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注《随园诗话》(1259)
【原书卷十五·六六】
有人过刘智庙,见壁上题云:“明时如此拔幽沦,荐祢须看士贡身。敢拟石渠容散木,竟教尘海作劳薪。变名梅尉非无地,捧檄毛生尚有亲。异日《儒林》与《循吏》,一编位置听他人。”诗尾署“竹初”二字。自命如此,可想见其不凡。
刘智庙,今称留智庙,位于河北省衡水市景县留智庙镇,与山东德州隔运河相望。清代时亦作“刘智庙”、“刘智社”、“留智社”,明作“南流”。此地在清代有官道经过,是官员常经之地。乾隆帝在乾隆二十二年(1757)第二次下江南时路过此地,曾经赋诗一首,赠送官员,以示诫勉。清·乾隆《刘智社》:“古社界燕齐,旧名存刘智。闻昔吕思诚,令蓨称循吏。五马巡民间,曾以行田至。均徭劝树畜,彰善与农器。吾党直在隐,李氏感兄弟。安得如斯人,郡县各一置。历久观厥成,无为而自治。”乾隆帝这首诗收录在《御制诗二集》中,诗题中的“社”,是元朝在农村实行的一种村疃组织,五十家为一社。诗中所说的吕思诚,是元代平定州人。吕思诚中进士后,曾经在蓚县(现河北省景县)担任县尹,官民均称其为“循吏”。蓚县,古县名,隋开皇时始称蓨县,元为景州治所,明初废,入景州。乾隆诗中所记吕思诚在蓚县的作为,在《元史·吕思诚传》中有载。乾隆题诗后,清代许多人过往此地时,亦留下了诗篇。清·乐钧《满江红·刘智庙旅次有怀刘芙初庶常(己巳)》、清·王家相《晚抵刘智庙》等。
刘智庙地名由来。目前有两个说法。一是,相传明朝初期,留智庙村西北原有一座古庙,因地势低洼,易遭水患,南留智村首户刘智老人捐资并主持将古庙迁至东南高地重建。同时,有人与此安家,逐渐成村。建庙之后,香火兴盛,众僧云集,很快发展成为一座很大的寺院,称为泰山行宫(也称老奶奶庙)。明清时代直至中华民国前后几百年内,成为远近闻名的佛教圣地。根据县志记载,“泰山行宫每年香火社会,远近毕极,制极壮丽”。当地人为纪念刘智老人之功德,将该村命名为刘智庙村,后来演变成留智庙。二是,清·吴炽昌(约1781—1850后)著《客窗闲话》有“刘智庙”文,称刘智为乞丐。乞讨至山东德州(或当时刘智庙所在地域属德州),住在道旁荒废古庙。此庙逢四月八日为庙会,商贾云集,亦有人私设赌场,银钱出入,盈千累万。刘智看得手痒,便用乞得的几个铜钱去压宝。随其意之所至,无往不胜。十天工夫,竟赢得金钱数万。有人劝他用此钱立业成家,成为富人。刘智说:“我是个乞丐,忽然暴富不是好事,应该想到如何除邪消灾。我孤身一人,与僧人一样,愿意用此钱修复庙宇,亦得到神佛保佑。”于是该庙得以修复,一改旧观。至今相传百十年。凡到此庙者,莫不呼之曰“刘智庙”。但由于西晋时有名为“刘智”的大臣,故也有人认为是祭祀晋代刘智的庙宇。刘智(?—289),字子房,西晋平原高唐人,刘寔弟。少以儒行称。历中书黄门吏部郎,出为颍川太守。累至侍中,加散骑常侍、尚书、太常。与兄刘寔一样,有文才,笃学,著有《丧服释疑论》等。精历法,晋武帝时,尝制新历。太康末,死于任上,谥成。清·王家相《晚抵刘智庙》诗:“颍川遗迹犹存否,我欲披苔读旧碑”一联,即是因为刘智曾经出任颍川太守而写。
附:清·王家相《晚抵刘智庙》:一角斜阳在酒旗,马因长路觉行迟。云光白到天垂处,野色青如雨过时。箫鼓东风人赛社,胭脂北地客留诗。颍川遗迹犹存否,我欲披苔读旧碑。
明时,音míng shí,释义:1、阐明、说明天时的变化,其方法是制定历法、历书。《易·革》:“君子以治历明时。”孔颖达疏:“修治历数以明天时也。”南朝·梁·陆倕《新刻漏铭》:“治历明时,盈缩之度无准。”2、指政治清明的时代。古时常用以称颂本朝。三国·魏·曹植《求自试表》:“志欲自效于明时,立功于圣世。”明·谢谠《四喜记·泥金报捷》:“际明时,逢圣主,显嘉猷,成懋烈,旦奭齐肩。”严复《戊戌八月感事》诗:“求治翻为罪,明时误爱才。”
幽沦,音yōu lún,释义:1、沉沦;陷没。《三国志·吴志·张昭传》:“自分幽沦,长弃沟壑,不图复蒙引见,得奉帷幄。”南朝·宋·傅亮《为宋公至洛阳谒五陵表》:“坟茔幽沦,百年荒翳。”2、引申指死亡。唐·白居易 《哭诸故人寄元九》诗:“伟卿既长往,质夫亦幽沦。”3、隐蔽、幽暗之处。唐·刘禹锡《送华阴尉张苕赴邕使幕》诗:“一旦逢良时,天光烛幽沦。”
荐祢,音jiàn mí,亦称“飞鹗表”,典故,汉末名臣孔融对青年处士祢衡极为赏识,爱惜祢衡的才能,向朝廷上疏举荐祢衡。在其疏中有“鸷鸟累伯,不如一鹗”语,称誉祢衡才德超群。故亦称“飞鹗表”。后世常用此典表示举荐贤才。《后汉书》卷八〇下《文苑传下·祢衡传》:“衡始弱冠,而融年四十,遂与为交友。上疏荐之曰:‘臣闻洪水横流,帝思俾乂,旁求四方,以招贤俊。……窃见处士平原祢衡,年二十四,字正平,淑质贞亮,英才卓砾。……忠果正直,志怀霜雪,见善若惊,疾恶若雠。任座抗行,史鱼厉节,殆无以过也。鸷鸟累伯,不如一鹗。使衡立朝,必有可观。……臣等区区,敢不以闻。”宋·苏轼《浣溪沙·前韵》词:“荐士已闻飞鹗表,报恩应不用蛇珠。”即用本典称誉徐太守有荐贤之美。宋·王之道《沁园春·和彦时兄》词:“况鸷群雕鹗,未谐荐祢,棘栖鸾凤,犹叹栖仇。”此处反用典故,谓贤才未得荐举,慨叹自己的失意。
士贡,未见专门解释。科举时代,会试考中的考生称作“贡士”。笔者理解,是指名士、贡士的出身。
石渠,音shí qú,释义:1、用石头筑成的沟渠。《文选·刘桢·公䜩诗》:“清川过石渠,流波为鱼防。”唐·孟浩然《疾愈过龙泉寺精舍呈易业二公》诗:“石渠流雪水,金子耀霜橘。”2、西汉皇帝用来藏书的阁名。为萧何所造,位于长安未央宫殿北。《文选·班固·两都赋序》:“内设金马石渠之署,外兴乐府协律之事。”《文选·张衡·西京赋》:“次有天禄石渠校文之处,重以虎威章沟严更之署。”
散木,音sǎn mù,典故名,典出《庄子集释》卷二中〈内篇·人间世〉。原指因无用而享天年的树木。后多喻天才之人或全真养性、不为世用之人。《庄子集释》卷二中〈内篇·人间世〉:匠石之齐,至于曲辕,见栎社树。其大蔽数千牛,絜之百围,其高临山十仞而后有枝,其可以为舟者旁十数。观者如市,匠石不顾,遂行不辍。弟子厌观之,走及匠石,曰:“自吾执斧斤以随夫子,未尝见材如此其美也。先生不肯视,行不辍,何邪?”曰:“已矣,勿言之矣!散木也,以为舟则沈,以为棺椁则速腐,以为器则速毁,以为门户则液樠,以为柱则蠹。是不材之木也,无所可用,故能若是之寿。”
尘海,音chén hǎi。意思是谓茫茫尘世。明·袁宗道《曹元和邀饮灵慧寺同诸公赋》:“骤马出尘海,入门闻午钟。”清·曹寅《引镜谢客》诗:“烟波情亦淡,尘海路常纡。”鲁迅《亥年残秋偶作》诗:“尘海茫茫沉百感,金风萧瑟走千官。”
劳薪,音láo xīn,本指车脚(车轮),后指卓越之才。《晋书·荀勗传》:“(荀勗 )又尝在帝坐进饭,谓在坐人曰:‘此是劳薪所炊。’咸未之信。帝遣问膳夫,乃云:‘实用故车脚。’”按,旧时木轮车的车轮用材最好,但吃力最大,使用数年后多损坏,拆解作为烧柴,故云。劳,辛劳;薪,柴火。清·赵翼《哭璞函之讣》诗:“迢递何年寻宿草,驰驱到死作劳薪。”清·黄景仁《杂感》诗之三:“文倘有光真怪石,足如可析是劳薪。”按:车脚,即车轮。宋·苏辙《和李公择赴历下道中杂咏·梁山泊》:“粗免尘泥污车脚,莫嫌菱蔓绕船头。”
梅尉,音méi wèi,意思是对县尉的美称。汉代名士梅福曾为南昌尉,后去官归里。屡上书讥刺外戚王凤专权,终不纳。王莽专政时弃家出走,不知所终。相传已成仙,故称。后亦泛称地方官。梅福事迹详见《闲读<随园诗话>(815)》注。唐·李端《送赵给事侄尉丹阳》诗:“遥知拜庆后,梅尉称仙才。”唐·孟郊《同从叔简酬卢殷少府》诗:“梅尉吟楚声,竹风为凄清。深虚冰在性,高洁云入情。”
捧檄毛生,音pěng xí máo shēng,指为得俸禄养亲而屈志做官之人。东汉人毛义有孝名。 张奉去拜访他,刚好府檄至,要毛义去任守令,毛义拿到檄,表现出高兴的样子,张奉因此看不起他。后来毛义母死, 毛义终于不再出去做官,张奉才知道他不过是为亲屈,感叹自己知他不深,见于《后汉书·刘平王望等传序》。后以“捧檄”为为母出仕的典故。明·赵坤《题旌表孝子西林岑德固殉母传》诗:“捧檄毛生方养志,引愆许于遽伤情。”唐·骆宾王《渡瓜步江》诗:“捧檄辞幽径,鸣桹下贵洲。”南唐·伍乔《送江少府授延陵后寄诗》:“束书西上谒明主,捧檄南归慰老亲。”
儒林,音rú lín,本指儒家学者之群。在此指史籍中都有的记载儒林名家的人物列传儒林篇。《史记》卷一百二十一列传第六十一为《儒林列传》。张守节正义引姚承曰:儒谓博士,为儒雅之林。《后汉书·儒林传序》:“今但録其能通经名家者,以为儒林篇。”后代史书,一般都按照这一体例,设《儒林》篇。
《循吏》,音xún lì,本指守法循理的官吏。《史记·太史公自序》:“奉法循理之吏,不伐功矜能,百姓无称,亦无过行。作《循吏列传》第五十九。”《史记》卷一百十九列传第五十九为《循吏列传》。后代史书,一般都按照这一体例,设《循吏》篇。
竹初,清代乾隆年间有钱竹初,即钱维乔(1739—1806),字树参,季木,小字阿逾,号曙川,又号竹初,半园、半竺道人、半园逸叟、林栖居士等。江苏武进人。钱维城(乾隆十年,1745年状元)之弟。清代文学家、戏曲家。乾隆二十七年(1762)举人。四十一年(1776)入仕,署理杭州府总捕同知,四十六年(1781)鄞县知县,五十年(1785)宁波府通判。曾讲学于如皋露香草堂,门前种竹,自号竹初居士。或本条诗话所引诗为其所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