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套大纲与学困生问题
两套大纲思想,对学困生的教育,有着深远的意义。
苏霍姆林斯基有着长期的研究学困生的经验,他说:
这里指的是那些很艰难、很缓慢的感知、理解和识记所学过的教材的学生:一样东西还没弄懂,另一样东西就该到要学了;刚刚学会这一样,另一样就已经忘记了。有些教师相信,要减轻这些学生的学习,只有把他们的脑力劳动的范围压缩到最低限度(有时候,教师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说:你只要读教科书就行了,不要去读其他的什么东西,以免分心。)这种意见是完全错误的。学生学习越感到困难,他在脑力劳动中遇到的困难越多,他就越需要阅读:正像敏感度差的照相底片需要较长时间的曝光一样,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头脑也需要科学知识之光给以更鲜明、更长久的照耀。不要靠补课,也不要靠没完没了的“拉一把”,而要靠阅读、阅读、再阅读——正是这一点在“学习困难”的学生的脑力劳动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有一位性特卡琴科的优秀数学老师,他教的学生中就没有不及格的。这位教师的创造性劳动的一个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他善于合理地组织这里所说的这种阅读,通过阅读来发展学生的智力才能。特卡琴科老师从五年级教到十年级,他的每一个年级都有一个绝妙的小图书馆,里面有不止100种图书,这些书都是以鲜明的、引人入胜的形式来讲述他觉得是世界上最有趣的一门学科——数学的。如果没有这些图书,那么他的某些学生是永远也不会达到及格的。例如,在教方程以前,学生们就读了几十页关于方程的书,这种书首先是些引人入胜的故事,讲的是方程怎样作为“动脑筋习题”在民间的智慧中形成的。问题不仅在于阅读能挽救某些学生免于考试不及格,而且在于借助阅读发展了学生的智力。“学习困难”的学生读书越多,他的思考就越清晰,他的智慧力量就越活跃。
经过周密地、有预见地、有组织地让学习较差的学生阅读一些科普读物,这是教师要关心的一件大事。实质上,在学校生活实践中称之为“对后进生个别施教”的工作,其要点正在于此。
这里讲的很明白,许多认知类型的学困生,之所以产生学习困难,乃是因为缺乏足够的智力背景。老师要求他掌握的第一套教学大纲对他来说是非常抽象的,是以死记硬背的方式储存在大脑中的,没有被理解消化,他的智力还处于沉睡状态,因此越学越难,越补越差,直到最后丧失信心。
例如:低段儿童(包括学龄前儿童)所遭遇的困难,往往源于经验的匮乏面对词语缺乏鲜明的形象,无法在阅读时在大脑中构筑起活生生的画面。也就是说,缺乏了掌握词语的所需要的第二套大纲(大量的观察、故事等)。毕竟,一切词语,都是对现象和关系的抽象(命名)。学生理解“狗”这个概念,往往需要现象(生活中的狗,或狗的图片,或基于原有经验的描述)做支撑。没有这种现象(第二套大纲)做支撑,只是重复记忆和书写“狗”,这种方式持续下去,会导致儿童阅读困难,因为他在阅读时遇到“狗”无法在头脑中形成画面(形成画面的过程,即理解“狗”这个词语的过程)。
学困生往往因为知识过于抽象而产生厌学情绪,又因为厌学而进一步加剧了大脑的沉睡状态,这时候需要的,确实不是没完没了的补课,而是通过第二套大纲给予他们的大脑以丰富的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