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课例研讨6|好课设计--实

2023-06-24  本文已影响0人  青箬笠0

  余老师提出好课设计:实、新、美、活、丰、精、巧、雅、趣、深。

  “实,即务实地、扎实地用课文教,让学生在语言学用、能力训练、知识积累方面有实实在在的收获。”

    感觉这里说的主要是课堂活动设计,课堂活动应该是面对全体学生的语言学用的实践活动,如字词积累,语段品析,段式文法学用……

  试着以《土地的誓言》为例理解余老师的好课设计之一--实。

  如积累部分

  1.作家作品

  端木蕻(hóng)良(1912--1996),原名曹京平,辽宁昌图人,作家。代表作有小说《科尔沁旗草原》等。

    2.字词

〔挚(zhì)痛〕诚恳而深切。

〔标直〕笔直。

〔嗥(háo)鸣〕(野兽)大声嚎叫。

〔狐仙姑〕东北地区民间传说中的神仙。

〔谰(lán)语〕没有根据的话。

〔亘(gèn)古〕远古。

〔族系〕具有某种共同属性的同类。

〔镐(gǎo)头〕刨土用的工具。

〔 大熊〕指大熊星座。座内的北斗七星常被用来作为指示方向的标志。

  〔污秽(huì )〕肮脏的东西。

(字词学习如何不直接展示学习,而是让学生编辑征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如你能用什么方法整理字词?按音序,按部首,按感情色彩,按字数等,让学生自主选择。如果你是小老师,你认为还需要为学生补充哪些字词?这样会不会好些?)

  3.美句

    a.对于广大的关东原野,我心里怀着挚痛的热爱。(感受表达强烈情感的词语,体会直接抒情。先不用讲解,让学生朗读品味)

    b.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前文对土地、原野的描写,其实就是抒发对家乡的感情。呼告,感叹句强烈的语气,来直接抒情。)

    c.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呼唤我的名字,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召唤我回去。……我听到故乡在召唤我,故乡有一种声音在召唤我。她低低地呼唤着我的名字,声音是那样的急切,使我不得不回去。……我必须回去……我是土地的族系,我不能离开她。……我答应过她,我要回到她身边,我答应过我一定会回去。(体会反复的强烈语气,由故乡召唤我回去到我一定要回去,感情的增强。)

以下列举间接抒情语句,先朗读体会,为后面赏析做铺垫。

    d.我想起那参天碧绿的白桦林,标直漂亮的白桦树在原野上呻吟;我看见奔流似的马群,听见蒙古狗深夜的嗥鸣和皮鞭滚落在山涧里的脆响;我想起红布似的高粱,金黄的豆粒,黑色的土地,红玉的脸庞,黑玉的眼睛,斑斓的山雕,奔驰的鹿群,带着松香气味的煤块,带着赤色的足金;我想起幽远的车铃,晴天里马儿戴着串铃在溜直的大道上跑着,狐仙姑深夜的谰语,原野上怪诞的狂风……(选取典型形象,细节,表达对故乡的深情。)

    e.在那亘古的地层里,有着一股燃烧的洪流,像我的心喷涌着血液一样。(用比喻将情感具体化、形象化)

    f.故乡的土壤是香的。在春天,东风吹起的时候,土壤的香气便在田野里飘起。河流浅浅地流过,柳条像一阵烟雨似的窜出来,空气里都有一种欢喜的声音……(用景物描写进行烘托渲染,融情于景表达对故乡的喜爱怀念)

    g.  这时我起来,找寻天空中北方的大熊,在它金色的光芒之下,是我的家乡。(选取有代表性的形象予以暗示)

(可以让学生展示自己认为美的语句进行积累,朗读时引导需要读好情感的字词语气等。)

  如第二段精读

  1.梳理第二段情感脉络,体会文章的波澜,为该段文字设计朗读脚本。

    2.“从东北流亡到上海及关内各地的一些青年作者,如萧红、萧军、端木蕻良、舒群、骆宾基、罗烽、白朗、李辉英等人,习惯上被称为‘东北作家群’,形成于20世纪30年代中期。……正是他们,开了抗日文学的先声,第一次把作家的心血,与东北广袤的黑土,铁蹄下的不屈人民、茅草、高粱,搅成一团,以一种浓郁的眷恋乡土的爱国主义情绪和粗犷的地方风格,令人感奋。(吴福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品读第二段文字,画出你认为抒发作者“对国土沦丧的压抑之感”和“浓郁的眷恋乡土”之情的语句,品味这些语句是如何表达情感的。

  a.修辞之美。

拟人(移情于物)。把故乡比作母亲,不说自己思念故乡,对故乡魂牵梦萦,却说故乡时时召唤自己,写出自己与故乡心意相通的默契,生死相依休戚与共的深情。

  比喻。作者的比喻总是与土地相关,很好的表达出眷恋乡土深情。“在那亘古的地层里,有着一股燃烧的洪流,像我的心喷涌着血液一样。”(“我”的心与大地之心即故乡之心相通相连)“我是土地的族系,我不能离开她。”(与故乡不可分离不能分离紧密相连,表达深深的眷恋之情)

  呼告。“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一遍又一遍深情呼唤,“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斩钉截铁的感叹句,掷地有声的铮铮誓言。

b.画面之美。作者回忆在家乡的生活经历,写一年四季的生活情景,描绘了一幅幅清新明丽的画面,生动的细节描写,画面感极强,如“秋天,银线似的蛛丝在牛角上挂着,粮车拉粮回来,麻雀吃厌了,这里那里到处飞。禾稻的香气是强烈的,碾着新谷的场院辘辘地响着……”秋收时,牛车拉粮,或是悠闲,或是忙碌,农人坐在粮车上,听着牛车吱呀吱呀声,一定是满足的,喜悦的。碾着新谷的场院,有着强烈的禾稻香气,有着辘辘的悦耳声响,有着忙碌的生机热闹,有着收获的喜悦满足。

c.五官写景之美。这里有嗅觉,“故乡的土壤是香的。在春天,东风吹起的时候,土壤的香气便在田野里飘起。”“禾稻的香气是强烈的”;故乡是有香气的。有听觉,“原野到处有一种鸣叫,天空清凉透明,劳动的声音从这头响到那头。”“碾着新谷的场院辘辘地响着”;故乡是热闹富有生机的。有视觉,“河流浅浅流过,柳条像一阵烟雨似的窜出来”,“银线似的蛛丝在牛角上挂着,粮车拉粮回来了,麻雀吃厌了,这里那里到处飞”,故乡是美丽富饶的。

  d.用词新奇之美。这里,作者运用他独特的词语表达强烈的故土之思。“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在那稻棵上我捉过蚱蜢,在那沉重的镐头上有我的手印。)”曾经在田野里,或玩耍嬉戏,或劳作耕种,那是充满欢乐的田野,“欢笑”,有欢乐的神态,有笑闹的声音,而这一切,随着故乡沦陷,随着作者奔走他乡,被彻底埋葬,用“埋葬”这样沉重的词语,让人触目惊心,很好的传递出作者的悲哀。“柳条像一阵烟雨似的窜出来,空气里都有一种欢喜的声音。”柳条本是悄无声息地抽芽变绿,“窜”,化静为动,把柳条写得孩子般活泼可爱,动感十足。“空气里都有一种欢喜的声音”,空气里怎么会有声音,还是欢喜的声音?不由让人生疑,可细想,经历了漫长冰天雪地的寒冬,春天终于来了,天气万物无不由衷喜悦,植物开始以破芽抽枝迎接春天,流水以汩汩奏鸣迎接春天,鸟雀以婉转歌唱迎接春天,人们打开门窗走到户外呼朋引伴邀亲呼友,哪一种声音不是欢喜的声音,这样新奇的用语,写尽春天到来的喜悦。

    e.动静结合之美。

    f.口语亲切之美。“劳动的声音从这头响到那头”,“这里那里到处飞”,相信听到乡音口语的人,油然而生亲切感。

    g.情感变化之美。与故乡紧密相连不能分离,是对故乡的热爱眷恋;回忆故乡的生活,温馨甜蜜;回到现实,面对河沦丧的故乡,是刻骨铭心的痛,是更深沉深刻的爱,是家国情怀达到高潮的铮铮誓言。

    3.变文为诗。

    重新整合课文语句,把该段落变成一首诗歌;或者选一个层次,变文为诗。

    如第一层

            故乡(的土地)

    土地是我的母亲

    我是土地的族系

    我们的心跳在一起

    永不分离

第二层

    故乡是香的

    春天,

    东风吹起,

    土壤的香气在田野飘荡。

  河流浅浅流过,

    柳条一阵烟雨似的窜出来,

    空气里欢喜的声音香气般弥漫开来。

    天空清亮透明,

    劳动的声音香气般从这头飘到那头。

    秋天,

    拉粮的牛车,

    牛角挂着银线似的蛛丝,

  饱食的麻雀,

  到处飞。

    碾着新谷的辘辘响声,

    和着禾稻的香气,

    从这里飘到那里。

  (这几天在看王荣生老师的书,王荣生老师说,作品的语言形式与内容表达是一体的。那么,如何在品味语言中揣摩情感,品味作者独具特色的语言,揣摩作者独属自己的情感,感觉是个难题。只是尝试努力吧)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