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1日反思
笔记整理:
达到心流的特点、条件:这些活动都有挑战性,需要复杂的技能;意识和行为合二为一;清晰的目标和及时的反馈(我认为这点非常重要,必须有及时的反馈我们才能知道做的对不对,如果长期没有反馈干着也没劲了);精神高度集中于眼下的活动;强烈的驾驭感;忘我;时间的流逝时快时慢。
只有独处才能带来真正的快乐,信息在沟通中会损耗,只有自己与自己的对话才是完全的无障碍沟通。快乐是分种类的,不是只有独处才有快乐。独处有独处的快乐,共处有共处的快乐。独处是向内的,处在人群中是向外的,两种相处方式都是必须的。你是一个社会人,就不能总是独处,那样你也就失去了你作为一个人的大部分意义。但是一味地处在人群中,你也失去了深入、系统思考的机会。有很多事情是必须独自完成的。你对新知的获取是需要在人群中完成的,而消化吸收这些新知是需要独处的。我们所接受到的信息绝大多数都是人制造的,你离开了人,能获取的知识就少之甚少了。通过他人获取信息更高效,我们从书本、视频、音频获取的信息都是经过他人加工过的。如果什么信息都需要你亲自去获取,效率太慢了。信息的大量聚集会产生更多的信息,信息量的增加,就会产生更多的规律。所有规律的获取都是以一定的信息量为基础的。那个科学发现不是经过大量实验获得的啊。
你的每种存在形式都有不同的目的,你要根据你想要达到的目的来决定你以什么方式存在。你可以选择一种你喜欢的方式,并让自己时常的处在那种状态,但也不能为了独处而独处。
自我对话是种反思的方式,就像是动物的反刍。我们的思考好像都是一种自我对话,在自问自答中建立逻辑。我们从外界获取的信息是片面的,有的是你需要的,有的不是。我们无法选择只获取你需要的信息,所以在获取信息后一定要有一个二次加工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思考,你通过反刍,把获取的信息重新整理建立逻辑,形成体系。把新获取的信息连接到你的已有信息之上。这就好像你只吃进去了,还不算你的,你只有把他们都消化了,吸收了,才能算是你的。
你获取的信息都有用,只是有些现在没用。就像我们在不同的年龄段可以吸收的营养物质不一样是一个道理。我现在看一些哲学方面的书的感觉就是消化不了。我想肯定不是书的问题,一定是我的问题。我的胃还没到可以消化这些东西的时候。而另一些书又会让我读起来没有味道,可能就是我过了那个阶段,他已经不再适合我需要。获取、选择、重建,主动的对信息进行加工。
享受意识在大脑中的自由驰骋。做自己感兴趣的、有一定难度的事情。全情投入,及时反馈,在沉浸中得到快乐。我总是习惯把思考比作收拾屋子。要想家里整洁,必须及时的进行整理。我们获取信息也是一样,你不能只是获取,还要进行整理。大脑的不思考,就像屋子的不收拾,一样都会变得混乱。屋子乱了,你会找不到东西,在你做事时让你手足无措。大脑的混乱也是一样,让你无法正常的做事,解决问题。思考就是一个建立秩序的过程。就像是硬盘的碎片整理,整理过后一切井井有条。你在思考过后是不是也有这种感觉呢?反正我是,在思考过后,脑子中的条理清晰了,有用的分门别类的整理好,没用的丢弃掉。整理好了,你的大脑中就可以放入更多的东西。有用的东西一旦和已有的信息连接在一起就会被压缩,打包装在一起。需要时随时可以解压缩。
对我来说,思考就是一种享受。我不喜欢混乱,我喜欢秩序。外在的秩序,也需要现在大脑中建立秩序。思考就是在建立大脑中的秩序。我们的身体就是一台碳基的计算器。大脑即是硬盘也是CPU。我们的思考也是对大脑结构的一种重建。我们生下来就像是台没有装软件的电脑,我们最后能干什么,是由最后他装进了什么应用软件决定的。我们的学习与思考就是在安装软件。某件事你做不了,就是你未安装相应的应用软件;你做事慢,是因为你的内存占用过度,需要清理。你不会做饭,是因为你脑子中就没装做饭的相关知识;你满脑子都是和老婆吵架的事情,你的工作也是做不好的。
要想让生活井井有条,就要在闲时多思考,尽量多的按照可能会用到的软件。不要等到书到用时方恨少。同时也要及时的清理你大脑中的缓存,过去的事情,无法解决的事情就都忘掉他。脑子中只放那些你可以控制的事情,跟你目标相符的事情。用我的话说就是建立你大脑的秩序,一种以你目标为导向的秩序。你的内心充满了秩序,你的生活才能有秩序。
足够多的知识储备,始终清晰的大脑,是你应该一直保持的状态。
获得感带来的幸福不持久,只有消费感才持久。所以要一件东西,要首先考虑他的使用功能,场景。他的稀有,贵重程度反而是其次。使用过程不快乐的东西,对于他的拥有者是一种负担。超出你消费能力的奢侈品对你就是一种惩罚。一件生活用品他使用价值最重要。但是当他成了一件奢侈品,就会成为你的负担。他不但不会给你提供服务,还会让你成为他的奴隶。只要是一件东西让你过分的在意了,你就应该放弃他。比如一件让你处处小心的衣服,包包,一辆车。所有的东西的价值都在使用,当你无法正常的使用了,那你就应该换一个了。炫耀性消费不应该属于我的生活。我才是生活的主体,而不是我生活中的其他什么东西。
物质带来的幸福感远没有兴趣爱好带来的幸福感长久。拥有物质后会产生情感适应,幸福感会随时间而淡化。而兴趣爱好会持久的变化,保持吸引力,所以相比之下加大对兴趣爱好的投入要远好于单纯对物质的投入。可是我们总是容易高估获得一件物品的幸福感。这可能就是稀缺带来的副作用。因为你总是处在一种稀缺的状态,所以过分夸大了拥有可以带给你的幸福感。这里面可能存在两种可能,一是你真的稀缺,二是你的欲望太多,人为的制造了稀缺。第一种情况,没办法,只有慢慢的改变。第二种稀缺你应该更多的去关注兴趣,而不是物质。人的肉体虽然是物质的,但是精神是无形的。人作为一种特殊的存在,就特殊在我们的精神上。你既然是种无形的存在,那就应该去追求无形的东西。一味地的限于对物质的追求,和其他的动物又有什么区别呢?
再有我感觉我们存在的意义更多的是在于创造和付出,而不是获取更多的物质。你拥有的总有一天会离开你,或是你死了被迫的离开他们。而你创造的东西会比你存在的更长久。没有任何的东西是你可以一直拥有的,只有你创造的东西可以存在很久。不要总想得到什么,还是多想想你能做什么吧。
送礼物要是用来显摆的,就要有经常可以显摆的空间。就是你要送礼,就要提前想好什么才能发挥他最大的作用。送礼你考虑的是如何达到你的目的,而不是对方的需求。对方的需求还在其次。如果你送的东西是用来显摆的,你就选一个他可以方便显摆的东西。这样他才能时常的想起你。
居住要选鸡头,不选凤尾。你的幸福感很大一部分是来自你的邻居。从这点又可以证明,人的幸福感就只是一种主观的心理感受。跟绝对的收入,物质是没有什么关系的。所以你完全可以在不增加收入的情况下让自己更幸福。所以你也就没有必要一个劲的跟钱较劲。还是要多方面关注生活的,建立一种更均衡的生活方式。
精神上要向上看,与高人看齐。物质要向下看,更多的关注精神需求,减少对物质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