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中的“戒尺”
每每来到有私塾先生的学堂旧址,都会看到那把记满历史变迁,记满当时学子对老师、对知识的由衷敬畏,心中无限肃然!
我记得《西游记》了孙悟空学艺中有个片段:他一心想学“长生不老之术”,菩提祖师让童子拿来戒尺,照着他的头上象征性地敲了三下,说到:“这也不学,那也不学,你这猴头……”,然后拂尘而去!孙悟空并没有从中认识到是师傅的惩罚,反而慧根顿生了悟——三更天去单独找师傅学艺!
魏巍在课堂上也受到蔡云芝先生的惩戒,那高高举起,轻轻落下的声响,惹得同学们“心中了然”的笑声!看来,戒尺在于“戒”,在于使我们做学子对知识要有敬畏之心,有规则和底线意识——我们到底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老师们艺术性的“尺度”更是让我们这些读者都能顿悟,都能心中有爱,笑出声来,看来,“戒尺”在这些艺术性极高的老师手里是“严慈同体”的爱,不具备“惩罚”的性质!
我从小就是老师心目中的“别人家的孩子”,没有挨过吵,但是我们那个时候课堂上没有戒尺,有过所谓的“教鞭”,也就是一根竹棍或者削得很好看的木棍儿,放在讲桌上装装样子,有时候老师做“惊堂木”用,几乎没见过惩罚我们用(偷笑)!相反,我们这些班干部们倒是偷偷在老师不在的时候,拿着“教鞭”耍些威风,远远看到老师的影子就做亏心事似的悄悄收起来……
直到现在,也不时听到一些体罚或者惩罚孩子的失当行为,不管是老师还是父母!类似棍棒底下出孝子,父母对老师说的最多的“该打打,该罚罚”等,大家好像理解有些偏颇,如果单靠打和罚能解决孩子们的教育问题,恐怕我们都长不大啰……父母是孩子们的第一任老师,却不用培训上岗,大多不想自己带的托付给父母,或者请个月嫂或保姆;要不就随孩子长,或者随自己的欲望想法;但有一点儿教育理念的还是会自己带,自己不断学习着“怎么做父母”,和孩子一起成长,一起“几度童年”!我小的时候兄弟姐妹多,但都是跟着父母身边长大的,或吵闹或嬉戏,或惹得父母不爱搭理,我们总是粘着父母,像只小猫小狗一样尾巴似的耷拉在父母身后,有“爱”在心头,就不觉得什么是冷漠的惩罚。
记得上一年级的时候,语文老师总是在课堂上一面让我们写作业,一面给我们读“画本”故事,我们写得有滋有味儿,听得有时哈哈大笑!我有一次写完得早,就自认为认字多,想给大家读故事,老师笑呵呵的让我读,我一下子把三国演义中的人名读错了好几个,惹得老师笑得合不拢嘴,还是表扬了我识字多,有勇气,长大一定是个人才!自此,觉得知识无限,但人的认知有限,要更多的学习才能做自己想干的事儿!所以,学习过程中必须有“戒”的意识,戒尺摆在那里,人心的尺度就在那里,那是由衷的一种敬畏,一种由内而外的“爱”的艺术呈现。
如果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把戒尺,做什么事情都有底线,有规则意识,有自我的警醒,我们的身边花儿会更艳,风儿会更轻,就能尽情享受邻里守望的幸福,社会就会更加和谐!
我心中的戒尺哟……
我心中的“戒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