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波《人为什么活着》如何分析什么是大俗什么是大雅?
王小波《人为什么活着》如何分析什么是大俗什么是大雅
第十四章:关于格调
有感:
小岳岳与袁姗姗主演的一部《疯岳撬佳人》电影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剧中老爷子说的一句话:把俗做极致了就是大雅。
![](https://img.haomeiwen.com/i3004491/bd765218a37d7d77.jpg)
之前周立波与郭德纲的骂战中二人就雅俗各为争执。
“吃大蒜只管自己吃得香,不管别人闻得臭;喝咖啡是把苦自己吞下,把芳香洒向人间。”“海派清口”创始人周立波的这段话,如今已经成为上海人口中的名言了。
现在这句话在民间都成口头禅了,咖啡、大蒜算是两派人,说明谁和谁都相处不来。”
在后来有记者问道会不会有机会与郭德纲同台演出时,对此他说:“一个是吃大蒜的,一个是喝咖啡的。”暗指南北地域文化的差异,两人的表演风格并不一致,因而无法同台演出。
自此之后,媒体便向郭德纲抛出发问,但他对于此事始终采取不做回应的态度。
郭德纲、于谦作《你要高雅》在从业二十周年庆上首次登台演出。20多分钟的相声充满了嬉笑怒骂式的调侃,听起来像是篇“相声杂文”。
其中一段对口调侃的“雅俗论”赢得观众连连掌声:“有人说什么是高雅,什么是低俗。说听交响乐高雅,听相声就低俗;听明星假唱高雅,看网络原创低俗;看人体艺术高雅,两口子讲黄色笑话低俗;喝咖啡高雅,吃大蒜低俗。高尔基先生教导我们说:去你奶奶的簪吧。”
这明显是郭德纲在回应周立波的高雅论。
在郭德纲的概念中,谈论人世的高雅低俗,不能从外在形式上判断,“雅和俗分不开,喝着咖啡就着大蒜,秋水共长天一色。好多个高雅的人喷着香水我都能闻出人渣的味来。”
前几日,关于我弟喜欢那英这个事,跟一个朋友在空间里起了争执。
原因是好声音播出时,我弟作为那英的死忠粉自然各种转发歌曲,我看到下面有人评论说道:那英 人品不怎么好 说喜欢听刀郎的歌的都是老农民 没品味 人送外号辣阴。
我看到后气的不行,我纳闷,喜欢听刀郎的歌就是没品位了嘛?我天天嘴边哼唱道:你是我的情人,像玫瑰花一样的爱人,气愤的立马回复:听刀郎的歌就是没品了?什么是大俗什么是大雅?难道听莫扎特就是大雅,听最炫民族风就是大俗了嘛?
我很是不解,气愤的原因并不是因为是我弟。
而是我早就纠结了这个点。什么是大俗什么是大雅?你们听民谣,听古风是大雅?我哼唱刀郎的歌就是大俗了吗?
王小波在本章中讲过一个故事。
改革开放之初有部电影,还得过奖的,是个爱情故事。男女主角在热恋之中,不说“我爱你”,而是大喊“I love my motherland”!场景是在庐山上,喊起来地动山摇,格调就很高雅,但是离题太远。国外的电影拍到这类情节,必然是男女主角拥抱热吻一番,这样格调虽低,但比较切题。
外国人在这方面缺少训练,所以对这部影片的评价是:虽然女主角很迷人,但不知拍了些啥。
我反对把一切统一到格调上,这是因为它会把整个生活变成一种得分游戏。一个得分游戏不管多么引人入胜,总不能包容全部生活,包容艺术,何况它根本就没什么意思。假如我要写什么,我就根本不管它格调不格调,正如谈恋爱时我绝不从爱祖国谈起。
作品里假如只有格调,就不成个东西。这就是说,格调不是评价作品唯一的尺度。由此就产生了一个问题,另外那种东西和格调是个什么关系?
这个问题孟子肯定会这么回答:艺术与格调,犹色与礼也。作品里的艺术性,或者按事急从权的原则,最低限度地出现;或者按得到最高格调的原则,合理地搭配。
比如说,径直去写男女之爱,得分为一,搭配成革命的爱情故事,就可以得到一百零一分。不管怎么说,最后总要得到高大全。
文革时期的作品格调高,大家都知道,提升格调要受到某种制约。“文革”里有一类作品只顾提升格调,结果产生了高大全的人物和高大全的故事,使人望之生厌。因为这个缘故,领导上也说,要做到政治性与艺术性的统一。
当然王小波写完《黄金时代》《白银时代》…后,有人说他格调不高,自然是因为他文中有性描写。
孟子不是说过:礼比色重,正如金比草重。
孟子的意思是明白的,生活里有些东西重,有些东西轻。正如我们现在说,有些事格调高,有些事格调低。假如我们重视格调高的东西,轻视格调低的东西,自己的格调就能提升。
格调高低?大俗大雅?这些怎么来评判?
俗:人间烟火,五谷杂粮,民间风俗; 低:人间陋习,心底杂念,格调低下; 雅:象牙珍贵,佳话珍美,风雅宜人; 高:口味清爽,上下适中,格调高上; 雅俗共赏是绝好境界,区分高低必形成隔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