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壶好酒【原创】

2018-02-03  本文已影响0人  作家原野

      春风快要吹过来了吧。年将终,想起了春风。闭上眼睛,脑海中浮现出春光旖旎的画面,这是一种享受。人生大多数时间是在庸碌的平淡无奇中度过。虽然庸碌,但繁忙不减。没有时间,也没有空间去闭上眼睛,随风吹过,任雨袭来。年假开始了。时间既然是自己说的算了,那就先为自己腾出一点时间,闭一闭眼睛,打扫一下心灵。

       春节的来临,使我感受到了一点放松的自由感觉。自由的飘飘欲仙了。喜欢这种时间自我支配,自我调理的感觉。懒散一会儿吧,懒散是一种享受,也是一种境界。古往今来,散人不少,大多是高雅之士,享受自然的乐趣。我们世间的凡人,常以懒散为可耻之性格。但殊不知懒散是一种体会自然的方法。不要单看表面现象,只要有收获,不违背道德和良心,什么事情也是值得做的。我痛快的懒散了一回。从懒散中收获了古人的精神,一种高尚的,纯粹的。多么有价值的懒散时光啊。

     说起懒散,我忽然想起了李白醉卧树下的画面,头枕着酒坛,逍遥自在,任风袭来,任树摇曳。飘逸,自在。李白是我国文学史上公认的诗仙,在那个诗赋鼎盛的年代,李白以自己独有的飘逸风格独树一帜,开创了飘逸大胆的豪放派,以豪爽的诗词风格大快人心。

        以品赏的态度饮酒是一种心灵的释放和精神的寄托。酒中自有一种雅致飘逸的境界。古人喜欢饮酒作乐,从美酒中,得到一种释放,得到一种轻松自在的感觉,酒这种饮品是不分层次,不分性格,不分雅俗,不分性别的。这就给人提供了一种心灵寄托和精神释放的物质条件。

         古人饮酒依照性格和性别的不同,其中的韵味也不同。没有文化的人,追求的是实实在在,豪爽尽兴,以为真诚。像李逵、武松。有些文化的,注重自身修养,在酒中倾注以节操、气节和志向,像宋江等人。凡夫俗子饮酒,为求个身体舒畅,追求酒足饭饱。以酒来调节身体的舒适度。女子饮酒,讲究情调,因为女子重视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形象,更多的是为展现自己酒中和酒后的独特风韵。同样是酒,不同的身份,不同的年龄,不同的性别,所起到的作用是不同的。把酒和文化结合起来。我想大多数人脑海中浮现的人物形象该是李太白居多吧。论其文化,他是文学史上不折不扣的诗仙。论其酒量,人们最先想到的该是“李白醉卧图”。要说李白是位酒仙也不为过。李白一生以诗酒相伴,的确是为人所羡慕的一生啊。

                                                            仙风道骨 优雅飘逸

        古代的文人大多追求一种“雅”,“雅”是一个不简单的字,说它不简单,因为它包含着太多的内容。因而很难做到。古人所谓的“雅”首先包含的就是高尚的道德和刚正的气节。在物质社会中,高尚的道德是很难立足于现实社会中的,因此,隐居成为高士们追求“雅”的最好选择。历代中,为求“雅”“静”二字而隐居的高士不胜枚举。诸葛亮、姜子牙、竹林七贤等等。其次,“雅”还包含着一种淡泊和包容。以天地、自然、花草植物为伴,这些都是自然之物,自然之物的属性就是真实、纯洁、静谧。真实没有虚假,无需勾心斗角,处心积虑。纯洁没有杂质,不会玷污品德。静谧没有约束,不会因时间和事务的缠累而感到生活被动。此外,“雅”更多的是一种高尚品德的真正体现。一个品德猥琐的小人不会追求雅的境界。

         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一代雅士李白出蜀,“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他乘舟沿江出峡,渐行渐远,家乡的山峦逐渐隐没不可辨认了,只有从三峡流出的水仍跟随着他,推送着他的行舟,要把他送到一个陌生而又遥远的城市中去。

        机遇对改变人的一生是很重要的,历代的名人雅士正是因为有合适的机遇而得到学以致用的福气。福气?是的,追求的爱好有人赏识并且重用是一种福气。历史上也有不少人见多识广,虔诚的追求自己的爱好,但因为没有很好的机遇得以检验和施展而含恨终生的,李白却是非常幸运,初次出蜀,踏入社会就得到了别人的欣赏,这是人生追求的开端,这个开端非常顺利,非常喜人。

       让李白想不到的是在江陵会有一次不平凡的会见,他居然见到了受三代皇帝崇敬的道士司马承祯。天台道士的司马承祯不仅学得一整套的道家法术,而且写得一手好篆,诗也飘逸如仙。玄宗对其非常尊敬,曾将他召至内殿,请教经法,还为他造了阳台观,并派胞妹玉真公主随他学道。李白也是一个崇尚道学精神的人,能见到这个备受恩宠的道士,自然非常欣喜,当即送上了自己的诗文供其审阅。当时的李白年少青春,所到之处无不释放着一种自信和精神饱满的状态。器宇轩昂,资质不凡,司马承祯一见,便深为喜爱,及至看了他的诗文,更是惊叹不已,称赞其“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因为他看到李白不仅仪表气度非凡,而且才情文章也超人一等,又不汲汲于当世的荣禄仕宦,这是他几十年来在朝野上下都没有遇见过的人才,所以他用道家最高褒奖的话赞美他。也就是说他有“仙根”,即有先天成仙的因素,和后来贺知章赞美他是“谪仙人”的意思差不多,都是把他看做非凡之人。这便是李白的风度和诗文的风格给予人的总体印象了。

        李白为司马承祯如此高的评价欢欣鼓舞。他决心去追求“神游八极之表”这样一个永生的、不朽的世界。兴奋之余,他写成大赋《大鹏遇希有鸟赋》,以大鹏自喻,夸写大鹏的庞大迅猛。这是李白最早名扬天下的文章。从江陵起,他就开始了万里鹏程的飞翔。

                                                             信步闲游 仙踪不定

        文化是一种不断提升的精神财富,没有止境也就没有定所。有些学者为了写出好的作品,深入调查,体验生活,以做到让自己的作品更加真实,更接地气。为了有更大的进步和更有质量的提升,他们拿出时间和精力去感受大众生活的点点滴滴,疾苦冷暖。而李白的体验生活却不是刻意的,逍遥不羁的性格使他自来的有一种游历大好河山的兴趣,无需刻意的体验生活,只是在自己享受生活,享受自然之气的同时,就会获取不同的自然收获。自然是清幽的,纯洁的,并且是最浩大的。自然的浩大铸就了李白宽广的胸怀和豪放的性格。仿佛一切细微的,渺小的已经不足为道。人生也不足为道。在浩瀚的天地之间,在苍茫的自然之中,人又算得了什么呢?如果人类都是渺小的,那么,世间的疾苦忧伤,又能算什么呢?宽广的天地缔造了李白豪放的诗风。

        写到这里,自我有一种对人生的感悟。当我们忧愁烦恼时,不妨像李白一样出去走走,看看大自然的奇妙,我们会发现,在天地自然间人是渺小的,人若是渺小的,人的愁苦又算得了什么呢?天地间的万物遵循规律生长着发展着,在天地间,万物中,人是多么的渺小啊。我们应当快乐的,以感恩的心享受万物给人类生存带来的方便,何必在忧愁和焦虑中烦躁不安呢?

        李白迤逦而行来到了庐山,在此作下了那首脍炙人口的《望庐山瀑布》。从这首诗中,我们感受到了自然的神奇,“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飞流千丈,这奇观是自然的产物,非人力所控,大自然的神奇给了李白一种感动,一种顺服。大自然既然能够缔造出人力所不能为的奇观,就能有人们所未知的世界。与自然相比,人是无知的,渺小的。既然是渺小,人类还有什么资格去高傲,去轻慢。所以,李白以高雅的豪情不断的赞美着祖国的大好河山。高雅是什么?一些人感觉高雅是不入世俗,一种清高,一种不食人间烟火的自我欣赏。其实错了。高雅并不是装清高,反而是一种谦卑。因为看到了自然的能力,看到了自然的神奇是人力所不能及的,所以我们敬畏自然,敬畏万物。从而自然的培养出了高雅的情怀。所以,高雅对于自然而言反而是最谦卑的。而世俗的,却是注重了金钱、利益、现实。忽略了自然的伟大,把应该敬畏的自然抛之脑后,任其流泪,任其枯萎。这是对大自然的不敬啊。

       写到这里,我忽然觉得自己很羡慕李白,他能有时间,有机会去游历河山,瞻仰自然,恭恭敬敬的,专心致志的以谦卑的心与自然会话。这是人生一大幸事啊。而我因为生活所需,只有在年假的时候,才有机会感受一下自然,祭奠一下自然,这是否有些不虔诚呢?

       李白迤逦而行,来到了六代故都金陵。此地江山雄伟,虎踞龙盘,六朝宫阙历历在目。这既引起李白许多感慨,也引起了他对自己所处时代的自豪感。他认为往日之都,已呈一片衰颓之气,没有什么好观赏的了,根本不及当今皇帝垂拱而治,天下呈现出了一片太平盛世。金陵的霸气虽已消亡,但金陵的儿女却饱含深情地接待李白。当李白告别金陵时,吴姬压酒,金陵子弟殷勤相送,频频举杯劝饮,惜别之情注入浓浓的美酒,注入了酒仙的心田。在李白心里,一定留出了一个珍贵的位置,珍藏着赠别之酒。李白一生饮酒无数,而这惜别之酒却保留在了李白的心里。惜别之情如东流的江水,流过了人们的心头,使人难以忘却。李白告别金陵后,从江上前往扬州,与同游诸人盘桓了一些时日。到了盛夏,李白与一些年轻的朋友“系马垂杨下,衔杯大道边。天边看绿水,海上见青山”,好不惬意。到了秋天,他在淮南病倒了。卧病他乡,思绪很多,既感叹自己建功立业的希望渺茫,又深深地思念家乡,唯一能给他带来点安慰的,便是远地友人的书信。李白在淮南病好之后,又到了姑苏。这里是当年吴王夫差与美女西施日夜酣歌醉舞的地方,李白怀古有感,写了一首咏史诗《乌栖曲》。这首诗后来得到了越州贺知章的赞赏,称其“可以泣鬼神矣”。由此看来,李白的乐府诗有时虽袭用旧题,却多别出新意。姑苏的历史遗迹固然引起了李白的怀古之情,美丽单纯的吴姬、越女更让李白赞美不己。李白仰慕大都市山阴会稽的贵族风流遗迹,写了大量的诗歌颂绍兴。李白由越州归,回到了荆门。在荆门他一呆就是三个月。虽然思乡心切,但功业没有一点成就,虽然思乡,但身为大丈夫岂肯无功而返?他决定再度漫游。首先,他来到洞庭湖,把吴指南的尸骨移葬到江夏(今湖北武昌)。他在江夏结识了僧行融,又从他那里得知孟浩然为人刚正志高,于是便去襄阳拜见孟浩然,由此写下了著名的五律诗《赠孟浩然》。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不久,李白到了安陆,在小寿山中的道观住了下来。然而,隐居于此并非长久之计,他仍然想寻找机会,以求仕进。在隐居寿山时,李白以游说的方式结交官吏,提高自己的声誉。李白的文才得到了武后时宰相许圉师的赏识,便将其招为孙女婿。美好的夫妻生活并没有令李白外出漫游以图功业的心志有所衰微减退。他以安州妻家为根据地,又几次出游,结识了一些官吏和贵公子,并于开元二十二年(734),谒见荆州长史兼襄州刺史韩朝宗。

        天宝三年(公元744年),夏日炎炎,李白到了东都洛阳。在这里,他遇到仕途蹭蹬的杜甫。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两位诗人见面了。李杜的会面可谓是中国诗词文化界的一次盛大会面。代表着中国古体诗文化的一次重要沟通。此时,李白已名扬全国,而杜甫风华正茂。李白比杜甫年长十一岁,但他并没有以自己的才名在杜甫面前倨傲;而“性豪也嗜酒”、“结交皆老苍”的杜甫,也没有在李白面前一味低头称颂。两人以平等的身份,建立了深厚的友情。多么真诚的忘年之交。人生得一知己足以。文学的道路是一条孤独寂寞的苦路。李白能在孤独行走的道路上结识杜甫,把酒临风,以诗会友,这是诗人的一种福气。李白很珍惜,杜甫也很珍惜。李白的平易近人,坦诚相待为中国文化学者的谦虚真诚做出了表率。

        鸿雁南飞,秋高气爽。正是诗人最容易抒发情感的季节,李杜两人如约到了梁宋。两人在此抒怀遣兴,借古评今。他们还在这里遇到了著名的边塞诗人高适,此时的高适虽然在仕途上尚未见佳,然而,三人却各有大志,理想相同。三人畅游甚欢,评文论诗,纵谈天下大势,都为国家的隐患而担忧。由于李杜二人正处于意气风发的壮年,二人各怀壮志,自信百倍。因此,这次会面所切磋的文化对二人日后的诗文化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影响。  这年的秋冬之际,李杜分手了,怀着梦想,为自己的理想各自拼搏。天宝四年(745)秋天,李白与杜甫在东鲁第三次会见。短短一年多的时间,他们两次相约,三次会见,知交之情不断加深。他们一道寻访隐士高人,一起去齐州拜访过当时驰名天下的文章家、书法家李邕。就在这年冬天,两人分手,李白准备重访江东。

        李白离开东鲁,便从任城乘船,沿运河到了扬州。由于急着去会稽会见元丹丘,也就没有多滞留。到了会稽,李白怀着一颗真诚的心去凭吊过世的贺知章。不久,孔巢父也到了会稽,于是李白和元丹丘、孔巢父畅游禹穴、兰亭等历史遗迹,泛舟镜湖,往来剡溪等处。人生如酒,岁月如歌。李白在游历中抒发着自己对大好河山的赞美,从他的诗句中我们不难看出,李白寄情于祖国的锦绣山川,以真诚的情感去赞美,以感恩的心去敬畏。

        上元三年(762),李白走了,带走了一颗敬畏自然的心,留下了感恩自然的诗句,让后人去凭吊,去缅怀。李白很欣慰,后人对他的凭吊岂不是地等同对自然的赞美吗?终了一生,李白终年61岁。一生虽然短暂,却留下了诸多不朽的篇章,壮丽的山河在李白的心里,李白在山河的怀抱中,李白享受着他与大好河山融为一体的荣耀,一壶好酒轻轻地浇在祖国的沃土上,轻轻的闭上双眼,诗仙与你同行,同行在祖国壮丽的山川间,同行在豪放的诗句中,同行在我们中华五千年的文化神韵中......

                                                                                               原野于2013年暮冬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