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川

我 的 漁 业 生 涯

2017-01-12  本文已影响450人  57f8dffeeb64
我 的 漁 业 生 涯 我 的 漁 业 生 涯
我 的 漁 业 生 涯

李缠美

关健词:渔  项目  产业  实施

有道是:一夜白了少年头,我就是这样。在不知不觉中,稀里湖涂地跨入古稀之年,头白了,鬓白了,行走虽说不那么步履蹒跚,却也不那么快捷有力,思维虽未智呆,却也不那么敏捷尖锐而准确,节奏慢了,简单多了,陪伴而来的更多是柔情似水的草涧太极,轻盈自得的林阴漫步和夫人用心调理的实而无华的一日三餐。这一切都充满着平淡和温心。我说这是老来乐!

上点年纪的人总爱回忆,有人说这是智呆的前兆,但我倒觉得回忆是对流失岁月的思念和品味,是对生活的一种享受。甜的也好,酸的也罢,辣的也好,苦的也罢,都是我的情,都是我的歌,还是我实实在在的生活。

一生我挥之不去的是“渔业”二字,从我参加工作头一天,就开始执蓝田渔业第一棒,在当时计划经济背景下,渔业在一些领导思想上没有位子;在计划上没有盘子;在物资供应上没有路子;在组织上没有班子。当时的领导可能是为了应付上级做为闲差分给我这个门外汉支应。不管人家怎么想,做为工作,我还是很高兴的接受了。怎么干,怎么干好,我却像无头的苍蝇。不会就学,不懂就问是我当时的工作方法。慢慢地我摸索了一些工作套路,记的在烟台水校学习期间我第一篇实习报告:《扑草净杀灭青苔的试验报告》,就刊登在该校校刊和《陕西水产》刊物上,《关于求计算公式W=aLn的简便运算》在实践中得到应用,后来经过进一步验证整理形成的论文刊登在《淡水渔业》刊物上。其研究成果被省科研机构应用。紧接着又完成了《蓝田县渔业资源调查与渔业区划报告》,这些应该说是为蓝田渔业的起跑和以后渔业技术的推广奠定了基础。后来因工作需要,执棒铜川漁业。但背景变了,平台相对大了,渔业对我来讲不只是简单的工作了。我决心按产业的要求做,必须做产业,这是使命。因为这里有发展渔业充足的自然资源,群众中蕴藏着养鱼的积极性,特别是这里的领导干部十分重视渔业工作,他们支持到位保障到位。具备做产业的基本条件。

产业富民,这既是做产业的出发点又是落脚点。我们用工程的概念设计产业,用系统的思维做项目,围绕产业发展做项目,将国内最先进的养鱼技术和我们最精英的技术力量整合在一起,为渔业办一件或几件大事,而且是具有深远意义,即用创新的手段,促产业形成。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做项目是基础。要按程序争取立项,还要动员实施,为此,我重重复复说了三句话:见农民我说养鱼能挣钱,技术有我呢;见了各级领导我说养鱼能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技术有我呢;见了科技人员我说项目有提升你们足够的空间,后勤有我呢。实践证明项目是产业的引擎,它有着巨大引领和示范效应。从1985年到2002年,我曾主持完成了18项重大渔业新技术的推广,示范试验和新品种的引进等项目(详见《秦岭草》25页)。其中:获国家专利一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三等奖一项;获地厅级科技进步一等奖二项,二等奖二项,三等奖四项。选写专业技术论文十多篇,分别在省级以上学术刊物上交流。部分成果被省科研部门应用。

项目的最大受益者是养鱼农民。渔业是当时农民增收的亮点,好些农民因养鱼或告别贫困奔向富裕,或锦上添花过上小康,铜川农村普遍兴起养鱼热。项目最大的收获是全市渔业在经营模式和技术理念上实现了跨跃式转变和跨跃式发展,实现了渔业经营和渔业生产的“转轨定型”。首先它打破了渔业传统的单打一,确立了以渔为主,多种经营的“生态型”养殖模式;二是打破了传统的“粗放式”养殖模式,确立了高产高效的“集约式”养殖模式;三是打破了传统养殖品种“坐庄”格局,确立突出了名、特、优品种的养殖地位;四是打破了传统单纯追求产量的观念,确立了效益最大化的养鱼初心。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四个转变”(详见市水产站2001年工作总结、项目工作总结)。

以陕西省商品鱼基地项目落户铜川和铜川市十大支柱产业,渔业榜上有名为标之志,确立了铜川渔业的产业地位。

“四个转变”是铜川渔业项目的重大收获。它既是产业的催化剂又是产业的技术核心。有人说:铜川渔业飞出了“黑天鹅”。

纵观我的渔业生涯,重复说了三句话,认真做了二个字(项目),成就了一个产业梦。从启蒙,探索,到推广,应用致使产业形成,虽说也是事物发展的必然,我却有幸参于了这个全过程,为此也曾付出了艰辛。近四十年,虽无轰轰烈烈,也无惊涛骇浪,却也倾注了诚心一片。

“创新与奉献”是我渔业生涯的主旋律,农民的儿子为农民做事,尽心尽力,天经地义。

一生有缘与鱼共舞,开心!渔业包容了我,也留下了我的足迹!

                                  2017年元月8日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