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 | 《鸿门宴》探微
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在《项羽本纪》中,司马迁花了浓墨重彩去书写的“鸿门宴”这一段,作为项羽的同情者,他将“鸿门宴”定义为楚汉相争的转折点,认为项羽在这次宴会上错失了杀死刘邦的大好机会。为何项羽会放过这次机会?作为项羽身边的两个重要人物,范增和项伯之间的关系如何?项伯是项羽的叛徒吗?项伯何以能阻止和要阻止范增杀掉刘邦呢?
一、项伯与项羽皆极重个人恩义
在《项羽本纪》的记载中,带着项羽一起打天下的,一直是一位叫做项梁的叔叔,可惜他后来一时骄傲大意,死在了秦军骁将章邯的手里。不久,项羽身边又多了一位叔叔,即项伯。《鸿门宴》中项伯无疑是个关键人物,但司马迁在本文中居然不载其名。我们只能在《高祖功臣侯者年表》里得知项伯名缠,在刘邦灭掉项羽后,被封为射阳侯。不得不说这就是司马迁最显而易见的春秋笔法。
项伯原本是个贵族公子哥,年轻时曾杀过人,后来被张良所救。张良本是韩国贵族,后来秦国灭了韩国,张良就一直谋划刺杀秦始皇,只可惜以失败而告终。张良为大义而谋刺秦始皇,而项伯只是为一己私愤而杀人,从这一点来看,二者的任侠有了高下之分。《史记》记载张良以家中积财为任侠,他不畏连坐,将杀了人的项伯藏匿起来,项伯就欠了张良一个救命的人情。
在《鸿门宴》中,项伯在项羽大军即将攻打刘邦的前夕进入刘邦军营告诉张良跟随自己逃跑,就是要还上亏欠张良的恩情。不料张良利用项伯对个人恩义的看重,告诉项伯自己也亏欠刘邦的恩义,所以绝对不可以独自逃生,于是顺理成章将项伯引荐给刘邦认识,刘邦继续利用项伯对个人恩义的看重,他与张良、项伯皆以兄弟相称,更是奉项伯为兄长,大有霸下三结义的架势,项伯被刘邦灌下迷魂汤,与刘邦结成了儿女亲家也就水到渠成了。
碰巧项羽也是个极其讲究个人恩义的人,当第二天刘邦带了张良、樊哙等人来向自己谢罪称臣时,项羽便很轻易地原谅了刘邦,他言语间更是谦虚地以本名自称:“不然,籍何以生此?”“籍”即项羽的名,这完全是朋友间才使用的称呼。
鸿门宴中项羽也以朋友之礼接待刘邦,对项伯阻止项庄刺杀刘邦的行为也默许了。当鸿门宴散场,张良献上送给项羽和范增的礼物时,项羽很容易就接受了,只有范增怒火中烧。《春秋谷梁传》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晋献公欲伐虢,荀息曰:“君何不以屈产之乘、垂棘之璧,而借道乎虞也?”公曰:“此晋国之宝也。如受吾币,而不借吾道,则如之何?”荀息曰:“此小国之所以事大国也。彼不借吾道,必不敢受吾币;如受吾币而借吾道,则是我取之中府,而藏之外府;取之中而厩置之外厩也。”……公遂借道而伐虢。
宫之奇谏曰:“晋国之使者,其辞卑而币重,必不便於虞。”虞公弗听,遂受其币,而借之道。……献公亡虢,五年,而后举虞。荀息牵马操璧而前曰:“璧则犹是也,而马齿加长矣!”
范增心里是很清楚的,刘邦的礼物——一对白璧、一对玉斗是很贵重,但从何而来?不外乎是从秦王宫宝库里搜罗而来的罢了,项羽如果得了天下,这些财宝本就是属于项羽的,刘邦这次献礼,比这则故事里的荀息更狠更高明,荀息送给虞公的礼物还是晋国的宝贝,刘邦则纯粹是借花献佛了,范增怎能不对项羽怒其不争呢?
二、项羽对是否杀死刘邦持模棱两可的态度
如果不马后炮的话,鸿门宴是否真的能成为楚汉相争的转折点呢?这是很值得讨论的。在《鸿门宴》中,只有范增持这种论调。范增令项庄在宴席上借舞剑刺杀刘邦时对项庄说,如果不杀死他的话,“尔属皆且为所虏” ;在刘邦逃走后,范增当着张良的面,拔剑击碎了张良送上的礼物玉斗,痛骂项羽“竖子不足与谋”,并感慨“吾属皆且为所虏”。“尔属”意为“你们”,而“吾属”意为“我们”,两者的区别显而易见:范增从“尔属”到“吾属”的递进有了一种大势已去的无奈、无力之感。
范增视刘邦为威胁的证据有两点:其一,刘邦这样一个贪财好色之徒,在进入函谷关之后,不再有贪财好色之举,更是与当地百姓约法三章, 明摆着是要收买民心。其二,范增曾令相士“望其气”,发现刘邦有天子气。
范增的证据并不太牢靠,因为就在范增添油加醋夸大刘邦的威胁之前,曹无伤从刘邦的军营里递送给项羽的情报刚好与范增的话相反,曹无伤说刘邦“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明明说的正是刘邦贪财。而范增令相士望其气的事情就越发玄乎不值得项羽认真对待了。
在鸿门宴之前,刘邦军队不过10万,而项羽军队40万,刘邦无论是军事实力、指挥才能还是个人威望均不如项羽,当时就连刘邦自己都认为不可能打得过项羽。因为根本就没有把刘邦视为威胁,所以项羽本人对杀不杀刘邦没有明确的意见,杀亦可,不杀亦可。这一点可以从鸿门宴前项羽对刘邦态度轻易就发生巨变来说明。
当曹无伤向项羽打小报告说刘邦“欲王关中”时,项羽勃然大怒,当即下令第二天就要攻打刘邦,根本就不需要做特别有针对性的谋划和准备,可见项羽的自信程度以及此时对刘邦的不屑;当当天晚上项伯从刘邦军营返回,向项羽报告了刘邦对项羽表达了臣服之意,满足了自己的虚荣心时,项羽当即允诺了项伯不再攻打刘邦。
应该说,项伯之所以敢在大战前一夜进入刘邦大营、敢在鸿门宴上挡住项庄刺杀刘邦,均是看准并利用了项羽不屑于与刘邦为敌这一点。在《鸿门宴》中,如果认为项伯是项羽的叛徒,恐怕就不切实际了。项伯同样认为刘邦绝非项羽对手,而在鸿门宴这样的时刻,自己伸出手搭救一把刘邦,既与大势无碍,又让刘邦欠了自己一个人情,何乐而不为呢?
三、项伯欲与范增争功
《史记》记载项伯时任楚国左尹,虽说位高,但在秦国未灭的情况下,只是楚怀王任命的一个虚职而已。而范增以奇计辅助项梁起义,在项梁战死后,被楚怀王命为末将,与上将军项羽一起北救赵国,却有实权。同时,项羽还认了范增为“亚父”,即干爹。
在“鸿门宴”的座席安排上,项羽与项伯均东向坐,范增南向坐。按照礼法,东向为尊位,南向次之,这样的座次安排是比较能说明问题的。项伯此时固然因为自己是项羽叔叔而坐尊位,可项伯心里清楚,范增的智慧与谋略比自己要高远得多,并且范增还是项羽亚父,一旦范增立大功,是容易位居自己之上的。项伯和范增也因此的关系也因此变得奇妙起来:项伯与项羽有血缘关系,却无实权;范增与项羽无血缘关系,却有能力,也有实权。项伯不能不为自己的将来做一些打算。
项伯和范增二人是项羽身边最重要的人物,在《鸿门宴》中,三人的关系很特殊,范增和项伯都直接对项羽负责,而他们彼此却不光没有合作,反而处处发生冲突。如果说范增自恃亚父这种特殊的身份经常批评、规劝项羽,项伯则更以自己是项羽的嫡亲叔叔而不甘屈居范增之下,所以在《鸿门宴》中,范增极力鼓动项羽攻打刘邦,项伯就要千方百计阻止;范增想在鸿门宴上刺杀刘邦,项伯也要千方百计阻止。鸿门宴这次宴会,实际上成了项伯与范增斗法的场合。
项伯之所以能够阻止范增刺杀刘邦,还因为他利用了项羽刚愎自用、经常不愿采纳范增建议的特点。范增是个意气中人,这与项羽几乎不相上下,极容易动怒而乱了章法。因为自以为是项羽的亚父,所以在《鸿门宴》中,范增在极度失望的情绪影响下,怒骂项羽“竖子不足与谋”,还是当着张良的面,虽然没有记载随后项羽的反应,但可想而知项羽必不痛快。此后项羽戏下分封诸侯,未见历史记载范增受过封赏。在楚汉相争中,项羽也是极其容易地中了刘邦的离间计,疏远了范增,令范增愤怒地就此离开项羽。不能不说这是长期以来二者貌合神离关系的正常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