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岩磊/何惧穿林打叶声
何惧穿林打叶声
文/石岩磊
![](https://img.haomeiwen.com/i13582831/270d3ce7f0a14260.jpg)
在7月17日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有记者问新闻司司长华春莹:“美国司法部长巴尔称,中国正发起经济闪电战,以占领全球经济的战略制高点,试图超越美国成为超级大国,这是一场咄咄逼人的运动。他警告称中国会利用全球化来传播其政治意识形态。中方对此有何回应?”华司长全面阐释了形成当前中美两国间纷争的根源,并明确指出:“中美关系保持稳定发展需要中美双方相向而行”,最后她说:“对于连日来美方在涉华问题上的种种污蔑攻击,我想起苏轼的一句词: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华春莹司长的话有何深意呢?
她引用的是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中的两句。这首记事抒怀之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的春天,当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他貌似还有官职,实则为被监管的囚犯,一家老小衣食无着,在朋友的帮助下才得以躬耕东坡,勉强能够养家糊口,但艰难的生活条件非但没有摧毁苏轼的意志,反而让他在坎坷中愈加豁达豪迈。一次在与朋友春日出游时突遇风雨,词人却毫不在乎,泰然处之,吟咏自若,缓步而行,便有了这首流传千古的名作。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突遭暴雨侵袭,身边又没有雨具,他人都惊慌失措地躲避,唯独苏轼一路吟啸前行,其浩然之气大有鹤立鸡群之感。而他所作的词中有三点格外引人注目:“不觉”“谁怕”“归去”。难道他真的不担心凄风苦雨对身体的侵害吗?人非金刚之躯,焉能感知不到雨水的冰凉,只是苏轼深知躲无可躲时只有坦然面对。正如中美对撞无可避免一样,美方出于一贯的霸权思维模式刻意要打压我们的发展壮大,与其抱怨指责不公,不如平心静气地接受挑战,直面困难永远胜过自欺欺人的逃避。
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再大的风也有停的时候,再暴的雨也有住的时候,世上本就没有过不去的坎,“谁怕”不仅体现出苏轼无惧风雨的胆识,更是其悟透人生后的超然。美国从经济制裁,到新冠疫情甩锅,再到南海搅水,似乎铁了心要跟我们找茬,我国虽无意争霸,但也绝不会容忍他人骑在脖子上拉大便。“美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毛泽东主席在积贫积弱的国力下都发出了无所畏惧的最强音,目前我们坐拥无数杀手锏装备岂会被恫吓吓倒!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风风雨雨过后空气清新天挂彩虹,大文豪再次领受到波折带来的人生感悟,恬淡安然是走出来的,而不是躲出来的。苏轼为后人所无限崇敬,一方面源于他的盖世才华,另外也出自他“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旷达个性。不打不成交,国与国之间都难以避免摩擦,起因无外乎利益的冲突,但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历史上中美之间既有水火不相容的阶段,也有彼此和好的“蜜月期”,一切都是浮云,会随着利益的博弈而聚散,看透这一点就不会大惊小怪了。
内敛的中国人历来不愿惹事,但我们也从来不怕事,多难兴邦已被证实是我们民族倔强性格形成的底蕴,品尝过低头受辱的憋屈、渴望过扬眉吐气好日子的中国人民,不会惧怕任何压力与恐吓,大胆地走自己的富民强国之路是我们的不二选择。华春莹司长之所以借用苏轼的诗词,不只是在宣扬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更是在传递国人的决心:何惧穿林打叶声!
2020.7.19
![](https://img.haomeiwen.com/i13582831/48590e9a71323405.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13582831/7cb6db2ef4f71429.jpg)