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缺:我们是如何陷入贫穷和忙碌的

2025-01-22  本文已影响0人  宋子临

如果让顶级富翁,体验2天清洁工的生活,会怎么样?

田北辰,香港四大家族成员,在全球坐拥700家分店,是身价过亿的哈佛精英。

有一天,他参加了“穷富翁大作战”节目,以清洁工的身份,尝受了一波社会的毒打:

过去随心入住的豪宅,降级为不到1.6平米的笼屋。

以前他从不关心生活成本,

现在,他的目光紧盯着货架上15块以下的食物,以及大街上最便宜的烧鸡店。

工作了9小时以后,他回去不到7点就上床睡觉。

在下班后的腰酸背痛面前,曾经信誓旦旦的“努力”与“奋斗”,脆弱得不堪一击。

节目最后,他说:

「我完全没有盼望,我努力工作只是希望吃一顿好的……如果要做一个月或一个半月,我未必有斗志。」

01 稀缺

当前社会公认,立足长远的人,离成功更近。可是,换亿万富翁过几天清洁工的生活,他也会为了下一顿饭发愁,至于下星期、明年、将来的计划,立马显得无关紧要了。

我们不禁要问:穷人一事无成,都是因为太懒吗?

田北辰的故事,残酷地撕开了生活的另一面:

如果缺钱,就会天然对“降价、促销”这种字样格外敏感,就会精打细算绕路买便宜货,就更会偏向于速成和暴富,谋划长远的目光也随之涣散。类似地,如果

缺时间,就会把时间表排得满满当当,熬夜成了家常便饭,健身计划也一拖再拖。

如果缺知识,就更容易追求知识快餐,用碎片化信息填满生活,为焦虑买单,没有耐心去循序渐进。

总感觉到「拥有」少于「需要」,这就是稀缺。

稀缺会俘获大脑,诱使人把注意力都贯注到匮乏的东西上,轻轻松松忘了别的大事。

哪怕明年天都要塌了,那也是以后的事儿。但眼前的一桩桩燃眉之急,已经快让我的生活爆炸了。

02  稀缺的死循环

这样下去,很容易陷入死循环。如果

缺钱,说明起点不高,还不会理财。不会理财的人,经常存不住钱,新债还没补上,逾期的老债就又有了新利息。以绵薄的工资,刚还完网贷就所剩无几了。再遇上些需要周转的时候,更是得雪上加霜。如果

缺时间,说明没空去好好规划日程,说明一直在处理紧急的事儿,根本没法思考什么是重要的。最后拖欠的ddl和新ddl一块集中爆发,反而让时间越来越紧张。如果

缺知识,说明基础不牢,学习同样的内容,别人举一反三,自己却要费更多的功夫,同等的时间,越学落得越多。

稀缺,会创造出明天更大的稀缺。

当一摊十万火急的事儿向你狂奔而来,大脑会自动把它们拎到第一位,你的目光会不由自主地被它们所吸引。

这在心理学上叫「管窥效应」,当你稀缺某种资源时,你好像在通过一根管子看东西,你只能看到清晰的局部,却对管子外的世界无动于衷。

就像你知道路上有定时炸弹,但你只能顾得上眼前最急迫的事。

为了最快结束战斗,你只能采用权益之计,却挡不住定时炸弹挨个儿爆炸。最后,你无奈地拆了东墙补西墙,「在一个又一个最后关头杂耍跳跃」,身心俱疲,越陷越深。

03 走出稀缺陷阱

绝大多数人,或多或少,都处在稀缺之中。

忙碌是时间稀缺,贫穷是金钱稀缺,无知是知识稀缺,孤独是社交稀缺,节食是卡路里稀缺……

只要你所渴望的东西极度缺

失,稀缺就会强行侵入你的潜意识,改变你的思维方式。

为了稀缺资源,大脑在时刻准备着,并为它加注了超额的心血与期望。这就使得,在短期内,你会为了目标而专注,但由于过度的专注,你反而看不到目标以外的东西,看不到解决问题的根本。忙人不爱惜时间吗?穷人赚钱不努力吗?但是多熬几个夜,多赚几百块钱,根本不能让他们摆脱困境。他们已深陷稀缺,陷入了心态和能力的匮乏。

为了应对稀缺,你需要关注这2点。

第一,设计外部提醒,把其它同样重要的事情,拉进管子里。

我也总是感觉时间不够用,但我每周都要锻炼3次,每次跑步2公里。

有朋友吐槽,他办了健身房的会员卡,却只去过一两次。

看起来,貌似我更能坚持运动,但实际上,我的运动意识比他差远了,也从没想到要养成锻炼的习惯。

我能一直锻炼,纯靠学校的「外部提醒」:

学校要求本科生前3年都要修体育课,而每学期的体育课,都附赠了48次额外的锻炼打卡,次数不到,立马扣分。

虽然这规定搞得人叫苦不迭,但不得不承认,每晚操场上经常人山人海、热闹非凡。

就算是我这种缺少运动细胞的人,也经常惦记着去操场跑几圈。

有的同学,到了大四,还专门跑去修体育课。

他说,想用「外部提醒」来强制自己锻炼,以防整天瘫在寝室里。实话讲,每个人都没有那么神通广大,在深陷稀缺与忙乱之中,还能做到面面俱到。但有了外部提醒,大家好像瞬间切换了模式,自动捕捉到了重要不紧急的事儿。

如果你有拖延已久的重要事情,

你也可以模仿那位大四的同学,提前设计好「强制性的外部提醒」,

让遥远的计划绑定当下的利益,让管子以外的事情,落回到眼前,成为你不得不做的事情。

普通人,大多是拖延爱好者。不要高估自律水平,请丢掉幻想,准备斗争。

第二,主动构建余闲,尽早安排缓冲机制。

《稀缺》指出,稀缺的本质就是没有余闲。

要想走出稀缺陷阱,得主动创造、掌控余闲,尽早安排缓冲机制——尤其是在资源充裕期。

未雨才要绸缪,如果雨都快下完了,才想起打伞,早淋成落汤鸡了。如果你预料到自己会有时间稀缺,就不要把日程塞满,推掉可有可无的邀约,现在能做的事儿现在就做了。

为以后留点儿富余,生活才能游刃有余。

如果是关于金钱,就提前储备一份存款,以备不时之需。

即使你手头没那么阔绰,也要尽量储蓄。

余闲,是对抗稀缺的最优解。

写在最后

稀缺,是普遍现象。

稀缺俘获大脑时,会带来专注红利,我们的目光会通过狭长的管子,锁定一处又一处火灾现场,然后快速救火。

但是,如果不扑灭起火点,火是救不完的,而且会越烧越猛。

就像透支的信用卡会产生新的逾期利息,拖欠的ddl将和新ddl一块集中爆发。稀缺陷阱,就像一个死循环。

这样身处稀缺,整天和焦虑为伍,一个人本该有的认知力、自控力,也会逐渐流失。

唯有设计外部提醒,主动创造余闲,在一帆风顺的时候,多积累点时间、金钱、爱,才会率先获得身与灵的富足。

人生多苦,有备无患。

往期精选:

改变人生的不是大道理,而是微习惯

阅读 | 90%的人都忽略的2大选书思维,加速认知升级

《断舍离》拆解|你有多久没感受过绝对的清爽了

想要让房间快速清爽?三步快速搞定!

《断舍离》拆解|常见的四个误解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