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饭随想
食堂有两家档口卖米线,两家我都很喜欢。
第一家是一家陕西人开的,很早以前就占据了这个档口,生意一直很不错。煮米线的师傅同时还要忙着做其他活,米线煮的很是随心,有时候太硬,有时候又太软,调味也是动态变化。他家的米线是纯素的,有各种淀粉丸子和时令蔬菜,有麻辣的口味和让人食欲大开的红油。在曾经没有其他竞争对手的冬天,我连续吃了好几个星期的麻辣米线。
第二家是一个餐饮公司承包的,阿姨们穿着统一的制服,墙上贴着健康证信息,位置恰好就在第一家的旁边。第二家实力雄厚,推出了各种令人眼花缭乱的小吃,从包子馄饨到炒饭干锅,菜单满满当当的一整页,其中就包含了牛肉米线。第二家的风格是现代化的,每碗米线的配菜永远是固定的,煮的火候也十分稳定,提供了可以自己加的油辣子和葱花。美中不足的是,因为加了两片牛肉,价钱也上去了。新口味的米线很快俘获了我,我从第一家转到了第二家,连着吃了两个星期的牛肉米线。
由于档口是挨着的,两家的东西不可避免的要挨着放。期初第一家占据了很大一片台面,放自家的明星产品米线。第二家来了以后,米线们被迫堆叠了起来。再后来,第一家新做了个架子,立体存放米线,而第二家拉了条线放在交界处,把竞争对手拦得死死的。
过完年回来之后,我怀念起了第一家米线的味道,决定去尝一尝老朋友。没想到米线窗口前排起了长队,我仔细一看,原来是出了新菜品——牛肉面和重庆小面。米线的地盘被大幅缩减,米线师傅忙着端出一碗碗牛肉面。
我转头一看,第二家也出了新产品——陕西裤带面。明晃晃的牌子透露着一些针锋相对的意味。第二家的窗口却没有排长队,因为新用上了叫号系统,不需要排队等着了。
我终于在一众牛肉面之后等到了觐见米线师傅的机会,小心翼翼问道:“”“米线还有吗?”
米线师傅从犄角旮旯里掏出来一碗,倒进看起来水还没烧开的锅里,然后接着去忙重庆小面了。大约过了两碗面的时间,我的米线好了。漂浮的红油在春节过后的肠胃看来有些油腻,重盐重辣的调味也显得有一些廉价,米线有些硬,并没有完全煮熟。就像是终于见到了高中时期的白月光,却发现记忆中的清秀少年成了气质猥琐的普通男人一样,虽然脸都是一样的。
在后来的某一天,我看到了群里的一张截图,大意是第一家米线说第二家嫉妒自己生意好,向上面要求不许他们卖米线了。一时间我大为震撼,没想到上次的嫌弃体验竟然要绝版了。没过多久又有人出来辟谣,说只是误会云云,不会干涉他们卖什么的。
再后来的事情我也不清楚了,因为最近每天都在吃新开的餐厅,根本不会路过两家米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