体有没有这个意识呢?恐怕没有,甚至还会把怀疑直接说的板上钉钉,这不告你告谁?就算赢不了你,折腾折腾你也好,你禁得住折腾么?

更可怕的是,有相当一部分自媒体对于这种技术是无视的,也就是说对于风险是无视的,只有当风险降临时才会感慨自己怎么会被“盯上了”,觉得大企业是以大欺小,觉得监管是打压言论。
问题是,你出来做自媒体,不是本来就要面临各种压力的么?你觉得不合理是一回事儿,客观上是不是存在是另一回事儿。
于是这些自媒体要不就是趁着监管宽松和大企业没醒过闷来,赶紧刷一票流量捞一把;要不就是索性豁出去了,注册多个帐号,跟风险比恒心比速度。
前者诞生了无数流量作坊,后者则除了诞生了几个不断搬家的意见领袖,就是出现了好几个“灭门”。

此前,有人分析说,只要不做时政就没问题了。
这种判断属于“两个铁球同时落地”式的判断,你在当时看可能觉得是对的,但其实没有找到问题的核心实质,所以当环境发生改变这俩铁球就飘起来了,等着落地的人就傻眼了。
最典型的就是毒舌电影和金融八卦女,之前这俩帐号都不是做时政的,老实说做的非常不错,我都很喜欢看,但是为什也被封了呢?这就是环境改变了。
而这个环境改变也不奇怪,之前自媒体刚出来,社会不适应,大企业不认识,监管不会管;等玩了几年之后,社会也熟悉了,大企业也门清了,监管也看明白了,这时候该下手就下手,不含糊了。
而之前所谓的“不做时政就没问题”,很快就变成了“不做时政不一定没问题”和“不管做什么搞不好就出问题”了。

那么怎么才能搞好?这或许跟自媒体很难说清楚,因为这本身就是完全不同的环境下的“搞”。
这有点像三体里的“降维打击”,只不过这是“升维打击”,本来只要迎合用户需求就可以了,现在还要注意社会主流价值观、相关民事主体的法律权益和监管层面的需求。
对于一些写手来说,这很难理解,但如果是从传统媒体出来的资深人士,则大概会对这种“满足各方需求”的日子很熟悉。
不错,传统媒体的编辑通常就是这样,对外要满足读者,对下要满足记者,对上要满足主编、总编,再网上要满足监管,横向要满足美编、校对、广告。这就是传统媒体的“编辑中心”制,责权利都在一个或几个人身上,而总编辑层面则专门负责安全把控。
而如果是一个合格的自媒体或者新媒体人,对下要满足用户,对上同样要满足监管,如果是自己一个人搞还行,但如果是一个团队,横向要满足技术、产品、运营、推广、PR、GR、广告等等。

那么这对于自媒体可行么?似乎很多自媒体就几个人写写东西,只要注意点就行了。
但现在看很难,因为自媒体的从业者很多缺乏这种素养,有很多人根本就不知道要注意什么。你跟他说道德层面可能还能理解,说法律层面有些人就抱着自己那套逻辑出不来,到现在很多自媒体被起诉完了还不明白自己哪侵权了,至于监管层面他完全不理解。
同时自媒体平台,比如今日头条,一直宣扬技术是没有价值观的。
但可能今日头条没想明白的是,没有价值观的技术是要挨揍的,那么多平台被约谈,那么多帐号被封停,现在又掀起了自媒体被起诉的风潮,这核心就是缺乏价值观,缺乏依靠价值观规避内容风险的能力。
同时,现有技术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聪明,所谓内容分发也并没有传说中那么精准,尽管相比原来的纯人工分发拥有巨大优势,但是在规避内容风险层面,显然并不精准,有时候甚至是致命的。

当然,技术会进步,但是计算计的技术进步有没有那么快,我也不知道;那么在此之前,社会道德压力、法律风险压力和监管压力会同时到来,自媒体要想活下来,或许唯一的办法就是想想怎么去掌握一下这门内容安全技术,否则要不就停留在小打小闹游击战,要不就等着辛辛苦苦做出来的帐号一夜之间烟消云散。

所以我最后再强调一下:做内容真是个技术活儿。


原创文章转载需获授权并注明出处
请在后台留言联系转载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