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期废柴·美文集粤港澳青年作家创作学会

西域冬捕

2019-01-29  本文已影响346人  不说一声

冬天的新疆内陆,在中国最大的内陆淡水湖博斯腾湖上,一支巨网冬捕队一连十多天,连续六次下网,一条鱼也没有捞到。在排除水质污染导致鱼群大规模死亡的因素之后,当地的水产专家认为,这里的鱼群在严冬季节,草鱼、鲤鱼、鲢鱼等温水性鱼类大多会选择水深超过8米的地方集体越冬。之前之所以一无所获,就是因为下网处的水太浅了。

博斯腾湖将近一千平方千米,相当于北京市区面积的1.5倍,在茫茫雪地里,到哪找水深之处?厚达40厘米的冰面上,到处是纯净与洁白。集体潜伏的鱼群正在等待春天的到来。河南人沈孝章是冬捕队的领网师傅,负责指挥所有行动。46年的捕鱼生涯让他知道,这一次他们的团队都遇上了前所未有的麻烦。为了找到鱼群越冬的位置,他邀请了好友李大军前来助阵。李大军从小生活在吉林白城的查干湖旁,是当地出名的冬捕好手。

来到博斯腾湖后,李大军立即实地勘察地形,发现之前的捕鱼地点水深只有四米。他告诉人们,博斯腾湖位于天山脚下的盆地底部,周边被海拔两千米以上的高山环绕,山地与湖泊的交界处呈现出犬牙交错的形态。深入湖中形如尖角的山坡称为尖子,那些形如臂弯环抱湖岸的山梁称为弯子。尖子通常蔓延入湖里,水深不足,就像沙滩一般。前几次下网的地方是正对着尖子的滩地,自然没有鱼。

在向东寻找了五千米之后,李大军发现了自己心目中理想的下网点。他们首先进行了水深测试,这次足足有10米。为了进一步验证水里是否有鱼群,他们先下体型较小的尼龙挂网。几个小时之后,出人意料的情况发生了,十余条重量在三千克以上的鲢鱼、鳙鱼就被拉出水面。这样的收获让整个冬捕队喜出望外,这预示着明天的好兆头。第一批大鱼足以鼓舞所有人的士气,大家立即按照渔民的传统方式,在湖面上用洁净的湖水熬炖新鲜的活鱼。

第二天一早,大家把重达几百千克的渔网运达选定的地点,每个人心里都憋足了干劲,似乎要用今天的丰收弥补之前的亏空。沈师傅指挥着大家把渔网散开,所有人似乎已经感受不到湖面上零下二十摄氏度的刺骨严寒。经过半小时的等待,渔网被从事先选定的出网口拉出。随着渔网的徐徐出水,沈师傅似乎感觉到情况不像大家预想中的那样。当整张网被拉出水面后,只有一两条小鱼在网中游动。冰面上再一次陷入了一片死寂。

湖泊中数量众多的大鱼究竟隐藏在哪个角落呢?深深吸着的烟条用长长的烟灰无言的回答。再这样下去,整个冬捕队不但没钱回家过年,很可能连家都回不去。每一次下网,车辆、油料、修补网、人工工资等费用,有鱼没鱼都要消耗不下一万元。祸不单行的是,这时候脚下的冰发出一阵阵闷响,冰面开始裂开,裂缝甚至绵延数里。为了安全起见,冬捕队只能提前撤离了。

种种疑惑涌上心头:为什么水里明明有鱼就是捕不到?为什么距离冰雪消融期还很远却有巨大的裂隙?眼前这个中国最大的淡水湖究竟隐藏着多少待解的自然谜题?冬捕队的奇异遭遇,引起了新疆师范大学海米提教授的关注。他冒着严寒来到这个奇异的湖泊展开科学考察,试图帮助冬捕队解开其中的自然谜团。

海米提教授对裂隙进行仔细观察之后,发现了一个常人不易观察到的细节,原来这些裂隙的产生是冰层之间的挤压造成的。这恰恰不是冰层融化的标志,而是湖冰越积越多、越来越厚的结果。海米提教授前往冬捕队最后一次下网失败的地方考察,果然发现这里比较接近湖的最深处。教授认为,要想成为理想的鱼群越冬地点,仅仅有深度是不够的,还要有丰富的饵料。

第七次捕鱼失败的地点位于沙漠与湖泊的交界处,营养成分稀少,自然没有鱼群。海教授驱车来到了湖泊西北角的一片开阔地,这里生长着面积广阔的芦苇。70万亩的芦苇足以震撼人的视野。只有光照充足和营养丰富的地段,才会生长着如此众多的芦苇。芦苇倒入水中,也会形成腐质层,与水中的微生物共同作用,为鱼类提供大量饵料。这次下网果然大有所获,一扫之前空空如也的阴霾。

在一片欢腾之中,海教授悄悄离开了冰面。他透露,通过多日的观察,发现了博斯腾湖另外的许多待解之谜,比如:为什么湖泊的南岸和北岸会有如此大的地形差异?为什么湖泊的西北岸边会形成70万亩的巨型芦苇群而没有其他水生生物?为什么在湖泊的南岸存在着面积广阔的沙漠却没有掩埋湖泊?这些问题需要抓紧时间写成科考计划,在春暖花开的时候,对这美丽而神奇的湖泊展开更深入的科学考察。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