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看《芳华》有感
文/YL重新出发
图片来自百度《芳华》是2017年上映,由冯小刚执导,严歌苓编剧,黄轩、苗苗、钟楚曦主演的一部电影。
故事的背景是发生1970-1980年,一群风华正茂、充满激情的军队文工团青少年,他们经历着成长中的爱情萌发与充斥着变数的人生命运故事。
故事中的主人公是乐于助人、质朴善良的刘峰和从农村来的屡遭文工团女兵歧视与排斥的何小萍。意外离开了浪漫安逸的文工团,卷入了残酷的战争,在战场上继续绽放血染的芳华。
还记得此片上映伊始,让多少退役老兵热血沸腾,趋之若鹜,他们或个人或结伴或组队,第一时间观看这部电影。
我和战友姐妹们还一起相约去看《芳华》,有心的小君,还给每人带来书籍《芳华》。
没有当过兵的人不会理解,即使当过兵没有穿过65式军装的人也不会理解。
因为在该部影片里,同样藏着这些退役军人的芳华,他们在观影时,随着剧情的推进,哭着、笑着、回忆着,仿佛又回到了那青葱的岁月,重返军旅,身穿65式军装的美好回忆。
一、65式军装
是啊!65式军装,当我第一次穿上它时,我年芳二八,宽大的军服,似乎可以将我整个装下,说不上英姿飒爽,但却透着庄严。
图片来自百度正如影片中所表现的一样,当改革开放的浪潮冲击着整个社会,也同样进入军营时。
那些正直青春、活泼朝气的男兵女兵们也接受着这份洗礼。
影片中陈灿拿着单卡录音机,到女兵宿舍,神神秘秘地一起听邓丽君的歌曲。
看到这一幕,真的好熟悉,不仅让我想起了,自己的第一台单放录音机,就是姐姐给买的。那时流行的就是邓丽君的歌曲。
曾被定性为靡靡之音的歌曲,当时听来却是动人心魄,句句入耳。
从小听着在红色歌曲和样板戏长大的我们,真的觉得很奇妙,歌,还可以这么唱,绵软、动听、悦耳,歌词又是那么深入人心,似乎说出了少男少女对爱情的期待和向往。
每逢周末,我们脱下65式军装,觉得它很土又不合身,换上自己买来的便装,带上录音机,去郊外,唱歌、跳舞,尽情挥洒着青春。
那时,也曾经幻想着,什么时候能脱下这不合体的军装,也能像大街上那些妙龄少女一样,穿上自己喜爱的漂亮衣服,充分彰显青春啊!
可是,当有一天真正要脱下军装时,才知道,这套65式军装不单单是穿在身上,而是长在了心里,那么让人难以割舍。
影片中的何小萍,迫不及待地偷偷拿着战友的衣服去拍第一张军装照,为的是告诉家人,我已经是名军人,我已经可以独立,我不再是你们的负担了。
图片来自百度看到此处时,不由得又想起了自己的第一张身穿65式军装的照片,也是同样的急切、同样的骄傲,虽然稚嫩的脸上挂着青涩的微笑,没有经过任何的化妆修饰。
但当我将照片寄回家中时,妈妈将它镶进相框里,想念幺女时,就对她说说话,亲朋好友如果来串门,妈妈也会指着照片给他们看。
这张小小的65式军装的照片,无疑是妈妈对女儿的寄托和牵挂,也是她的骄傲。
二、打靶
影片中有一个在靶场训练,练习射击、瞄准、打靶的画面。
这不仅让我回忆起了当年,那是刚进军校时,每天都要在操场军训,齐步走、正步走、向左转、向右转、向后转,枯燥乏味不说,还要加上夜晚时不时吹响的紧急集合的哨声。
神经极尽崩溃,终于有一天,队长说:明天全体去靶场,练习实弹射击,每人十发子弹。
战友们顿时沸腾,欢呼雀跃,太好了,明天我们就可以摸到真正的枪了。
虽然男孩子自小就喜欢舞枪弄棒的,但真抢实弹,对于我们这些小女兵来说,也是充满好奇和神往的。
第二天,我们全队70余人,排着整齐的队伍,迎着朝阳,踏上了去往靶场的路。
坐在敞篷大解放后车厢里,队领导让这些小女兵保持军纪,不许大声喧哗。
但看到她们一个个稚嫩的小脸儿上,洋溢着的欣喜和期待,也能猜出她们此刻的心情。
图片来自百度来到了靶场,那里已经有男兵在各个靶位上等候着。
我们被按顺序分配到各个靶位,每人一把半自动步枪,每个靶位都有一名男兵教练,他们负责教这些女兵们如何拿枪、如何瞄准。
练习的过程是枯燥乏味的,还要趴在冰冷潮湿的掩体里,对我们这些城市来的女兵来说,并不是好的体验。
本以为会像电影中的巾帼英雄一样,手持钢枪,英姿飒爽,面对敌人,百发百中。
却没成想,是窝在沟里,两眼发直,盯着100米外山脚下的靶子,练习三点一线,只是练习三点一线,没有练好,不发子弹。
三点一线瞄准,整整练习了一天,也没有看到金灿灿的子弹,更别说能能听到自己发射子弹的声音了。
结束训练返程时,女兵们的脸上, 都写满了疲惫,来时的兴致已经荡然无存。
听队长说:明天还要继续练习。女兵们嘴上应“是”,但心里却在嘀咕,还练习啊!
第二天女兵们又来到了靶场,如昨天一样,趴在掩体里,练习三点一线瞄准。
我虽然也觉得没劲,但态度端正,练习认真。
经过一个上午的练习,下午终于发子弹了,我们好兴奋,终于可以实弹射击了。
但想的容易,因为手劲不够,自己都不能将子弹上膛,还得男兵教练帮忙。
这次真的要实弹射击了,心里莫名地紧张,教练安慰说不用紧张,瞄准三点一线后,扣动扳机,在子弹发射出去的同时,会有一个后坐力顶向肩膀,这都是正常的。
第一发子弹射出,我被步枪的后坐力撞了一下肩头,还挺疼的。但因为心里早有准备,没有当回事儿。
心里有点小小的兴奋,我会打枪了。而后是第二发、第三发……第十发。
等待报靶时,心里有点小小的期待,自认为打得不错,但愿能打出好成绩。
有打出80环的,有40环的,有20环的,还有脱靶0环的。而我打出65环,不算最好,但勉强及格了。
至此,我喜欢上了射击,尤其是实弹射击。以后 只要有机会,我都不会放过任何一次射击机会,即使是公园里的有奖射击,我也会试上一试。
还记得我和他一起去军事博物馆参观,其中就有一个射击靶场游戏,我们各自手持一把仿真式步枪,对易拉罐靶子射击。
我这边不断地听到乒乒乓乓的声音,而他那边却寂静无声。工作人员看过来,小声地说了一句,男不如女呀。
他听到后,觉得很没面子,拉上我就走,可我还没有玩儿够呢。
三、最后的道别
当文工团宣布解散,完成了最后一次汇报演出后。
战友们,手持军用茶缸,眼含热泪,放声高歌,
《送战友》
送战友踏征程/默默无语两眼泪/耳边响起驼铃声/路漫漫雾蒙蒙/革命生涯常分手/一样分别二样情/战友啊战友亲爱的弟兄/当心夜半北风寒/一路多保重……待到春风传佳音/我们再相逢。
萧穗子,在醉后第一个醒来。她环顾四周,心里说着,虽然改革的浪潮同样也冲击着部队,战友们吵着转业。
图片来自百度但,一旦文工团要解散,他们才意识到,是那么难以割舍,他们早已把部队当成了自己的家。如今家要没了,这些儿女们会各奔东西,不知何时才能再相见。
此情此景,相信每一位退役老兵都会感同身受。看过二遍《芳华》的我,还是会禁不住潸然泪下。
想起自己从军20年的经历,经历过几次这样的场景。
在临近军校毕业,与朝夕相处二年的战友分别时,那份依依不舍,但又不得不说再见的场面。
还记得那是1981年的夏天,毕业典礼过后,就是分别前的聚餐会了。
我们怀揣着对未来的憧憬,同时又有和战友们即将离别的的不舍,还有对尊师的敬意。
我们以水代酒,敬师长、敬战友、敬姐妹。每个人的眼中,都沁着晶莹的泪水。
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各自珍重,常联系,我会写信给你。
临走前,开了最后一次班会。我们班12人,各自坐在小马扎上,听着老班长的发言,此时的班长,不再是那个面有威慑、不苟言笑的严厉班长,倒像似一个邻家大姐姐,对我们这些即将离校的小女兵,千叮咛万嘱咐的。
我环顾四周,这个狭长的宿舍,靠墙是二排上下铺,我在进门的右手中间上铺,我的室友也是我的战友加我共12人,我们朝夕相伴600个日日夜夜,当初以为的平淡,却不想成为了定格在记忆中的永远。
人的一生会和许多人擦肩而过,也会和你的亲人、朋友、战友的离别。我们会在这不断的离别中成长。
离别是令人伤感的。
最最让我难忘的离别是从军20年,决定转业之时。
才真正体会到,原来我对部队、对这身军装,会有那么深的感情,会有那么多的不舍,会有那么多的眷恋。
曾经有一位老兵说过:离开部队,最让他放不下的不是这套军装,而是军人情结,是军人的情怀。
只有同样经历过的,才会体会这句话的份量。
是啊,我把青春献给了部队,部队也培养历练了我。让我在任何困难面前,都不会低头,让我坚韧、守信、自律、自强。
就算人有百年的寿命,那么20年,就是我人生的1/5,但我不后悔,我把人生最好的20年献给了部队,值!
没有听说过有哪一位当过兵的人后悔过自己曾经的军旅生涯,这是他们人生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是他们一生的财富,也是他们一生的骄傲。
道一声战友,可以拉近五湖四海的距离。
战友啊战友,我亲爱的兄弟,待到春风传佳音,我们再相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