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的智慧——寻找对立面
看到吴军先生在一篇文章中说,做人和做事都需要让自己做到不可替代,要善于寻找到一些对立面或是反面,从而激发自己的潜力。具体的内容的没有展开去说,我琢磨了一下,觉得有些道理。因为没有对立面,生活会常常失去目标感。有了对立面后,才知道自己的方向。
从通俗意义理解来说,对立面的隐含的意思是,解决一些潜在的问题和冲突,通过解决这些问题和冲突,个人才能获得不断成长。我想了想生活中的例子来验证这个“理论”,虽然不一定完全准确,但的却是符合人性的一种心理动因。
比如说,好莱坞的电影,一般会有正派和反派,如果一部电影只有正派,全部都是“好人”,那么这部电影就没多少看头了。正派的英雄和英勇,一定需要反派来烘托和映衬。这也是有点类似道家的思想,“有无相生,长短相随”,正面和反面,一定是同时存在,同时消失的。中国的传统故事文化中,有没有这样的例子呢?其实也很普遍,比如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这种国与国之间的较量,落实到人与人之间的较量,这和现代的“正反派”的设定,如出一辙。还有项羽与刘邦争夺天下的故事,顺便延伸出来的象棋的格局,也是正反双方的设定。当然,生活中没有人会认为自己是“反方”,坏人可能也认为自己是正义的,是“正方”。本质上,无论这两方谁是正方,它一定存在双方的一个“对立面”。
在商业世界中,人们也是乐于看到这种老大、老二的竞争局面,比如支付宝支付和微信支付;电商领域的淘宝和京东等。比较的心理,区分的心理,事实上,是存在于大众的头脑中,这种比较很多时候是隐藏着的,但不表示人们在接受信息和理解世界时不会这么去想。
许多信息的存储是“二进制"的,要么是代表0的“是”的一面,要么是代表1的反面“否”的一面,只有这两种结果。通过这两种基础性的结果的排列组合,推导至纷繁世界的无穷的结果。有点类似”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最基础最简单的处理信息的方式,就是此面——对立面。
举个更通俗的例子是:
高考考上大学——考不上大学
考上研究生——考不上研究生
找到男/女朋友——找不到男/女朋友
找到薪资多少的工作——找不到薪资多少的工作
............
虽然这种分类是极端地粗略的分类,没有那么具体和精确。但不能否认,A的对立面的B面,就可能是天差之别的结果。人们选择也好,不选择也好,有意识也好,没有意识也好。最终存在的结果,一定是可以将自身的现状进行二分的。既然生活中免不了被分类,必须有一种选择,那么为什么不主动意识到这种选择呢?
更多的时候,由于不作为和随遇而安,以为机会可能会到来,但实际上,更多情况下,不去行动和付出,就是会走向预期的反面。寻找对立面(目标感),是让自己有一种警觉的意识,保持适度的紧张感,可能是人类能够长期生存的的一种潜在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