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讲堂留影352
2025-5-8 三百五十二课
古文经典交流学习群 郭老师
郭志强,1996年毕业于河南大学历史系 ,中学高级教师,曾任《中学政史地》编辑部主任。
14.6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语音整理
在这一章,孔子又一次把君子和小人做了一个对比。不仅如此,孔老师还把君子、小人和仁者之间做了一个行为上的界定。孔老师认为,君子之中,有不仁的人,而小人之中是不可能有仁德之人。换个角度来说,就是在孔子看来,“仁”的境界是非常高的,一般人很难达到。一个君子尚且要时时努力,处处注意,才能够达到仁,而小人就没这样的一种可能了。
本章我们特别需要注意的一点就是,孔老师把整个社会的人大体上分为两个阶级,就是“人”和“民”。所谓“人”,就是指上等人,或者叫统治阶级。有时候也被称为大人、君子,主要指的就是诸侯卿大夫这些贵族。而“民”就是指下等人,通常叫做百姓,小人,有时候也被叫做众,实际上就是我们说的平民。它不仅包括农民、手工业者,还包括富裕的商人。两者之间,还存在着一个特殊的阶层,我们叫它“士”,这是一个流动性最强的阶层。他们通过自身的努力也可能获得了爵位,成为大人。当然,他们之中的大部分人不符合“学而优则仕”的原则,也可能被淘汰而成为下等人。
在孔老师看来,平民里边不会出现仁德之人,这个没有什么争议,因为他根本没有受过教育,也不可能有出人头地的机会。虽然有个别商人通过经商获得了巨大的财富,买得一些比较低等的官职而改变自己的身份以外,对于绝大多数平民来讲,是没有实现阶层晋升机会的。
但是让人奇怪的是,就是君子里面也有不仁之人,让人感到稍许有些疑惑。实际上这也正常,因为“仁”集合了所有人类的美好品德,一般人很难同时具备。在孔子眼中,与他同时代的真正符合“仁”的人是没有的,就连颜回这样的一个人,也仅是“三月不违仁”。就是说短期内可以做到“仁”,但是时间长了也可能有“不仁”的情况发生。比如《论语》里边的管仲就比较有争议,有人说他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这就是仁,孔子大概也是这样认为的。但有时候孔子认为管仲比较贪财,还僭越礼制,又认为他不仁。所以同样的一个人在不同的时期,有时候可能表现出了“仁”,有时候就表现出来“不仁”的品德。
总之,在《论语》里,“君子”和“小人”是经常出现的一对概念。其中没有一句说小人是好的,当然也没有一句话说君子是不好的。但是君子里也不都是完人,有仁义的,也有不仁不义的,我们注意加以区别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