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从不,很少,有时,总是--一部青春与孤独的深刻混杂
这是一部备受争议的关于少女堕胎的电影,也曾在柏林电影节获奖。这部电影有很多可以挖掘感受和观点,我只表达孤单这一角。

女一号由塔莉娅·莱德(Talia Ryder)出演,这位00后的年轻演员有着一张经得起细拍的脸,眼神之中写满了故事和味道。
这部电影不仅仅想反映事实或者展现视角,更像是准备了很多位置让不同视角的观众可以坐着体会。不同的观众处在电影中不同的视角,有的人带着感同身受的感情去悲伤,有的人带着怜悯的心去同情,也有的人带着嘲笑的视角去结束。
这部电影给我的直观感觉是,本该熙熙攘攘的青春期却开始了人生的孤独。
每个人开始感受孤独的时间点不同,有的人在上幼儿园的年纪就只喜欢跟自己玩,有的人在年轻时经历某些打击然后发现困难只能独自面对,还有的人在老年丧偶终于开始感受晚景凄凉。
这部电影属于第二种,本片唯一的主角Autumn就是在青春期遇到堕胎这件只能默默承受的人生大事。
为了迎合女孩子安静的个性,整部影片都非常安静。这个女孩,有这写满心事的宁静。一出场,女孩在学校演出中,带着饱满的情感,用着和她外表一样不那么吸引人的声音唱着“我无法停止为他付出,他有那种力量,用爱支配我的力量”,台下有男生喊“荡妇”。演出后妈妈带着她和弟弟一起吃饭,饭桌上淡淡问了句演出怎么样?她回答,还不错。似乎暗示她不缺少父母的陪伴,但并不是得到更多关注的那一个。
故事慢慢展开,Autumn青春期怀孕,家长并不知情,也没有男朋友陪伴,似乎也没有什么至少能瞎出主意的好朋友,她就是一个独自承受一切的少女。这一幕不禁让人感到心疼。

她决定做流产手术。由于孩子已经比较大了,所以需要去另外一个城市做手术。手术是她的表姐妹陪同去的,全程两个人都没有很多的对白。看得出Autumn是很在乎别人感受的那类女孩,即使在服药后需要休息的手术前一天,还是陪着她的表姐妹去玩,那一晚上她并没有乐在其中。
虽然接诊她的医生就没有过分惊讶或者过分冷漠。言语非常的小心,字里行间表达着关心。但敏感的问题仍让人感到紧张,隔着屏幕似乎能感受到Autumn的局促。
随着医生的一个个直白的问题,慢慢解开了青春问题的暗疮。

“你第一次性经验是多大岁数?”
“十四岁。”
而之后的几个问题更加的敏感,超过了我的想象和想要描述的范围。
接诊医生接着用关切的语调问了她这个电影的主题问题,“从不,很少,有时,总是”,这些问题更加涉及隐私。在做这些艰难回答的时候,Autumn的眼神飘忽不定,让观众能感受到青春期特有的忐忑和恍惚。
“过去一年里,你的伴侣曾拒绝使用安全套?”“有时”。
“你的伴侣曾威胁或恐吓你?”“很少”。
“你的伴侣曾打你,掌掴你或者伤害你的身体?”有时”。回答这个问题女孩停留了很久,从这一刻感觉她忍不住想哭了。
“你的伴侣曾在你不情愿的时候强迫发生性关系?”女孩终于眼圈发红,开始抽泣,但并没有很大动静或者很伤心的哭泣,终于回答“有的”。
原来这就是影片的题目,“从不,很少,有时,总是”。

通过对这些程度的描述,HR会了解员工对工作的态度,医生会了解病人病情的程度,只是,我们没办法了解我们孤独深度。
对比之前看过一部国外的记录电影,讲述放牧老人的晚年,从他孱孱弱弱的临近终点,一直演到葬礼结束。全篇几乎没有一句台词。虽然老人单身,虽然每天只是与羊为伴,但观众并不会感受到孤独,感受到的却是生活。
对比之下,看完这部电影,似乎给了我们一个答案,孤独与内心相关。无药可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