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批判态度对建筑进行解读和解构
自从甲午战败以后,国人就形成一种特有的思维模式,老怕落后,落后就要挨打,带点焦虑感,渐渐出现一种文化自卑感,一直持续到现在,我们看到外国的新东西,还觉得是最先进的。所以中国现在的建筑环境是不中不西的,处在一个过渡期。那么中国的建筑本土是什么?
解读建筑:家园印象
每个人心里都有两个故乡,一个是现实意义的故乡,在那里出生成长。另一个就是想象层面的故乡,心之所向的地方,比如说多数人对江南小桥流水人家的怀想。这两个故乡都能触动人的家园感,是心灵的港湾,内心最柔软的地方。
黑格尔说过这样一句话:“只要一提到希腊,在有教养的欧洲人心中,尤其在我们德国人心中,自然会引起一种家园之感”。
我们为什么对江南小镇、四合院等古建筑情有独钟?是我们小时候形成的对家园的印象,这种家园印象在我们成人之后会形成固定的心理。
何镜堂的大厂民族宫就涉及到这个问题,尤其对于当地回民的文化影响。时间久了,当地回民会移情,移到中东,他们会认为在中国是客居,中东才是主。
因为这个建筑形式在本地是没有的,都源于中东。当他们认为自己是客居状态,在极端情况下就会出现暴力。或者他们认为这不是自己的土地,想要用暴力获取自己的土地。这个问题太敏感,涉及到宗教、牵涉到民族矛盾,不好多说,等以后上升到政治层次了,再隐隐约约的提。
因为我学过哲学,知道“建筑的存在是什么。”刚才写人的先天认识是怎么形成的,然后又用原理来剖析,讲的是大厂民族宫的例子,剖析出的是宗教、民族矛盾的问题。
身为建筑师要能够说清楚一个建筑,这是一个看似基本的要求,但有很多人说不明白。
像程泰宁就说不清楚。我看过他写的文章,内容里的基本概念都错了,他所谓的批判,其实是思辨。
解构建筑:故宫
由于前人对中国建筑的批判,特别是在一个时期内全国把古代建筑批成封建建筑,说故宫的垂直对称明显体现出中国古代森严的封建等级制度,强调皇帝的威严,这个评价是错的。其实中国对古代对封建的那种仇恨方式是错的。
因为对封建制度的恨,导致人们会把仇恨倾泻到建筑上。古代建筑在当时承担两个含义:一个是邪恶的代表,一个是落后的代表。
日本建筑师说:故宫是沿水平线的。西方建筑师说:故宫走的是垂直线。我觉得故宫的设计概念,处处体现公道,所以故宫处处对称,大对称,小对称。故宫是宇宙中心,是最高官府,最高管理结构,叫天下官。在中国古代天下官和人类共同体是一码事。
如果用解构主义来看历史,就能理解故宫了。解构主义让你尽量接近真实,将外面的现象都抛弃掉,打掉原有的知识结构。
首先去掉对历史知识结构的认知,第二去掉故宫设计,第三去掉已有的评价,去掉这三种背景,就体现出故宫当时的设计本意。
对话建筑师:要找到来时的路
儒家文化一直强调担当感。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些都是儒家担当感的体现。
我们国家建筑领域的院士、大师作为行业的引领者,既然已经到了这样的高度,就应该有国家的民族的责任感,为国家做贡献,这才是他们要做的。但是有些人成了院士以后,做的还是市场性的,以营利为目的,一点没看清自己的位置。
要知道你代表的是国家形象,这种作态,形象太低下了,一点儿也高尚不起来。这涉及到对我们国家建筑气质的一个引领问题,在这方面目前存在创作理论的问题。这个要解决,要给其他人的生存空间留有余地。
他们在做的本土,其实都是盲人摸象,摸的是“现象”。他们做的东西包含自己的经验,不是真正的中国建筑。他们是寻找的过程,并没有结果。都是流于表面的现象之谈,浮与表皮的东西较多。
他们一直走,想找到新世界,走到现在自己迷失了,回头看才发现自己走丢了。从哪里来的不知道了,所以要找到来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