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枷锁
菲利普年幼父母双亡,由伯父伯母养育长大,说是养育,但他们也并没有自己的孩子,并且他的童年时期基本是在寄宿学校中度过的。他的跛足成为了他同学口中的笑柄,也让他养成了沉默、内敛的性格。他在寄宿学校中学会了独立生活,学会了交朋友,也有了很多自己的想法。因而在毕业的时候没有听从伯父伯母和老师的建议,一意孤行去了德国学习德文。在我看来,他去德国和去法国追求艺术的本质都是为了追逐自由。而他之所以能放下一切去追求自己的梦想是因为他有一定的经济支撑。此时他虽然身在异国,却仍旧是温室里的花朵。但是在法国学习艺术的时候他第一次认清自己并不是一个那么有天赋的艺术家,毅然决定放弃,回英国学医。
在伦敦学医的七年他遇到了爱而不得的米尔德里德,在与她分分合合的纠缠之中不断体会到心碎,也变得越来越贫穷。他不再是温室里的花朵,也没有雄厚的资产供他随意挥霍。但是他直到最后炒股失败了之后才认识到这一点,才不得不去为了谋生做以前他绝对看不起的工作。
好歹上天待他还不错,伯父的去世给他带来了最后一笔意外之财,他得以完成学业,并且爱上了萨利,决定从此以后踏踏实实,不再念叨着出国旅游,见识世界,而是当一个乡村医院的合伙人,组建家庭,结婚生子。
小说到这里就结束了。书名叫《人生的枷锁》,但是却并没有写完菲利普的一生。但是从追求自我的角度上来看,一个人一旦成家立业了之后就不再是孤独的一个人,可以想干什么干什么,可以一人吃饱全家不饿。他的人生也就基本按部就班的下去,不会有什么大的变动了。在此结束也算是合理。
1、追求自由
菲利普的经历对于每个人多多少少都应该是有些共鸣的,至少对于我是。青年人会有一种冲动,追逐自由。至于自由是什么,他们并不知道。只觉得能想到什么就做什么即是自由。菲利普在二十岁左右的时候任性地选择不去牛津,这是出于对自由的渴望。他不想遵从伯父的要求,去德国是一种逃避,一种追求自由的选择。这只是为了不做什么而做的事情,因而在德国的时间他过得轻松又快乐,只因他的目标是逃离伯父的设定就好了,这一目标早在他出国之时就已实现,剩下的自然只有胜利的喜悦。但到最后他通过那块破掉的波斯毯想通了生命本就毫无意义,可是也无关紧要。绝对的自由并不存在。
2、青年时期的自我认知
人在年轻的时候都会有一种迷之自我良好的感觉:觉得自己的天赋至少是平均水平以上的,并且总是会有数不清的小事情以佐证自己的认知。选择去法国学艺术,都只是一时兴起发展成的狂热冲动。青年时期对自己在小处取得的成功无限放大,觉得自己是天选之人,若不去则是对才能的极大浪费。但是在法国学习的期间让他开始逐渐认清,自己也不过是才能平庸,并不能成为一个一流画家,只是徒有勤奋而无天赋的普通人而已。重新认清自己是一个痛苦的过程,好在他最终没有选择沉迷于自己设定的幻觉中,决定回英国脚踏实地学习医学。
3、吞噬一切的爱情
年轻人啊,总是热情似火,对什么都有着充沛的感情,在爱情上更是如此。连菲利普自己都清楚,米尔德里德头脑简单,举止粗鲁,肤浅且不识好歹,缺乏自知之明,他还是爱她爱的死去活来。这一段我真的是看不大下去,米尔德里德反复玩弄他的心意,就是把他当千斤顶和ATM机使,菲利普也乐得当舔狗,还为了他离开一个对自己特别好的女人。人在年轻的时候都喜欢追逐自己爱的人而对爱自己的人视而不见。但幸好他最后清醒过来,放弃了米尔德里德。
4、关于成长
菲利普的这些年轻人身上的毛病一样不少,但真正成长还是贫穷的生活带给他的。对米尔德里德的最后一次接济,以及投资不当,使他不得不中断医学部的学习,去当一个他以前瞧不上的百货楼售货员。他在工作中很认真,但是却非常厌恶这份工作,讨厌这些同事,期间甚至产生过杀掉伯父的念头好让自己脱离债务困境。最终老天还算眷顾他,伯父去世带来的最后一笔财产让他能够完成学业。他也学会接受了萨利的好意。在我看来,萨利与之前的那位爱他的女士(名字不记得了)并没有什么区别,都是像宠爱儿子一样宠爱着他,他对对方则并不是爱,至少不是对米尔德里德那种狂热的爱。不过他在对的时候遇到了萨利,萨利也让他放弃了最后一点青年人的幻想——对自由的追求。他选择成为了一个脚踏实地的乡村医生,像所有的成年人一样。
我不能说这种成长是好还是坏,可能因为我自己都没有经历菲利普最后的成长。大概像我和菲利普这样的人只有在被逼到没有退路的时候才会成长起来吧。菲利普在青年时期无法安定,一心追求自由,他想摆脱世俗的结婚生子的枷锁,但最后他心甘情愿的套上了这个枷锁,成为了一个大人。他作为一个独立个人的生活已经结束,剩下的是作为丈夫、作为父亲的生活。他最终还是带上了这人生的枷锁。
人生的枷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