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法读书生活随笔

人生有百代相续到永远

2022-07-27  本文已影响0人  苏宛一线

     

        近些年,著名作家梁晓声写了三部作品,分别是《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1997)、《郁闷的中国人》(2012)和《忐忑的中国人》(2013),作者用小说的文笔、理性的分析,极其深刻地刻画了构成当代社会的各种阶层、各色人等,特别是人们在现实中的心理状态和现实表现,并给出了对未来的期许。在物质财富极为丰富、文化生活日益多元的当代,为什么人们倒郁闷、忐忑和浮躁起来了呢?究其实,是人们失去了精神家园,成为飘荡的“游子”。要让人们安居乐业、幸福美满,根本的途径是找到精神的家园,让灵魂有所皈依。这似乎是近些年才兴起的“人学”的使命,非我辈凡夫俗子的责任。

      然而,作为生活在底层的我们,毕竟在这里倾注了心血、付出了才情,鞋子合不合脚,我们自己知道。找寻安顿心灵的家园不仅仅是专家学者们的使命,更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我们尽管可能会受到“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局限,但也要有敢于吃螃蟹的精神,主动去拨开生活的雾霾,找到灵魂的皈依之地。如果能够为找寻精神家园做出点贡献,也是极好的心灵慰藉。我知道自己学识浅薄、视野狭窄,但仍然不揣冒昧,潜心思考人生问题数十余年,想把自己的心得和大家分享。虽可能因才疏学浅而饱受诟病,被批得体无完肤,也在所不辞。

      不错,这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潮水般的信息已经压得我们快要喘不过气来了。因为信息的庞杂、冲击的频繁、取舍的艰难,往往使我们莫衷一是,不知所措。结果,不少人都处于浮躁之中,只把目光瞄在物质层面,闹闹嚷嚷地奔向金钱、权利、享乐,甚至把亲情、爱情、友谊都当作自己获取利益的障碍,肆意去践踏它,颠覆了传统的道德精神,以至于著名哲学家黎鸣先生把这个时代称之为“道德沦丧的时代”。与此同时,也有一些人不堪忍受这浮华而无着的生活,一头扎进了上帝、真主、玉皇的怀抱,向宗教寻求“避难所”。尽快找到灵魂的家园,让人们精神得其所、生活安其居、活动得其乐,已经成为不争的共识。于是乎,心灵鸡汤之类的书籍、音像充斥于市场,仿佛只要读了、看了这些东西,我们就能够心安理得地幸福下去了。然而,这些东西就像浮萍一样飘忽不定,都不由自主的导向金钱、权利、享乐之欲,离我们真切的心灵需要相去十万八千里!它们不但没有消解我们的困惑,反而增加了我们的心理负担,使我们变得更加异化,更加浮躁不安。那些固守在象牙之塔里的大人先生们,上不着天,下不着地,享受着甘美之食、悠扬之乐,对我们老百姓的心灵疾苦有劲使不上,往往隔靴搔痒,自以为能够调教我们,却总是“银样蜡枪头”,一接触我们的生活就化了。也许,只有生活在浮躁现实中的我们,才能够明其就里,才能够感同身受,才能够助大人先生们一臂之力,为其理论打上生活的底色,共同去寻找超越自我、走出浮躁、迈向幸福的心灵家园。

      为人一世,为粟一秋。生而有人,人就是一个超然的存在,只是我们习以为常,不觉得人超然在哪里罢了。人作为一个特别的存在物,不仅是一个物质的存在,还是一个精神的存在,自有高贵之处。这高贵就在于人往往追求超越于自身的东西,他有自主的精神境界,要追问人的来历、人的价值,试图把一切都纳入到“意义”的框架中来。只有建立了意义的框架,人的心灵才能安顿下来。唯其如此,人才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这或许就是我不安的原因,也是我不得不去探寻人生意义的动力之源。

        2014年秋,我读曲黎敏的《生命沉思录》,当读到“求术者自有猥琐和困顿,求道者自有恢弘和灵通”时,犹如沉沉阴云里突然一声炸雷,一道闪电撕破黑暗,把周遭照得如同白昼。虽然只是一瞬,但在我心中却凝成了永恒。道术之分是我们祖先的一个极其重要的认识,虽然我们知道它、熟悉它,但只有到这时,到这么凝练的对仗句中,才那么耀眼醒目,不能忘怀。原来,我们芸芸众生大都生活在“求术”之中,虽然常常与“道”遭遇,却失之交臂,仍然游走在针眼般的“求术”生活中。

      “求术”虽陷入“猥琐和困顿”之中,但那是省心省力的事情。因为“术”是表象,易见之思之。而“求道”虽然高妙,见出“恢弘和灵通”,但却是一条艰辛和寂寞的道路,非经历几番困苦的精神之旅不可。这就像挖掘隧道一样,施工者往往看不到尽头,只是瞄着大概的方向埋头开道。由于地下复杂,险象丛生,或流沙暗涌,或岩石崩塌,难免有施工者掩埋其中,等不到隧道开通的那一天。这就是人们畏惧“求道”专注“求术”的根本原因了。我们不能怪人们的“求术”之心,因为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一直是人们面临的迫切问题,它阻断了人们的“求道”之路。只有经历过刻骨铭心的人生困境和挫折,只有把精神家园当作根本需要的人,才可能踏上“求道”之旅。

      我们知道,人生面临的一切问题,都导源于我们对人的存在与本质的认识。只有把人的存在与本质问题认识清楚了,其他问题才能迎刃而解。人固然是物质的存在,但他更是精神的存在,而且是靠精神站立起来成为“万物之灵”的,无论其局限性还是超越性,都要从精神上找寻根源。我们日常关心的价值、道德、情爱、幸福等问题,都是建筑在精神层面上的,只是我们被浮华的生活表象和孜孜以求的利益遮蔽了灵魂,无论是向内还是向外的求索,都看不深、望不远,仅仅只看到脚下的那一片地方。事实上,只有超越了自我和环境的局限,才能升华我们的精神。生活的表象是油盐酱醋,工作的表象是早出晚归(“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但生命的本质却需要诗意的栖居。所谓幸福,只能从诗情画意的心境中产生!

      正像这序言的题目所示,我相信“人生有百代,相续到永远”。不能因为我们遇到了暂时的困难和惶惑,就去做无头苍蝇,胡乱冲撞一回就和生活“拜拜”啦。不但我们需要精神家园,我们的后代也仍然需要她。因此,我们既要让自己的生活幸福起来,也要让我们的后代幸福地生活着。我希望我的思考可以抛砖引玉,让更多的思想者都来为营建我们的精神家园而努力。

(笔者人本哲学著作《回到我们的家园》连载•之一。此为“序言”部分)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